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們熟知的文學家,卻因一個舉動,將國家推向滅亡
他是人們熟知的文學家,卻因一個舉動,將國家推向滅亡

提到司馬光,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我們所熟知的“司馬光砸缸”的主角人物,也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尤其是《資治通鑒》,被後世高度讚揚。不過,在史學界擁有如此崇高地位的司馬光,卻曾被人們懷疑“賣國”,原因是他為相期間,想將王安石打下的領土,歸還西夏。這是怎麽回事?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
北宋建立以來,北有契丹遼國,西有吐蕃諸部,西北還有西夏。這其中,威脅最大的是遼國,但最令北宋心煩的,卻是西夏。西夏雖然是個小國,但幾乎每年都要侵擾北宋,令人厭煩。宋神宗在位時,為了一勞永逸,便想要直接滅掉西夏。為了提高宋朝實力,便開始了王安石變法。對外,還開拓了疆土2000裡。
不過,這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他就是王韶。1068年,王韶提出了“收復河湟,招撫羌族,孤立西夏”的策略,意思就是要消滅西夏,就得先收復河、湟二州之地,此舉可隔絕西夏與吐蕃的聯繫。王韶的目的其實與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的主張一致,宋神宗因此決定重用他,並讓他擔負起了收復河湟的任務。經過幾年激戰,王韶成功率軍擊潰羌人、西夏的軍隊,收復了包括河、潢在內的五州,拓寬疆域2000余裡,成功包圍了西夏。
這則喜訊給王安石變法增加的重要砝碼,但卻讓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感到了威脅。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馬光成為宰相。開始了宋朝的大洗禮,司馬光提出了廢除新法,還貶斥變法派,並將王安石變法的所有條例全部廢除,史稱“元祐更化”。而對於在變法期間,王韶攻打下來的那2000余裡地,司馬光認為,應該全部歸還西夏,一寸不留。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想法,竟然遭到了保守派的一致認同。
不過,在一些有識之士的據理力爭下,司馬光最終決定留下河湟地區,但將其他四地送給了西夏。西夏並沒有領情,依舊不斷的騷擾宋朝。反倒是損失了四地的宋朝,其防禦能力又弱了幾分。不僅如此,司馬光在嚴厲對待變法派的同時,卻重用了很多奸臣,加重了朝廷內部的權力之爭。雖然成功鎮壓了變法派,卻導致宋朝的不斷衰落。可以說,宋朝的滅亡與司馬光脫離不了關係。你如何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