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北魏之后是什么朝代 北魏初年時期,漠南代北區域的轉移,其中說明了怎樣的城市文化?

火烧 2022-05-10 06:03:47 1037
北魏初年時期,漠南代北區域的轉移,其中說明了怎樣的城市文化? 伴隨著歷史城市地理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對區域城市群體的變遷及其相互關係問題進行考察,逐漸成為歷史城市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北魏初年的統治區域內部
北魏之后是什么朝代 北魏初年時期,漠南代北區域的轉移,其中說明了怎樣的城市文化?

北魏初年時期,漠南代北區域的轉移,其中說明了怎樣的城市文化?  

伴隨著歷史城市地理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對區域城市群體的變遷及其相互關係問題進行考察,逐漸成為歷史城市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北魏初年的統治區域內部,以天興元年(398年)道武帝徙都為標誌,區域中心城市的轉移與北魏政權的本地化過程、軍事擴張需要相適應,從而加速了北魏政權的本地化進程,推動了北魏的軍事擴張,為日後北魏統一北方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秦朝統一後,延續了雲中郡的設置,增築長城強化了農耕民族對此區域的統治,"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西漢因襲秦制,仍置雲中郡。伴隨著屯墾戍邊的不斷深入,在雲中郡東南新置定襄郡,郡治即成樂城,即北魏之盛樂。至西漢末年,人口和城市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 1620東漢末年,中原爆發了規模浩大的黃巾起義,東漢以及此後的中央王朝無暇北顧,放棄了北部的沿邊諸郡,農耕民族統治勢力由此大幅度南撤,《晉書·地理志》并州條:"靈帝末,羌胡大擾,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併流徙分散。魏黃初元年,復置并州,自陘嶺以北並棄之,至晉因而不改。"漠南區域不再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勢力交界的前沿,轉而成為游牧民族的腹里核心區,此前被農耕民族所放棄的城市由於良好的開發基礎就成為游牧民族建都的第一選擇。
伴隨著北魏政權本地化過程的不斷加速,以盛樂為中心的大黑河流域在經過百餘年的連續開發後,生態環境已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惡化,北魏政權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水草豐美的區域,相比漠南而言自然條件更加優越的代北就成為了新的建都區域。
第一,平城所在的大同盆地屬於東南季風的尾閭區域,水熱條件比盛樂所在的大黑河流域更為良好,更加適合種植業的發展,與鮮卑拓跋部的本地化趨勢一致。
第二,以平城為中心的大同盆地較此前以盛樂為中心的大黑河土默特川平原面積也更大,同時遠離了東漢末年以來長期戰亂的影響,拓跋代國早在昭成帝什翼鍵時期,就對此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經營。
第三,桑乾河及其支流的流經,孕育出了無數的小塊河谷盆地,其間流淌著水量充沛的河流,既有利於農業灌溉,又適合游牧,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弱柳蔭街,絲楊被浦。公私引裂,用周園溉。長塘曲池,所在布濩。"農牧業並存的區域經濟,也為北魏初期的社會穩定和後來的軍事擴張,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由於人口生聚和遷移,代北區域出現了大量的城邑,據李憑先生統計,設置過城級以上行政建制的城邑有16座:永固城、鼓城城、武周城、高柳城、平舒城、代城城、諄山城、莎泉城、靈丘城、繁峙城、桑乾城、陰館城、北新城、梁郡城、馬邑城、善無城。
整個代北區域內以這些城邑為中心,農田廣布,為北魏京畿地區給予了充足的經濟基礎,而自然條件、區域規模稍差一籌的大黑河流域顯然是不足以給予如此雄厚的經濟基礎的。當然,平城所在的大同盆地環境優勢也非常有限,伴隨著平城的建設和北魏政府"轉移實京"政策的推行,至5世紀中葉,平城地區人口數量已經極大超出了大同盆地的環境承載力,使得大同盆地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且不斷加劇,這也是促使北魏政權由平城遷都洛陽的重要環境因素。
以天興元年(398年)道武帝徙都為標誌,加速了北魏政權的本地化進程,推動了北魏的軍事擴張,為北魏政權給予了一個更加安全穩定的大後方,也為日後北魏統一北方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鮮卑拓跋部的此次徙都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北魏遷都洛陽之後,平城雖然不再作為都城,但始終作為漠南-代北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而存在,由於農牧兼宜的自然條件,使得後世的各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政權大多以此地為跳板,或經雁門關南下關洛,或東出太行控扼河北,游牧政權北撤之時,平城又成為農耕民族政權守邊屯御的北大門,平城就在這樣不斷的農牧交替之中逐漸強化了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