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民族饮食文化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滿族人民的飲食文化有哪些特色?

火烧 2021-08-14 07:37:10 1032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滿族人民的飲食文化有哪些特色? 薩其瑪: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薩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薩其瑪」一詞最早見於清乾隆36年 公元1771年 大學士傅恆等所編的《御
民族饮食文化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滿族人民的飲食文化有哪些特色?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滿族人民的飲食文化有哪些特色?  

薩其瑪: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薩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薩其瑪」一詞
最早見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大學士傅恆等所編的《御制增訂清文鑒》一書:「薩其瑪,把白面(指用雞蛋和好的)經芝麻油炸後,於糖稀中摻和」。 因為這種食品在製作過程中的最後兩道工序是:切成方塊
隨後碼起來。「切」字在滿語中是「薩其非」
「碼」字在滿語中為「瑪拉穆畢」。由此觀之
「薩其瑪」一詞,是提取了這兩個詞的主要成分。
酸湯子:「酸湯子」是在滿族眾多的風味飲食中,人見人饞,過「口」不忘的一道美食。將玉米用水泡漲後,用磨磨成糊狀(俗稱水面),放到微有酸味時做湯吃。「酸湯子」最大特點是爽口、調胃、營養豐富,有通脾健胃、消乏解渴之功效。
白肉血腸:白肉血腸是東北十分受歡迎的地方菜,它的特點是:肉香滿口,鮮而不膩,紅白相間,色彩艷麗。把片好的白肉和切好的血腸,加酸菜絲,下到肉湯或雞湯中,調好烹熟即成。這道菜做法簡單,口感鮮美,既可待客,也可家常食用。
驢打滾:「驢打滾」是個漢語名稱,但它是滿族人的傳統食品。滿族人稱它為「飛石黑阿峰」,也就是粘米面糕,豆面糕。其優點是消化的慢耐飢餓。因為滿族及其先人們,其狩獵生產和游牧的生活方式決定他們長年奔波在深山老林,或遠離村莊,為避免挨餓,喜歡吃耐飢的粘食。就是把黃米面用水和勻,中間裹紅豆冰糖餡捲成卷蒸熟,再將炒熟磨細的黃豆面放在笸籮里,將蒸熟帶餡的黃米面糕,放在豆面上滾動,然後切成段即可。
酸菜: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酸菜可用熬、燉、炒和涼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鍋別具特色。配菜也可用來做餡包餃子。東北地區的滿族,每戶腌漬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肴。
餑餑: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豆汁:滿族人喜歡喝豆汁,豆汁也成了北京各族人民都共同喜愛的風味小吃。作為北京人,我認為豆汁並不難喝,關鍵還在於會不會熬。熬豆汁時,要隨手灑些雜和面或棒子麵,邊灑邊熬,汁面溶合,但要適可而止,不要太稠。這樣,豆酸減少,米香增大。開鍋之後,放於桌上少時,即可飲用。喝之可口開胃,特別香美。再食「外九里一」(窩頭),拌上「窮三樣」(芝麻醬、腌韭菜花、辣青椒糊),豆汁會喝得更美。
滿漢全席:滿漢全席興起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滿漢全席以東北·、山東、北京、江浙菜為主。世俗所謂「滿漢全席」中的珍品,如犴鼻、魚骨、鰉魚子、猴頭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等。後來閩粵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現在巨型宴席之上。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閩菜,12道廣東菜。北菜54道: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和12道滿族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