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马尔康市好吗 马尔康市的历史
马尔康市的历史
一、阿坝州的历史
战国时,公元前316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阿坝州始有建制。
西汉置汶山郡。晋、隋袭旧制有所拓展。唐代建置时有兴废,演变频繁。宋置茂州通化郡、威州维川郡。
元为土司制度之始,明置于茂州、威州、松潘卫,分辖各土司及千户所。
清设茂州、理番厅、松潘厅、懋功厅。
民国之初改厅州为县,继后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后改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辖松潘、茂县、汶川、理县、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6县及草地65部、20个土司、11个屯守备。
1952年茂县专区属四川省领导。1953年1月1日撤销茂县专区,改设四川省藏族自治区。
1955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改设阿坝藏族自治州。
1987年,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二、耿达历史是怎么来的
耿达镇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882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48%。
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马尔康246公里,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2013年10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耿达乡设立耿达镇,2014年1月22日,耿达撤乡设镇揭牌仪式在镇政府办公楼举行。
三、羌族的羌族历史文化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说文·羊部》:“羌,大禹西羌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大禹时代约公元前2100年,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华夏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总首领。史记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别家乡的大山,开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专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战绩显赫,民间还有大禹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传呢!大禹王后来破除了“禅让制”,传位于其子启,史称“夏启”。
启即位后联合诸部落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治城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的国家,历传50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史称“秦始皇”)攻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了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
秦始皇本生于羌人老故居甘肃天水,天水羌种是秦的族属,经蒙文通教授考定为“秦之为戎,固不自疑”。他建国后东迁陕西咸阳,并且颁布法令不准对西边的羌戎部落用兵。
汉代,四川羌族建有牦牛、青衣羌国,地辖今西昌、甘孜、雅安、乐山一带,国都在宝兴县灵关镇。西汉时西北地区的汉阳(天水)、金城(兰州)、安北地、陇西五郡羌族人口达259990户,1001802人。
西汉时羌人在山东、河北、河南、内蒙、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居住,人口多达1200多万,占全国人口1/4(当时全国人口为5995万)。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汉)、前秦、夏、后凉、后赵等国家,但都只是昙花一现,生命力不强,影响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项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内蒙与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权,辖夏、绥、银、宥四州。夏国是以陕、甘、宁、青一带的党项羌族为主体,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内组建的国家。
党项羌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强,起群首领导作用。后因受吐蕃不断的侵犯和骚扰,向唐朝政府申请内迁于陕西、宁夏一带。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继位,号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称“兀卒”(青天子),立国号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称“西夏”),纪年为夏景宗显道元年。
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的部分地区,总共统辖32州,国都在兴庆府(今银川市)。公元1226年,蒙古人铁木真率兵伐夏。
次年,蒙古军尽破大夏国城邑,人民伤亡惨重。为避免人民更大的伤亡和损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见屈降。
蒙古诸将尊铁木真遗命,将夏见杀之,并毁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国立国346年,于公元1227年灭亡,其后裔在今阿坝州理县桃坪乡、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黑水、九寨沟、马尔康等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甘肃南部,陕西西南,云南部分地区。据2005年统计,户籍登记为羌族的人口为32.65万。
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难中,羌族人口损失将近10%。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的高度重视下,羌族文化的拯救与保护正在稳步进行中。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百余支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支系。现代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如网络名人天仙妹妹就叫尔玛依娜),意为“本地人”、“人民”,“日”为发语词,无实意,“麦”或“玛”为实词。
羌族聚居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羌区境内有岷江、黑水河、杂谷脑河、青片河、白草河、湔江、清漪江。这些河流水势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是修建水电站的理想之地。
从天空望去,那富有特色的羌族石碉房、碉楼和梯级电站如明珠万斛般散落在羌山的怀抱里。羌区气候温差较大。
