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辽宁锦州历史和发展 2013锦州中考历史

火烧 2023-01-29 08:46:50 1067
2013锦州中考历史 咋背历史比较快啊 我认为: 第一部分 :学会学习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

2013锦州中考历史  

咋背历史比较快啊

我认为: 第一部分 :学会学习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

辽宁锦州历史和发展 2013锦州中考历史

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

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一、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

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上课的时候,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要记课堂笔记,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三、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外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五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外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外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

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

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

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

从目前高考试卷看,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对同类知识进行设问。

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时,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个陌生的背景材料,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类试题大都涉及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复习时要注重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

第二遍复习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录、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进行(即在翻开教材前,先努力回忆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所讲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的联系如何),回忆不出来再翻开教材,这样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若觉得正在复习的内容与已复习过的内容相似时,应立即去回忆与此相似的内容是什么。

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业就应联想到宋朝、元朝手工业发展情况,看到景德镇制瓷业便应想到教材中其他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逐步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3.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延伸与拓展的知识主要是教师补充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就某个具体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观点或进行一些学科渗透。

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

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06年山东省中考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各项不属于秦、隋、元三个朝代相似之处的是 A.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统一 B.都开凿过运河 C.都创设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行政机构 D.都是短命王朝 3、纸发明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现在已知纸最早出现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宋朝 4、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是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5、“鸦片流毒天下……,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这应是哪位大臣给皇帝的上书? A. 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李鸿章 6、近代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其中攻占过北京的是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 A.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介绍西方教育思想 D.阐述“微积分”的初步概念 8、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九一八事变 ②七七事变 ③八一三事变 ④西安事变 A. 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 ①③④② D. ①②③④ 9、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0、标志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是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1、西方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尽相同,德国的途径是 A.资产阶级革命 B.民族解放战争 C.王朝统一战争 D.社会改良运动 12、1913年英、美、德、法的实力对比 英 德 美 法 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位次 3 2 1 4 在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上述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北约和华约的形成 D.欧盟和独联体的形成 13、提出相对论的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 14、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革命是在世界大战中爆发的 B. 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C.首都工人和士兵在推翻旧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建立了新的全国性政权 15、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古巴导弹危机的出现 B. “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试卷类型: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16 17 18 19 总分 核分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8分,17题9分,18题8分,19题10分,共35分。 得分 评卷人 16、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引自元末诗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2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形式?(4分) 得分 评卷人 17、请你举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民为实现近现代化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探索的各一件事例,并就其中的一件事例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加以评述。

(9分) 得分 评卷人 18、中国现代史是gcdzg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1953—1957年,在gcdzg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动和变革,试述其主要内容。(4分) (2)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请你举出两件具体事例。

(2分) (3)对比以上内容,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得分 评卷人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主要国家(组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国内生产总值 西 方 主 要 国 家( 组 织 ) 美 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所占世界% 34.88 15.85 4.56 1993年所占世界% 27.08 27.17 18.23 材料二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乔冠华开怀大笑 材料三 不结盟运动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有何变化?(2分) (2)上述材料反映出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6分) 历史试题(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C 2.D 3.B 4.A 5.A 6.D 7.B 8.A 9.C 10.D 11.C 12.A 13.D 14.B 15.C 二、非选择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