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列表 明朝昏君輩出,為何比全是明君的清朝立國還久?
明朝昏君輩出,為何比全是明君的清朝立國還久?
明朝昏君輩出,為何比全是明君的清朝立國還久?
明朝和清朝是我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也分別是漢人和少數民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所以我們經常將這兩個王朝進行對比。清朝入關以後,皇帝個個勤勉執政,哪怕到後期的道光、鹹豐等帝,上台之初也厲行改革,勤勤懇懇。反觀明朝,出了不少奇葩皇帝,比如蟋蟀天子朱瞻基、愛吃丹藥的嘉靖皇帝、木匠皇帝天啟帝等等,還有出了個不愛上朝的萬歷皇帝。但就是奇葩皇帝頻出的明朝竟然享國比都是勤政之君的清朝還久。那麽為何昏君輩出的明朝能夠屹立近三百年不倒呢?這還得得益於它的內閣制度。
內閣制度的產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皇權集中的一大體現,成功的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這是朱元璋為了解決相權與皇權之爭而建立的制度。

明朝開國之初,還是設立宰相的,像徐達、李善長、常遇春、趙庸、汪廣洋、廖永忠和胡惟庸都當過太祖朝的宰相,而最後一任宰相胡惟庸當政期間結黨營私意圖謀反,正中朱元璋下懷。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六宰相胡惟庸被處死,正月十一日朱元璋宣布廢除中書省,由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但如此一來皇帝的工作量就增加了不少。
《春明夢余錄》中就記載:“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劄凡一千六百六十,記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可見朱元璋在八天內就批閱了一千六百多份奏折,涉及的大小事件有三千多件,這才是日理萬機,就連工作狂朱元璋也不得不感慨“朕代天理物,日總萬機,豈能一一周遍”。所以為了降低自己的工作量,朱元璋又設置了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侍左右,備顧問,以此來輔助自己的工作。不過他們只是沒有決策權,一切決定還是得朱元璋自己來。這四大學士的出現就是內閣制度的雛形。
到了永樂年間,尚武的明成祖朱棣多次禦駕親征,朝中的奏折就不能及時處理,在這樣的情況下朱棣就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內閣就此產生了。但是內閣依舊沒有決定權,只不過有議政權罷了,充其量就是皇帝的秘書。直到朱棣在位末年內閣的權力才得到提升,能夠協助皇帝管理六部。到了明憲宗、明孝宗時期內閣就已經成為對抗皇權的文官代表機構了,內閣首輔的地位實際上已經跟之前的宰相一樣了。
而只要內閣制度正常運轉,明朝就能穩定發展下去。也正是因為張居正改革後讓內閣成為朝廷運轉的中樞,萬歷皇帝才能在長達二十八年不上朝的情況下保持國家機器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