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史玉柱传奇故事简述 六必居的传奇故事

火烧 2021-10-19 05:26:16 1033
六必居的传奇故事 六必居酱园坐落在前门外粮食店街路西,它是全国闻名的老字号,不仅它的咸甜适口、味美的小菜人人称赞,而且店堂内挂着的,相传是明朝大奸臣、又是书法家的严嵩书写的结构匀称、苍劲有力的"六必居

六必居的传奇故事  

六必居酱园坐落在前门外粮食店街路西,它是全国闻名的老字号,不仅它的咸甜适口、味美的小菜人人称赞,而且店堂内挂着的,相传是明朝大奸臣、又是书法家的严嵩书写的结构匀称、苍劲有力的"六必居"三个大字的横匾。

商人给自己的店铺起字号和人们为自己的孩子起名字,从古至今都是一理,图个吉利、叫得响。

像店铺的字号以带“庆”、“福”、“顺”等字的居多。

可是,六必居的掌柜为什么给自己的店铺起个“六必”的字号?这“六必”两字如何解释呢?

关于“六必”的解释有许多,有人说,六必居是六个人合伙开的买卖,托人求严嵩写牌匾。

严嵩认为六人“六心”不好,所以在“心”字上加上了一撇成了“六必”。

还有人说,六必居是六个寡妇开的,这纯属无稽之谈。

对“六必”的解释有两种是可信的,其一是,最初六必居是个酒锅坊,它们酿酒必须齐全,下料必须优良,泉水必须香甜。

其二是有人说,最早六必居的后厂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卖柴、米、油、盐、酱、醋等六样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用品。

所以叫“六必居”。

六必居是山西临汾人赵姓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创办的。

由于赵姓会经营管理,又由于六必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好,所以买卖开张后,生意很兴隆。

后来又扩充了门面,由原来的两间小店堂,前面扩为四间门面,后边又增设宽阔的后厂。

买卖越做越大,但是店外的牌匾太小,不像样子,想弄块好匾,请一位写字好的人写匾。

关于严嵩给六必居写匾有种种传说,最普遍的是,在严嵩没做官以前,闲居在北京,时常来六必居喝酒,与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计都很熟悉。

店里听说他写得一笔好字,掌柜的求他写了此匾。

当时严嵩还是个小人物,所以没落款。

另外还有人说,六必居的匾是严嵩做官以后写的。

据说严嵩爱喝六必居的酒,严府时常派人到六必居买酒。

店掌柜想用严嵩的社会地位以抬高六必居的身价,就托严府仆人请严嵩为六必居写块匾。

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

夫人知道严嵩不能为一个普通店铺写匾,就天天在严嵩面前反复练写“六必居”三个字。

严嵩看夫人写不好,他就给写个样子,让夫人照着样子去练,于是严嵩书写的“六必居”大匾就这样写成了,所以没有题名。

自从严嵩手书“六必居”的黑地金字大匾挂出后,原来无名的小酱园身价倍增,六必居的名声很快传遍北京城,来买东西的越来越多。

由于酱菜卖得快,以后就专营酱菜了。

六必居是山西临汾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创办的。

由于酱菜卖得快,以后就专营酱菜了。

这些酱菜,酱味浓郁,色泽鲜亮,脆嫩馨香,咸甜适口,六必居的酱菜,酱制严格遵守规程,次料不用,操作不马虎。

六必居的酱菜所以出名,与它选料精细、制作严格分不开。

精选北京大兴产的鲜嫩黄瓜,要6根共500克,须“顶花带刺”,还得“条顺”,再用500克自制的面酱,先腌制后酱制,冬季要10天左右的时间方制成一罐“六必居”甜酱黄瓜……北京人口口相传的美味就这么延续了474年。

老字号的传统就在这里,文化内涵就在这里,长盛不衰的奥秘也在这里。

选料精细、制作严格、一分一秒的功夫都不能省。

"市场上一些酱腌菜产品用食品添加剂腌制,两三天就做好上市,能卖到八九角一瓶。

可六必居不行,光做甜酱黄瓜的面粉成本就得一元多钱。

"六必居总经理李书圣介绍说,"六必"的要求代表了我国古代几千年积累的酿造工艺水平的最高要求。

“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炽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居”的名称即源出于此。

六必居自产自销的酱菜,因加工技艺精湛、色泽鲜亮、脆嫩清香、酱味浓郁、咸甜适度,清代被选作宫廷御品。

为送货方便,清朝宫廷还赐给六必居一顶红缨帽和一件黄马褂,这两件衣帽一直保存到1966年。

遵循古训,讲求厚德务实,让六必居靠着一瓶瓶微利销售的酱腌菜成为全国酱腌菜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

销售网络遍布东北、西北、华北、江南等地,产品远销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史玉柱传奇故事简述 六必居的传奇故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