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朝胥吏 中国古代胥吏制度:胥吏之称与构成

火烧 2022-08-24 00:28:11 1050
中国古代胥吏制度:胥吏之称与构成 对历史上的那些政府衙门中的公务人员,人们统称之为官吏,长期以来一直是这么叫的。这并不奇怪,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在《礼记·王制》的注释中说:「 ”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
清朝胥吏 中国古代胥吏制度:胥吏之称与构成

中国古代胥吏制度:胥吏之称与构成  

对历史上的那些政府衙门中的公务人员,人们统称之为官吏,长期以来一直是这么叫的。这并不奇怪,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在《礼记·王制》的注释中说:「 ”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是干什么的?孔颖达说:「 ”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官是从事管理的,掌握着权力,管事也管人(管老百姓、管比他职务低、权力小的官)。总之,官是「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 古代官员 既然有管事的,就得有做事的。做事的衙门中人是什么人呢?做具体事的,肯定不如动嘴不动手的地位高,《辞海》将这些做具体事的衙门中人定义为「 ”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旧时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 不过直到汉代,对官与吏,人们还是将其联系在一起,统称官吏。如汉代秩四百石至二百石的高官被称之为长吏,百石以下的官员则被称之为少吏。如司马迁的《史记》有《酷吏列传》《循吏列传》,新旧《唐书》亦有《酷吏列传》《良吏列传》,而上述「 ”酷吏”「 ”循吏”「 ”良吏”的「 ”吏”指的都是官,而非「 ”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 ”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那个时期,政府各部门除主官外,大家都要具体办事的,都可以目之为吏。汉朝时的很多官员都是从政权底层的吏一路打拼上来的,直至丞相。如著名酷吏宁成原「 ”为人小吏”,受到另一酷吏郅都的欣赏,汉景帝时调任首都长安中尉(首都警察局局长),汉武帝时升任内史(首都市长)。 古代官员 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可以将两汉时期的官与吏区分出来,界别的标准就是俸禄。《汉书·百官公卿表》说:「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这百石以下的少吏就是「 ”各署曹掾史”。这里说的「 ”署曹掾史”就是吏。这些人在地方衙门就被称之为令史、主吏、书佐,干(门干、门下干)、小史,虽称小吏,其中有的实则乃后世所说的胥徒,地位卑贱。这里的「 ”小史”即是。再如,史籍所记的有秩啬夫与无秩啬夫,前者是官,后者是吏。 古代官员 官与吏的分途经魏晋唐宋尤其是宋朝的演变,到明清时已是泾渭分明,不可同日而语了。官与吏有了区分以后,一般说来,官就是专指各级政府、各部门中有品级的长官,有决策权与管理权的;吏是专指各级政府、各部门中无品级,既无决策权也无管理权,在官的指挥下专事各种具体事务的办事人员。《大清会典》卷一十二说:「 ”设在官之人以治其房科之事,曰吏。”而且宋时已开始将吏称之为胥吏,宋人程大昌《演繁露续集》说:「 ”案牍、法令、书判,行移悉仗胥吏。” 元人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说:「 ”夫吏,古之胥也,史也,上应天文,曰土公之星,下书史牒,曰刀笔之吏。” 按此说,胥就是吏,吏就是胥。所以世人往往合称之胥吏或吏胥。但实际上,并不尽然,还是有区别的。 古代衙门 因为吏主要是从事案牍文字工作,如令史、典史、知印、司吏、功曹、宣使、奏差、书吏、狱掾、仓吏。《水浒》中的宋江上梁山前是押司,是书吏中的一种,负责办理案牍文书。那么在案牍文字等工作以外还有从事杂役的,这批人称之为差役、衙役,如捕快、牢头、看守、皂隶、门子、听差、仵作,他们「 ”任奔走服役”。这批人不需要什么文化,略识些字甚至不识字就能充任,称之为「 ”胥徒”。 胥既要听命于官,也要听命于吏,在政府中跑腿听差。因此,胥吏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从事案牍类的吏员,一是从事杂役的胥徒;前者有文化的要求,后者无文化方面的特别要求,甚至文盲也可充任。至于将胥吏称为「 ”刀笔吏”则更早。秦国—秦朝自商鞅变法后,对官吏的普遍要求是必须懂法,会用法处理事务。只有符合这一要求的人才有资格做官。由于法又称「 ”文”「 ”文法”,于是这些懂法的做官的人就被称之为「 ”文法之吏”「 ”文吏”;又由于「 ”文法之吏”必须制作文书(公文与法律文书),那时还没有纸张,是在竹木简上用笔写或用刀去刻写修改,因为经常捉刀弄笔于竹木简,故称之「 ”刀笔吏”。这不同于后世理解的讼师。 古代衙门 其实,这时期的「 ”刀笔吏”既有官也有专事文书的吏。所以,汉代有「 ”秦尊法吏”、「 ”秦任刀笔小吏”、「 ”专任狱吏”之说。不过,这一时期的「 ”吏”地位并不轻贱,因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按照法家的那套理论建立的。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就主张「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即从基层干起的。因此,法吏、刀笔小吏、狱吏是受到朝廷器重的。懂法的吏在当时被目之为「 ”良吏”,不懂法的被目之为「 ”恶吏”。更何况这支「 ”吏”的队伍中有许多本就是中高级官员。 胥吏是衙门中的最底层,自从有了国家,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主要是胥吏,而不是官。清人梁章钜说:「 ”胥吏者,官民交接之枢纽。”国家形象是通过胥吏的办事行为反映到平民百姓心目中的。因为在老百姓眼中,在政府衙门中做事的不论是吏员衙役,总之都是公家人,是官,是官家人。因此,胥吏形象就是国家、政府的形象,只不过胥吏们并不会认识到这一点,也不认同这一点。至少古代社会的胥吏们无一不是如此的认知水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