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孙中山小学的故事 伟人孙中山生平及轶事

火烧 2023-02-16 20:25:37 1122
伟人孙中山生平及轶事 一、伟人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
孙中山小学的故事 伟人孙中山生平及轶事

伟人孙中山生平及轶事  

一、伟人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孙中山幼年时爱听老人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少年时代在美国属地檀香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1883-1886年,孙中山继续求学于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毕业后,他先进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后来转入香港西医书院(这所学校后来并入香港大学〕学医。在校期间,他不但努力攻读医学,而且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科学书籍,并结识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曾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他的医术精明,而且对贫穷病人免费治疗,因此,行医“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
  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被置之不理。同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败,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使馆诱捕后经他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脱险。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有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2月的钦州起义、4月的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阴历3月29日)的黄花冈起义,加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闻讯,立即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和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以自代。3月8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职。
  袁世凯上台后,逐步实现其变共和为专制的阴谋。1913年3月20日,他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发动了二次革命,江西、南京、上海、四川等地先后起兵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涣散,在袁军的进攻下,不到两个月先后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日本。1914年7月,他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继续领导反袁斗争。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东京结婚。同年12月,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称帝。12月25日,爱国将领蔡锷首先在云南举起了讨袁护国的旗帜,各省纷纷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了帝制,在举国人民的唾骂中一命呜呼。袁世凯死后,中国仍处于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动乱局面。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后,孙中山立即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国会议员南下护法。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上,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军政府成立后,滇、桂军阀通过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职,离粤赴沪。自此到1920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完成了《孙文学说》、《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箸述。
  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已经爆发。1920年10月,在孙中山的督促下,陈炯明率粤军攻克广州。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新护法军政府。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正式政府。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此后,孙中山接受了gcdzg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终因积劳病剧,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二、孙中山自选墓葬地
  中山陵建于南京紫金山,是孙中山先生生前自己决定的。
  关于孙中山自选墓址,见于史料记载的,最可靠的是他的德国医生克礼于1925年3月12日,即孙中山逝世的当天所发表的孙中山病逝报告。这份报告说:"孙中山昨日下午发表其对于诸事之最后嘱咐,并曾告孙夫人,愿如其友人列宁保存遗体,且愿葬于南京。"1925年3月16日的上海《民国日报》报导孙中山临终前与汪精卫的谈话中,更明确的提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
  孙中山是广东人,逝世于北京,为什么要选中南京紫金山作为自己的墓地呢?对这个问题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多次到过灵谷寺,该寺的住持老和尚向他推荐了这块宝地。孙中山是一位接受过西方科学思想的民主革命家,不会迷信风水,何况如果不是孙中山自己先说起,老和尚也不会无端向他推荐墓地,这一说法不足信。
  还有一说是: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与胡汉民、郭汉章等人到紫金山打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曾笑对左右说:"待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杯土,以安置躯壳尔。"这种说法确有其事,但是,紫金山雄伟的气势并不是孙中山所以要葬于此的根本原因。
  孙中山一生奔走革命,五次环行世界,到过许多地方,偏偏在南京逗留的时间并不长。然而孙中山在南京的时期,正是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创立的阶段,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虽然只有短暂的三个月,却是他的理想,他的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三个月,因此,孙中山对南京怀有深厚的感情。当时南京还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要葬于南京,正是要鼓励同志继续努力,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其寓意是深远的。孙中山自己在临终前与汪精卫谈起要葬于南京时就指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这就明确指出了孙中山要葬于南京的根本原因。

三、孙中山铜像二三事
  在中山陵的藏经楼前,屹立着一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中山先生身着大礼服,内穿西式马甲,颈系领带,作演讲姿势,神态安祥自信。这尊久为南京人民所熟悉的铜像是孙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
  梅屋庄吉是日本长畸市人,早年在厦门、香港、新加坡等地开设照相馆和电影院,以后返回日本,从事电影摄制业,成为日本电影托拉斯董事。
  1895年,梅屋庄吉在香港时经孙中山老师康德黎介绍认识孙中山,自此,他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迫逃亡日本,就曾住在梅屋家中,受到梅屋夫妇的周密保护和悉心照料。1915年10月25日上午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举行了结婚典礼,下午,他们在梅屋庄吉家里举行茶会,招待友人。孙中山先生和梅屋庄吉,宋庆龄和梅屋夫人,还分别结为义兄和义姐妹。当时,孙中山在东京结集革命党,准备发动讨袁的"三次革命",梅屋还秘密筹集捐款,运送军火,多方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925年,孙中山先生北上和谈,在北京染病不起,梅屋闻讯,特派大女儿大女婿赶到北京亲侍汤药。
  孙中山逝世,梅屋庄吉从当天的晚报上得知后,痛失良友,提笔写了"呜呼,亲友孙文逝世"几个大字,以寄托哀思。他不顾日本政府"禁止为孙文造像"的禁令,不惜变卖家产,抵掉妻子、女儿的首饰,来为孙中山铸像。他委托东京最著名的"筱原金工作工场"计划,聘请雕刻家牧田祥戴造型制作,一共铸像四尊,耗资达10万日元(相当于现在三亿日元)。
  1928年3月10日,第一尊铜像制成,铜像高2.9米,重一吨多。翌年3月4日梅屋庄吉同妻子、女儿以及自民党议员森下国雄乘日本"鹿岛丸号"邮船把铜像运到上海,3月6日,再用专车送到南京,安放在南京黄埔路中央军校。
  第二尊铜像于1930年5月由日本邮船"大洋丸"运送到上海后,转乘太古汽船"凉州号"运往广州,安放在黄埔军校旧址内。
  第三尊铜像于1930年12月28日由日本邮船"白山丸"号先运到上海,1931年1月10日由中国军舰"靖安号"转道广州,1933年以后安放在中山大学新校址内(石岐)。
  第四尊铜像赠送给了中山县孙中山故居,1937年"七·七事变"后,铜像迁至澳门,现矗立于澳门,为世人所瞻仰。1929年,第一尊铜像安放在中央军校后,其安放地点又几经变动,先后移至新街口广场和中山陵广场。
  198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日,修葺一新的藏经楼辟为孙中山纪念馆,收藏并展出孙中山的著作、手迹、图片、实物等。考虑到孙中山纪念馆应有一尊孙中山的塑像,孙中山铜像遂移至藏经楼前。
  半个多世纪以来,孙中山铜像经历了战火和政治动乱,仍然完好无损,生动传神。看到这尊铜像,就会唤起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和崇敬。这尊铜像也是梅屋庄吉先生一家对孙中山先生、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伟大友谊的见证。

四、孙中山的三份遗嘱
  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的,但是,因为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他不忍心让宋庆龄伤心,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时,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
  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
  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今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
  他的《家事遗嘱》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孙中山先生晚年得到苏联的帮助,俄国革命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他亲自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中山临终前夕,再次把希望寄托于苏联,特地口授了《致苏联遗书》。
  这份遗书的中文译文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
  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孙逸仙
伟人孙中山生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