初秋季节,当河谷地区紫罗兰盛开的时候,高山上却已有了皑皑白雪。全年平均气温为11℃,年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180至220天,很适合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是川西北主要的产粮区和经济林木基地。
但部分地区由于水土保持不够,一到雨季偶有泥石流发生。 羌族区内有较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
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境内的雁门沟西羌大峡谷属羌族地区自然景观。它距成都150公里,为阿坝藏羌自治州内最大的。
四、马尔康在哪里
1956年4月21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正式成立,距离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395km;东西跨度134km,南北跨度90km;幅员面积6632.72k㎡马尔康,藏语意为“酥油灯点亮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因驻地有“马尔康寺”而得名。
是以原嘉绒18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立起来的,亦称“四土地区”。县城马尔康镇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驻地,是全州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
马尔康县于1956年4月21日正式建立。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四川盆地西北部,北靠阿坝、红原大草原,南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小金四姑娘山紧邻,距离省会成都365公里。
全县幅员面积6633平方公里。县辖3镇11乡,104 个行政村,234个村民小组。
境内居住着藏、羌、回、汉等15个民族,总人口5.5万,其中藏族39176人,占人口总数71.91%。全县属高原峡谷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
地面海拔在2180米至5301米之间,属高原季风气候,具有“冬干夏湿、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均气温8—9℃,年降水量753毫米,年均日照2000小时以上,绝对无霜期120天。
空气质量达到全国Ⅰ级标准。县境内交通便利,国道317线纵贯全境。
移动电话、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网络覆盖城区和所有乡镇。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
五、长江的历史
中国第一大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的西南侧。干流自青藏高原蜿蜒东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10个省、区、市,在上海市注入东海。
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5。
河源长江的源头,自古以来有不同说法。近代在一些地理著作中有关长江河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江河同源于一山”,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长江发源于南麓,黄河发源于北麓。
另一种是长江发源于可可西里山。源流有两支:南支木鲁乌苏河,北支楚玛尔河。
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先后两次组织江源调查队,深入江源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查清了江源水系和源头情况。长江上源位于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这里河流众多,较大的有楚玛尔河、沱沱河和当曲3条。
其中无论流域面积或水量都是当曲最大,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了沱沱河为正源。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
江源地区,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40多座。气温低,四季如冬。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且以降雪为主。7月份的平均气温低于0℃,只有白天在太阳的强烈辐射之下,气温才能达到0℃以上,冰雪融水形成的涓涓细流就成为长江的最初水源。
干流 长江由河源到河口横跨中国地形上的三级巨大阶梯,穿过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层,沿途接纳支流的汇入,对长江的河谷形态和水流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按水文、地貌特点把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3段:从河源至宜昌市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游河段横跨两个地形阶梯。
长4529千米,占长江长度72.0%。流域面积100.6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55.6%。
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从囊极巴陇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腹地内。因在高原顶部,河谷开阔,河槽宽浅,一般河宽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散乱,汊流很多。
从巴塘河口到宜宾称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段,这里地形突变,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为宽谷外,河流穿行于峡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云南石鼓以下,突然转向东北流,著名的虎跳峡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
峡长16千米,最窄处仅30米。出虎跳峡后、穿越云贵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镇以下进入第二级阶梯,在宜宾附近汇集了岷江之后,才称长江。
自宜宾以下至宜昌之间长1030千米,习惯上称川江。河道蜿蜒于四川盆地之内,河床平缓,沿途接纳沱江、嘉陵江和乌江等众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宽。
过川东奉节白帝城,长江穿行在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切过七岳、巫山和黄陵3个背斜,两个向斜,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约200千米,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②中游段。
长江出三峡从宜昌以下,进入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宽,水流缓慢,河道弯曲。长927千米,占长江长度14.7%。
流域面积67.9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37.6%。其中,从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长约420千米,因古代为荆州地区,所以取名为荆江。
