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的张廷玉 臣不如奴才:以張廷玉為例講漢族知識分子在清代

火烧 2022-06-09 23:40:57 1041
臣不如奴才:以張廷玉為例講漢族知識分子在清代 每次讀史書,總感嘆知識分子的待遇,在封建皇朝中是一代不如一代,想念一下唐宋時期士人的風骨,而尤其到了宋代,宋朝是以善待知識分子而聞名的,當南宋滅亡時,那些

臣不如奴才:以張廷玉為例講漢族知識分子在清代  

每次讀史書,總感嘆知識分子的待遇,在封建皇朝中是一代不如一代,想念一下唐宋時期士人的風骨,而尤其到了宋代,宋朝是以善待知識分子而聞名的,當南宋滅亡時,那些士人殉國是最多的。到了元代,由於是異族統治,漢族知識分子竟然排到了妓女的後面,到後來「臭老九」這個稱呼可謂是婦孺皆知,同時元代不到百年的統治歷史,竟然其中有77年沒有科舉,漢族知識分子從以前的主動放逐到被動放逐。

(因為元代漢族知識分子喪失了上升管道,只能與倡優為伍,填寫雜曲為生。)

到了明代,明朝皇帝明顯繼承了蒙元對待知識分子不客氣的態度,當眾廷杖,什麼的那就多了去了。《史記》有雲: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明代皇帝既然對待知識分子不客氣,那麼怪不得明末時那群知識分子多的是厚顏無恥,賣主求榮。

(明代廷杖)

历史上的张廷玉 臣不如奴才:以張廷玉為例講漢族知識分子在清代

時間到了清代,尤其清代是異族統治,因而對於漢族有著特殊的防備感。這從乾隆對張廷玉的態度可以略窺一二。

張廷玉圖像

張廷玉,也是出身官宦世家,服侍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而前兩代皇帝還好,特別是雍正,對張廷玉特別倚重,為了他死前還留下遺照,讓他配享太廟。然而到了乾隆時期,而乾隆身上的滿族血統比例又比較大,因此他看中滿漢之分比前代更加嚴重。而對於張廷玉的戲耍更加暴露了,不僅是封建皇帝、而且是一個異族皇帝對異族臣子的態度。

封建專制主義發展到清代,就連儒家對於自身名節的追求,都成了清朝皇帝所看不慣的東西。傳統儒學盡管有順從皇權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又要求儒家知識分子要追求人格尊嚴的堅持和精神價值。然而清代前期皇帝卻認為儒家知識分子在人格上追求是不合適的,會妨礙到他們對於皇帝的服務。而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滿洲人盡管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勝在忠誠,而滿洲人在皇帝面前會以」奴才「自稱,而漢族到了皇帝面前只能稱」臣「,此之謂:臣不如奴才。

在乾隆皇帝的眼睛裡:」滿族大臣雖然身上有種種缺點,但是畢竟淳樸正直,與皇帝一心一意,對主子死心塌地。而漢族人則心眼太多,居心巧偽,他們太會做官,太會鑽營,因此不能讓人完全放心。「(張宏傑語)

年輕的乾隆皇帝

在面對雍正的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這件事上,乾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戲耍張廷玉,甚至最後搞到他身敗名裂,讓他退休之後,還派人抄張廷玉的家。

張廷玉一生唯謹慎,到了晚年唯一的心願就是配享太廟,乾隆竟然如此戲耍他,畢竟他兢兢業業為愛新覺羅家奉獻了四十多年,張廷玉老年的時候有點糊塗,不可避免的就犯了一些錯誤,結果弄的乾隆皇帝勃然大怒,而乾隆則認為張廷玉對待皇帝沒有真情實感,只想沽名釣譽。

張廷玉一輩子修煉為臣之道,最後還是一敗塗地。

雖然當張廷玉去世的消息為乾隆得知,乾隆感覺自己對張廷玉果然有些苛刻,就命令他配享太廟,恤典如常。謚號」文和「。

」太廟那塊冷豬肉,皇帝惡作劇般反復無常,終於又擺到張廷玉的嘴邊,只不知張廷玉是否死後有知。「(張宏傑語)

張廷玉這麼謹慎小心,雖然稱為清朝二百多年裡唯一得以配享太廟的漢族人,但是他的經過也是一波三折,而且是」唯一配享太廟的漢族人「。果然…………怪不得到了1911年清朝實行立憲,弄出了一個皇族內閣,而這時清朝立馬就滅亡了。

文章到此,我想起了一句話,我不知道是誰說的——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標誌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對待工人農民的態度則可體現一個民族的良心。

本文來源:蘭初的二次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