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六旗 清末女性到底穿怎樣的旗服?修復後的文物原味呈現

火烧 2022-09-20 11:17:18 1045
清末女性到底穿怎樣的旗服?修復後的文物原味呈現 清末女性旗服,罕見的清末民初的社會團體旗幟等文物在長達幾十年的傳承過程中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破損、發霉、褪色、變皺,是怎樣的修復才能讓這些文物舊貌換新顏?
六旗 清末女性到底穿怎樣的旗服?修復後的文物原味呈現

清末女性到底穿怎樣的旗服?修復後的文物原味呈現  

清末女性旗服,罕見的清末民初的社會團體旗幟等文物在長達幾十年的傳承過程中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破損、發霉、褪色、變皺,是怎樣的修復才能讓這些文物舊貌換新顏?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珍藏了一批清末民初的女性裝束和社會團體旗幟,其中包括極其罕見的抗戰時期日本國旗、清末民初的上海書業商團團旗、上海商團書業衛生隊隊旗等,在長達幾十年的傳承過程中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破損、發霉、褪色、變皺等,經過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修復師長達兩年的悉心修復,這些文物均已舊貌換新顏,日前正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對外展出。 清紅呢地三藍繡花蝶紋對襟褂(反面)清石青緞地五彩雲龍紋朝服袍藕色蝴蝶花卉紋暗花綢大襠褲大紅蝴蝶紋暗花綢百褶裙清末民初上海商團書業衛生隊隊旗 據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張嵐介紹,此次經中國絲綢博物館修復的上海歷博館藏紡織品共26件,包括清末民初的女性裝束如天藍緞地花蝶紋大襟女夾襖、桃紅地團花紋暗花綢 衣;社會團體旗幟如上海書業商團團旗、上海書業商團龍旗以及抗戰時期日本國旗等。這批紡織品文物很可能是當時經歷過辛亥革命的一些老人珍藏的,解放初期經由上海市歷史與建設博物館的老專家們將它們征集入館,所以基本都是傳世品,因而保存面貌較好,最遺憾的是這批這麼精美的東西長期以來沒有給觀眾露過面。 2012年8月,中國絲綢博物館承接了對該批紡織品文物的健康評測,發現其在傳承過程中受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已發生不同程度的病害,比如發霉、破損、褪色、經線斷裂、緯線斷裂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紡織品修復師門立即制定了保護修復方案並對其實施修復。 據中國絲綢博物館的修復師王淑娟介紹,他們首先對這批紡織品文物進行檢測,以確定其纖維種類,屬於絲、麻、棉、毛中的什麼材質,然後辨別它們的組織結構,織法,再確定這批旗袍所採用的染料,究竟是採用植物染料還是化學染料,還要對旗袍上的污染物成分進行分析,清潔除污,之後才進入修復階段。 她以那件清緞地雲龍紋吉服袍為例。吉服是清代典制中僅次於朝服的服裝式樣,其制式為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領袖為石青色緞,通體施繡。「拿到這件吉服之初,它的褪色已經很厲害,上面黏有一顆顆白色的結晶鹽污染物,而且這件衣服比較皺,所以我們採取了去污、除皺的清潔工作。去污時可以拿竹簽輕輕把結晶鹽刮掉,清潔之後就開始修復工作了。」據王淑娟介紹,這件衣服外面這層保存得還比較好,但是裡子裡邊有很多破損的,比如缺一塊、撕裂、破洞等,這時候他們就用針線縫合的修復方法進行修復。「局部破損我們就用局部修補的方法,修補時,選用跟文物本身材質風格接近的面料,顏色基本是我們自己染的,染色後襯在相應的破損的部位下面,根據破損不同,採用相應的不同針法。」這樣一件吉服需要兩位修復師耗費三個月的時間才能修復完成。 王淑娟補充說,針對這一批紡織品他們大部分都採用物理方法修復,即針線縫合的修復方案。因為文物修復要遵循保存文物的原真性、最小幹預、修復可再處理性、可識別性等四大原則,這樣可以有便於後來人辨別、研究和再修復。 此26件紡織品的修復工作已經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完成,其中的18件日前正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對外展出,展覽將持續至2015年3月1日。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