荆江又分为上荆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两段。下荆江河弯发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中游两岸湖泊众多,江湖相通,构成庞大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长江接纳两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来水后,水量猛增一倍以上。
湖口以下进入下游段。③下游段。
水深江宽,从湖口到入海口,长844千米,占长江长度13.3%。流域面积12.3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6.8%。
江苏省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干流又称扬子江。得名于这一带古代有扬子津和扬子县,现在外国人常用扬子江这一名称泛指整个长江。
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响,进入长江口的平均潮流量达26.6万立方米/秒,是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况下,一次进潮总量约为32.5亿立方米,大潮时可达45亿立方米。
由于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减缓,所携带的泥沙便在下游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积下来,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岛。径流资源和水力资源流 域处北纬24°27′~35°54′,东经90°33′~122°19′。
位于东亚季风区内,除小部分属高原寒冷气候外,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流域平均降水量达1057毫米。
除青藏高原江源地区降雪较多外,大都以降雨为主,雨水成为大部分河流的主要补给源。径流量主要来自上游和中游,分别占径流量的47.1%和47.2%,下游仅占5.7%。
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9755亿立方米。可能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约可装机1.9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千瓦,占全国可能开发水能资源的53.4%。
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区,占流域的81.5%。长江干流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全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7万千米,约有3万千米航道可以通行机动船,宜昌以下3000千米的干流可通行轮船,万吨海轮可直达南京。
同时,干流与海洋相通,不但便利流域内部与沿海各地的联系,而且,也可以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上的交往,因而有。
六、姜族的历史
史书记载古羌人是三苗之后,《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
《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
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 《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虫乔 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大部分与黄帝部落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族(今汉族的先民)。
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汉藏语系汉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纳西族等等。 约公元前2100年,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华夏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总首领。
史记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别家乡的大山,开始了漫漫治水之路。
他专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战绩显赫,民间还有大禹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传呢!大禹王后来破除了“禅让制”,传位于其子启,史称“夏启”。启即位后联合诸部落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治城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的国家,历传50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赵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了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秦始皇本生于赵国首都。
《史记》记载: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专家们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反复实地考察,提出了秦始皇在邯郸出生地段的大概区位。
邯郸市决定在其出生地附近城内中街建造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在今羌族聚居地茂县松坪沟有其祖始于秦始皇的说法)。
有些人所认为的“秦之为戎,固不自疑”的说法论证有误,缺乏可靠证据,与古代基本史实和今人研究定论相违。秦国人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首先是西迁的嬴姓华夏族,他们自称是黄帝颛顼部的后代,史记索隐记载他们和东夷少昊的关系更近,山东省的郯国,河北的赵国都是他们的同族。不管怎样,他们是华夏族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有大量古代史料和考古发现为证,也为中外学界认同。
秦人还有一部分是周灭亡后留在陕西的周国遗民,秦公受周王命西伐,纳其为民。而秦公灭戎国十二,是以国内有大量戎人。
再者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招引无数关东之民入秦为民。因此所谓秦人就是戎人的说法是错误的。
秦人一度风俗戎化,但仍以以“华夏”自居,等到了战国时又与中原华夏族融为一体。秦始皇建国后东迁陕西咸阳,史记等史料记载,秦始皇晚年迷信,听信了方士所谓的“亡秦者胡也”。
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徙谪,实之初县。 汉代,四川羌族建有牦牛、青衣羌国,地辖今西昌、甘孜、雅安、乐山一带,国都在宝兴县灵关镇。
西汉时西北地区的汉阳(天水)、金城(兰州)、安北地、陇西五郡羌族人口达259990户,1001802人。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汉)、前秦、夏、后凉、后赵等国家,但都只是昙花一现,生命力不强,影响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项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内蒙与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权,辖夏、绥、银、宥四州。夏国是以陕、甘、宁、青一带的党项羌族为主体,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内组建的国家。
