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金庸无双2明教 金庸小说中的历史:明教的来历

火烧 2022-08-04 07:45:03 1027
金庸小说中的历史:明教的来历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gt 《倚天屠龙记》这首诗歌,用来表现明教教众渡劫时的临难不苟,
金庸无双2明教 金庸小说中的历史:明教的来历

金庸小说中的历史:明教的来历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倚天屠龙记》这首诗歌,用来表现明教教众渡劫时的临难不苟,很是动人。明教在中国历史上实实在在存在过,小说也引述了一些记载,其中包括陆游《老学庵笔记》中的资料。 >比如幼年张无忌重伤之后,张三丰带他四处求医,汉水舟中见到常遇春护送幼主被元兵追杀,因而出手相救,书中写道: >“张三丰于魔教的来历略有所闻,知道魔教所奉的大魔王叫做摩尼,教中人称之为“明尊”。该教于唐朝宪宗元和年间传入中土,当时称之为摩尼教,又称大云光明教,教徒自称明教,旁人却称之为魔教。” >作者其后又通过杨逍之口复述了一遍摩尼教的历史,称元和年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三际经》入中土,是为摩尼教在华传播之始(史书中最早有关摩尼教入唐的记载是在开元七年)。以上这些都是史有明文的,自然不错,但小说中将摩尼教和拜火教混为一谈,说明教教徒拜火云云,误导了不少人。 >拜火教,创始人为琐罗亚斯德(Zarathushtra,也就是尼采《查拉图拉特斯如是说》中的查拉图斯特拉),故该教也被成为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的教义比较繁复,商务印书馆出版有《阿维斯特》,是拜火教的经典,可供参考。拜火教经中亚传入我国大概在南北朝时期,称为祆教,祆(音仙)即是“天”字的转写,也有写作“胡天”的,有学者研究认为祆教是拜火教的一个变种,系由中亚人将拜火教教义与当地的原始宗教结合而产生的,可备一说。祆教(或称火祆教)在中国已经久不流传,但在伊朗,印度等地还有十余万拜火教教徒,例如被称为印度工业第一家庭的塔塔(Tatas)家族就是拜火教徒,影响力也不小。 >摩尼教(在中国的衍生教派称为明教)也源于古代波斯,但是比拜火教晚了好几个世纪,今天也已经不再流传。创教人摩尼将拜火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教义相互糅合,创立摩尼教。公元224年,伊朗王公阿尔达西尔一世推翻帕提亚王朝,建立了萨珊波斯王朝(波斯第二帝国,公元224-651),把拜火教定为国教,并在227年将摩尼被作为异端领袖处死。但摩尼教却没有因此而消亡,而是向周边各国发展,唐代时传入中国,就是上文所说的波斯人拂多诞持经入朝事。摩尼教在中国本土影响不大,但当时在长安的回鹘贵族将摩尼教教士带回本国,把摩尼教定为了国教,这很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思。 >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常常要到回鹘借兵,因此从回鹘之请,在各处修建了一些摩尼教寺庙,也就是小说中讲的建于各处的大云光明寺。后来唐朝与回鹘交恶,兼之回鹘势力逐渐衰弱,在中土的摩尼教徒也就遭了秧,唐武宗会昌年间大肆诛灭佛教,摩尼教作为舶来品也遭到了清洗,其后在官方史料中就很难见到摩尼教的踪影了,摩尼教从此变成了一个秘密宗教,转入地下活动。宋代还有一些关于摩尼教的资料,如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就有关于明教的记载,但都是一些负面报道。摩尼教在唐代以后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浙江福建一代,小说中将方腊说成明教教主,也不全是捕风捉影,但方腊是否属于明教还有争论,而且中国古代这些秘密教派之间的关系太过凌乱,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 时日变迁,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和中亚等地完全消失了,摩尼教的经典也只剩下一些断简残篇,敦煌出土有中文的摩尼教经残卷,小说中明教设有左右光明使,波斯明教总教又有十二宝树王等职位,就是根据这些残卷中的内容改编的。小说中把火作为明教的象征,并有“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的偈语,实在是出自作者的臆造,虽则这偈语也很能展示明教徒的气度,但终究是张冠李戴,因为明教并不以火为尊。小说中还有一些细节,如明教徒着白衣,食菜,入葬时得剥光全身衣物等,倒是合情合理,这都是史书有所记载的。 上文说过,摩尼教后来在波斯已经完全覆灭,小说中所谓波斯总教肯定是不存在的,这一段已经有不少人考证过,兹不赘言。山中老人霍山和诗人峨默都实有其人,霍山并非摩尼教中人,而是属于亦思马因(Isma’ilis),这一派擅长暗杀,在当时中东地区影响相当大(《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关于山中老人的记载,附带说一句,英语暗杀的单词Assassins便来源于Isma’ilis);峨默是波斯古代著名诗人,作品《鲁拜集》是古代波斯文学中的明珠,小说中“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的诗句就是峨默所作。《鲁拜集》的最早的中文版大约是郭沫若翻译的,郭在序言中载有峨默,霍山,尼若牟求学于野芒的故事,但看过很久了,不记得郭的译作中有没有上面这首诗,梁实秋也曾经从英文转译过这首诗,手头没有资料,没法说得更详细,而且这也都是题外话了。 小说中明教总坛位于光明顶,光明顶这名字取得真好,可以和《西游记》中菩提祖师所居的“灵台方寸山”媲美。书中的五散人如周颠等,都曾经见诸史料,但并非明教中人,而是佛教徒或者道教徒。至于四大护教法王之类,自然是假造的,也许是受到佛教四大金刚的启发,但在书中很是出彩,因为是虚构的人物,写起来可能更随意一些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