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英家博物馆 广西省工委历史博物馆
广西省工委历史博物馆
广西民族文物苑的历史
广西民族文物苑的建设构思始于1980年,在此之前,197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建成。当时,文化厅文物处负责人与博物馆有关同志针对民族文物的陈列问题,想利用这块空地建“广西民族村”,或称“广西博物馆民族文物露天陈列场”。大家以为广西是个民族地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了许多的民族文化遗产,除著名的铜鼓和岩画外,还有民族建筑、民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族工艺品、民族食品及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等。突出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传统文化。设想“村”(民族村)与“馆”(博物馆)相结合,使观众不必旅游全广西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广西部分精华荟萃的民族文物、历史文物、民族风情能浏览无遗,并能品尝民族食品,购买民族工艺品。基于这一认识,博物馆拟出“民族村”建设规划图,1980年8月,由当时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在区政协召开有关人员征集意见,反映良好。但到1986年,有关部门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要用这块地皮建民族文化宫。
广西有什么著名的历史遗址
1、古汉墓位于合浦县廉州镇东南3公里处的古汉墓群,约千座以上。
分为土坑墓和砖坑墓。汉代,厚葬盛行,南来的官吏、将领及移民等,死后葬于合浦的都有较多陪葬品。
近年出土的文物有铜凤灯、铜屋、珍珠、玛瑙、琥珀及陶屋、陶瓷等。这些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文化艺术、政治、经济以及我国人民同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贸易关系,提供了实物史料。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花山岩画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距宁明县城25公里的左江边崖壁上。
崖画以其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而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广西左江岩画群,最具典型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古代岩画史上罕见的精品。岩画始于战国时期,延续至东汉时期,是当时聚居于左江流域的骆越民族的作品。
岩画的画面长达一百七十二米,高120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现遗存各种图象1900多个,包括人、马、兽、铜鼓、刀、剑、羊角、钮钟、道路等,构成岩画主体的人像皆作曲肘、蹲腿的半蹲式造形,古朴粗扩,小者高30厘米,整个画面由各种图画组成111组神秘的图案;宏伟壮美,神奇莫测。有关崖画作者、内容、颜料,以及如何绘制,众说纷纭,成为千古之谜。
3、 在灵山县三海乡栏崇村马鞍山。山为喀斯特孤峰,形似马鞍。
山下有东胜岩、葡地岩和尽头岩三洞。 1960年,广东师院、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顾玉珉、顾阎等在东胜岩发现1块颞骨的鼓室部、两颗牙齿和一段左侧股骨上段;在葡地岩发现1块顶骨和3块额骨。
东胜岩还出土熊的化石和钙化蜗牛;葡地岩出土中国犀牛、野猪、鹿和牛化石。专家研究鉴定为更新世末期的人骨化石。
命名为“灵山人”化石出土地点。此外,还在石背山洪窟洞古人类遗址,出土1块顶骨、1块髋骨、1枚上臼齿、2枚板齿,代表老年个体,属旧石器时代。
在石塘乡钟秀山滑岩洞遗址,发现10块头骨、70枚牙齿、l块髋骨、l件穿孔石珠和一些网纹、绳纹陶片,研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人骨。 4、大成国王府遗址在桂平市城镇中心小学。
现存有王府的石云阶和石狮子一对,1932年建的四柱方形重檐纪念亭一座。1855年4月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李文茂率起义军4万余人,从广州撤围,乘船千艘进入广西,攻占浔州府城(今桂平),建立大成国,年号洪德,改浔州为秀京。
陈开称平浔王,分封李文茂为平靖王,梁培友为平东王,梁大昌为定北王。1861年8月.清军陷得州,陈开被俘牺牲,余众继续斗争,1864年起义失败。
5、硕龙边关地下长城 长城,在国人心目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以至于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说法。鲜为人知的是,广西边陲也有座神秘的“地下长城”,它就是“硕龙地下长城”。
因蒙上精美、独特、神秘的面纱,焕发出诱人的光彩,“硕龙地下长城”现在已经对外开放,喜欢探险的游客,不妨去此一游。 原为地下防炮工事,后改名为“边关地下长城”,位于著名的景点德天瀑布东面约12公里的大新县硕龙镇硕龙街上。
“边关地下长城”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深藏于硕龙街周围数米深的地下。工程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地道纵横交错,并与四周的山峰、泥岭界河,民房贯通,具有防空、防炮、躲避战乱的功能。

整个工程动用了数千民工,挖地道,凿山洞,日夜奋战,历时数年才得以竣工。 6、顶蛳山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地。
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是广西境内保存面积最大、出土遗物、遗迹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之一。 遗址分居住区和墓葬区。
在墓葬区清理墓葬331座出土人骨骸400多具,葬式不仅包括仰身、侧身、俯身屈肢葬及屈肢蹲葬等多种形式的屈肢葬,出土的细小石器及数量较多的陶器均为广西同类贝丘遗址中首次发现。此外,还发现成排、有规律的柱洞,为长方形干栏式建筑,在广西史前考古中首次得以确定,对探讨广西史前人类的居住形式及干栏建筑的起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化遗存可分为四期,其中二、三期被学术界命名为“顶蛳山文化”,年代约距今8000~7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第四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年代约距今6000-5000年。
顶蛳山遗址,对认识广西及南方地区史前贝丘遗址文化的特征和内涵,构建这一地区史前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序列,对揭示不同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中人类如何生存发展的模式,探讨史前华南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程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7、白龙珍珠城遗址 古珠城曾是令人骄傲的南珠标志,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古珠城残留下的历史遗迹,在今铁山港区营盘镇境内,距北海约60公里。 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位于到城东南36公里营盘镇白龙村。
珍珠城又名白龙城,传说古时有一条白龙飞到这里上空,落地不见踪影,人们认为白龙降临乃吉祥之地,便从那里建城,称为白龙城。该城濒临大海,离海不远有珍珠母海多处,尤以白龙杨梅池最大。
此地历代盛产珍珠,质优色丽,以“南珠”之称闻名于世。流传多年的民间神话故事《合浦珠还》就发生于此。
城为正方形,南。
贺州有什么历史文化
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广西东北部,湘、桂、粤三省交界处的萌诸岭南端广西贺州市境内,距市区中心仅21公里,地处香港--广州--桂林这一黄金旅游线中间站上。
总面积8000公顷,具有峰高谷深,山势雄伟,森林繁茂,动植物丰富,瀑飞溪潺,环境幽雅等特点,"雄、奇、秀、幽"于一体,兼有山水型,城郊型公园之特点。 公园具有雄伟的山体,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天堂顶海拔1844米,是桂东第一主峰,多资多彩的瓦窑冲奔马瀑布、仙姑瀑布、罗汉瀑布、银河落九天瀑布、"二毫半"瀑布、母子瀑布、鸳鸯瀑布等各具特色,蔚为壮观、公园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8.2℃,冬暖夏凉,是良好的疗养保健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