党项羌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强,起群首领导作用。后因受吐蕃不断的侵犯和骚扰,向唐朝政府申请内迁于陕西、宁夏一带。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继位,号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称“兀卒”(青天子),立国号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称“西夏”),纪年为夏景宗显道元年。
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的部分地区,总共统辖32州,国都在兴庆府(今银川市)。公元1226年,蒙古人铁木真率兵伐夏。
次年,蒙古军尽破大夏国城邑,人民伤亡惨重。为避免人民更大的伤亡和损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见屈降。
蒙古诸将尊铁木真遗命,将夏见杀之,并毁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国立国346年,于公元1227年灭亡,其后裔在今阿坝州理县桃坪乡、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四川古为巴蜀国,夏代属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蚕丛(故居蚕陵,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叠溪镇,遗迹毁于1933年8月25日15时发生的叠溪大地震)称王。
李白在《蜀道难》里吟咏:“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还建有冉駹(发音与“Rrmea” 几无差别)国,乃今日30万羌人之故居地,统辖区域包括今四川阿坝之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九寨沟。
七、甘孜州,阿坝州的故事
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康藏高原东南。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一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地级行政区。全州辖康定1个县级市,泸定、丹巴等17个县,325个乡(镇),2679个行政村。
州府驻康定市,是全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一曲《康定情歌》而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情歌的故乡。
甘孜州境内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地热资源;有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等野生动物;有天麻、虫草、贝母、当归、黄芪等名贵中药材。有金、银、铜、铁、钼、锂、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
甘孜州康定、雅江、道孚三县(市)交界处的甲基卡锂辉石矿区,已探明资源储量达188.77万吨,甘孜将打造“中国锂都”。
相关专业机构分析评估,甲基卡锂辉石资源前景有望突破300万吨,康定、雅江、道孚交界的35.96平方公里锂辉石矿区已上升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是四川省的一个自治州,以少数民族为主要人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与青海省、甘肃省交界。全自治州以高海拔山区为主,其北部传统上属于安多地区,西部金川县、小金县传统上属于康区。
幅员面积83,426平方公里,辖1市12县(马尔康市、九寨沟县、小金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金川县、黑水县),行政中心驻地马尔康市。阿坝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中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阿坝州有九寨沟、黄龙等世界自然遗产。阿坝州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八、长江的历史资料
古文化重要遗存 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古人类的发祥地,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7000多年以前,长江流域有些地区就已开始水稻种植。隋唐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到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是朝廷主要的敛赋地区。
【古人类文化遗址】大约距今200~300万年前至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就是早期人类生存和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中,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发现。
近年来发现,约200万年前,我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被称为“巫山人”。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亦称元谋猿人)为早期猿人阶段的晚期,比北京猿人更原始,可能已会用火。
1988年元谋县又出土了一具人猿超科头骨化石,距今约300~400万年。以上发现证明长江上游滇中高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长江中下游继1975、1976年在湖北郧县发现两颗猿人门齿化石(距今约50~100万年)之后,1989年该地区又发现一具基本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至200万年,被认为系人类直系祖先的“南方古猿”属,亦有称为直立人。属于上述的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还有长江下游安徽和县境内“和县人”头盖骨化石,介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是我国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湖北长阳发现的距今约10多万年前的“长阳人”,属早期智人或古人。 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距今约1万年至10万年之间的四川“资阳人”,已属于晚期智人。
近些年来,云南丽江亦有类似发现。 新石器时期开始于约7000~8000年前,其基本特征为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
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都已发现重要遗存。 长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东至三峡地区,西北至甘孜、阿坝境内,西南至安宁河、雅砻江流域,均有遗址发现,初步统计约数十处,其中最著名的属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经1959年和1975年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镜、石凿、网坠、鱼钩、箭链、纺轮等生产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还有耳坠、抉等装饰品,代表了新石器时期从中期到晚期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江汉地区,尤以江汉平原分布为密,仅湖北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450多处,经发掘和试掘的有60多处,多集中分布在汉江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交汇的江汉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征都具备的屈家岭文化,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交圈足豆等为主要文化特征,还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及动物遗骸,畜牧业也相应发展。
饲养的动物种类增多,并已有了渔业。该文化的影响范围甚广。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洪文化和良洙文化为代表。位于杭州湾附近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约7000件珍贵文物中,有成堆稻谷、稻壳遗存,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证明6000~7000年前就已掌握种稻技术;出土大量“骨耜”,证明已脱离“火耕”,开始用骨耜翻地;还出土了大片木构建筑,已出现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
20世纪50年代,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殷商文化遗址。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的出土文物说明“蜀”与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
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群。
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
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明显的南方特色。这些遗存对于了解至今仍较为模糊的长江流域商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西周以后至清代两千多年间,在广袤的长江流域留下了大量古建筑、古墓葬、古造像石刻、古窑址等遗迹及遗址。在长江的上、中、下游,出现了各自孕育、发展、互相影响日趋鼎盛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
【古建筑】冯焕阙为东汉幽帝时安州刺史冯焕墓前神道石阙,为四川现存最早的石阙,对研究汉建筑、雕刻艺术及文物制度很有价值。平阳府君阙是现存汉阙中雕刻最精美的。
溪州铜柱(湖南永顺),是五代后晋刻有盟约的铜柱;玉泉寺铁塔(湖北当阳),是佛教建筑;太和官金殿(云南昆明),是古代道教官观建筑。 安徽黟县西递“中国古代民居博物馆”,被称为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传统文化的缩影。
大屯土司庄园(贵州毕节),为清末彝族土司庄园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祥集弄民宅(江西景德镇)、潜口民宅,是明民居;岳麓书院。白鹿书院、西秦会馆、杜甫草堂,都是名建筑;卓克基土司官寨,是集居住、官署、防御于一体的少数民族官寨建筑(四川马尔康);还有苏州庭院等等。
【古墓葬】主要有湖北随州擂鼓墩古墓群;荆州楚墓群;浙川楚墓群;乐山麻浩崖墓;棘人悬棺墓群;荆州秦汉墓;云梦秦墓。
九、马儿康在四川什么位置.那边天气如何
马尔康地处四川阿坝自治州的中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东部,邛崃山脉北段,属高原峡谷区。
东与红原、理县交界,南与金川、小金相邻,西与壤塘接壤,北与红原、阿坝相连。 地势呈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高山峡谷地貌特征,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8-9℃,年均降水量753毫米,干雨季分明,日照充沛。
6-8月为雨季。干雨季分明,日照充沛。
最适合去马尔康旅行的季节是春、夏、秋季,春天山花烂漫,夏天气温舒适,秋天层林浸染。全县幅员6633.63平方公里,辖12乡2镇,104个村234个村民小组(其中纯牧业村3个),2000年未全县总人口55323人。
马尔康藏语含义为火苗旺盛,引伸为兴旺发达之地,是全州政治、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距成都市395公里。马尔康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原系梭磨土司的部分属地和卓克基、松岗、党坝土司所辖地区,亦称四土地区,为青藏高原吐番的一部分,西藏称之为嘉绒,即嘉尔莫查洼绒的简称,意为住在嘉尔莫麦多山周围气候温和的河谷地带的居民。
1955年正式成立了马康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区域大调整后成目前的马尔康县。 藏族是马尔康的主体民族,使用语言为嘉绒语,属藏族东部方言之一,文字统一使用使用藏文。
此地风土人情丰淳,宗教信仰深厚,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族舞蹈别具特色。以西索民居为代表的嘉绒民居建筑以及克莎民居为典型的邛笼建筑,喝马茶、吃烧馍馍的饮食习惯,诙谐浪漫的爬墙墙恋爱风俗,倾寨而出、盛大隆重的看花节,热烈奔放的锅庄舞,醇香味美的咂酒等等,无不尽显马尔康浓郁、厚重的嘉绒藏族文化积淀。
马尔康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原系梭磨土司的部分属地和卓克基、松岗、党坝土司所辖地区,亦称“四土”地区,主要居住着嘉绒藏族。嘉绒是“嘉尔莫查绒洼绒”的简称,意为住在嘉莫墨尔多山周围气候温和的河谷地带的居民。
在总人口中,藏族占63%,汉族占34%,其他民族占3%。马尔康地区风土人情丰淳,宗教信仰深厚,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族舞蹈别具特色。
盛大隆重的“看花节”、热烈奔放的“锅庄“舞、醇香味美的咂酒等等,尽显浓厚的嘉绒藏族文化。虽然马尔康地区的藏族在生活习惯上已经有部分汉化,但还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每个藏族家庭都有经堂,是供神诵经的地方,千万不要冒犯。
旅游提示 饮食:马尔康地区的饮食文化丰富多采、别具特色。当地人民多以酥油糌粑、马茶、酥油茶、烧膜膜、猪牛羊肉及产品为主食。

糌粑添加酥油白糖,香甜可口;烤羊香脆,酸奶味美,酥油茶营养,手抓牛羊肉鲜嫩可口;马茶提神助消化,烧膜膜三吹三拍更具味道,青稞咂酒醇香甘美,香猪腿色鲜味美;和尚包子、酸菜面块别具藏族风味。以马茶为主料配制的酥油茶、奶茶、核桃茶、油坛茶,是嘉绒藏族待客的上品饮料。
住宿:马尔康住宿较好的是阿坝州招待所和马尔康宾馆,10—50/人,比较干净。 红原住宿10—50 元/人,此宾馆晚上有烤全羊晚会,费用50—100元/人不等。
交通:马尔康属四川四北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只通汽车。有两条线路可以达到,一是从成都乘长途车直接抵达马尔康,再搭乘出租车到卓克基;二是九寨沟旅游后,从松潘乘班车车到马尔康,也可以从甘南经若尔盖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