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山东省的介绍 山东省的历史变迁

火烧 2021-12-05 04:17:14 1097
山东省的历史变迁 1.山东的发展史是中国历史的缩影 1 表一特点:出口产品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产品以工业品为主;洋货进口多于土货出口,存在着明显的人超现象。 原因:近代中国生产技术落后,列强侵

山东省的历史变迁  

1.山东的发展史是中国历史的缩影

( 1 )表一特点:出口产品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产品以工业品为主;洋货进口多于土货出口,存在着明显的人超现象。

原因:近代中国生产技术落后,列强侵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2 )表二特点: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呈逐年增长趋势;出口多于进口,处于出超地位。

原因:生产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进步,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经济迅速发展。 ( 3 )韩国 日本 ①地理位置靠近日韩;②劳动力廉价丰富;③市场腹地广阔;④海陆交通便利;⑤制造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备;⑥科技教育发达等 ( 4 )①防止污染型工业、高耗能工业、资源型工业的引进; ②加大科技投入,创自主品牌。

( 5 )①落实科技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④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城镇化战。 ( 6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其实质就是 “ 扬弃 ” 。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因此,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 “ 不断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的过程。

”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必须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所以,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 “ 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过程 ” ③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坚持批判性思维,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所以,解放思想的过程更是一个 “ 破解发展瓶颈发展难题的过程。

”。

2.山东省地貌历史变迁,居民来源以及迁徙是怎样的

山东省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 为山东省最高点。黄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为山东省陆地最低处。

境内地貌复杂,大体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河平原、黄河三角洲等9个基本地貌类型。山地约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平原占55%,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其他占7.8%。

境内主要山脉,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区。属鲁中南山区者,主要由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组成;属胶东丘陵区者,由花岗岩组成。绝对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积1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大泽山等。

3.山东历史概述

山东省简称鲁,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省会济南。

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齐鲁、东鲁。在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

山东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湾,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 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创始人墨子、军事家吴起等,均出生于鲁国。 以姜太公在临淄建立齐国为发端的齐文化,孕育了齐桓公、管仲、晏婴、鲍叔牙、孙武、孙膑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齐国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扩展资料 山东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

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自20世纪以来,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

在齐鲁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 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

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齐鲁化。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东。

4.山东的来历

山东,又称“齐鲁”。齐鲁是西周在今山东地区建立的两个最大的封国,对后世影响很大,号称“齐鲁文化之邦”。直到今天,“鲁”仍是山东省的简称。“山东”一名,在历史上出现很早。占国时代,秦据关中,即称崤函以东的六国为关东或山东,不过那时所谓山东,范围很广,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正如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一所说:“山东之称,古或指关东言,或指太行山以东言,不专指今山东也。”秦汉大一统局面出现以后,关中与山东在政治上的对立局面逐渐消灭,山东一名也开始出现广狭二义。广义的山东指崤函以东或太行山以东;狭义的山东与今山东大体近似。《史记·酷吏列传》引御史大夫公孙弘的话说:“臣居山东为小吏(指薛狱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儒林传》云:“(伏生)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方《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则齐鲁之号山东,应自此始。

山东作为一级行政区划,还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山东的历史沿革,夏、殷以前已不可考,西周、春秋时,山东分属齐、鲁、曹、滕、薛、郯、莒及宋、卫国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属齐,其南北各一部分属楚、赵。秦统一以后,在山东分置齐郡、琅邪、东海、薛郡、东郡等郡。楚汉之院分为三齐(临淄王田都、胶东王田市、济南王田安),不久为汉所并。汉代郡国并行,西汉初,山东大部分地区为刘邦的儿子齐王刘肥的封地。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十三部州,同山东分属表、兖、徐三州。东汉时,山东属青、徐、兖。豫(鲁国划为豫州)四州。三国魏略同于东汉。西晋初,山东分属青、徐、兖、豫、冀(统平原、乐陵)五州。亚怀帝永嘉(307-313年)以后,山东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南燕所据有。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平南燕,复置青、兖、徐三州,后又置冀州,治历城。其后为北魏所有,魏亡属北齐,不久又为北周所并。隋统一后,又恢复十三部州,山东分属青、徐、兖、豫四州。唐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河、济以南属河南道,以北属河北道。北宋改道为路,分全国为二十四路,山东分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治益都。至此,“山东”一名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划。元进分置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直隶中书省,称为“腹里”。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九年移至济南,又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直到清代,始将山东政区的名称正式定为山东省,此后一直沿袭不变。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5.山东历史悠久么

山东作为地区名称,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变化很大。

春秋时期,晋国居太行山以西,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时晋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晋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战国、秦、汉时期则是指崤函以东地区。因为秦在关中,故称崤函以东六国(楚、齐、韩、魏、赵、燕)为山东六国,或云关东六国。

此时山东与关东意义相同。如《管子》书就有“楚为山东之强国”语。

汉初贾谊的《过秦论》多次用山东提法,如说“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又有“山东之国”、“山东豪俊”、“山东大扰”等说,皆指崤函以东地区。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一说:“山东之称,古或指关东言,或指太行山以东言,不专指今山东也。”

秦汉一统之后,关中与山东(或关东)在政治上的对立消失,山东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广、狭两义。广义的山东是沿袭战国时的旧概念,狭义的有专指齐鲁地区的意义了。

《史记·酷吏列传》载:御史大夫齐地苗川国薛(今山东寿光南)人公孙弘说:“臣居山东为小吏(薛邑狱吏一作者)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又《史记,儒林传》:伏生“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齐鲁之有山东之称,当滥觞于此。至于山东成为行政区划,是又经历了数百年演变过程的。

山东地区的历史沿革、行政归属,夏殷时代不可详考,但当时是方国或部落林立,且有大部分被夏、商王朝控制,归夏、商统治。西周至春秋时期,该地仍是方国林立,除齐、鲁两大国外,主要的还有曹、滕、薛、郯、莒、纪、莱、谭等,还有宋、卫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山东地区被齐、鲁两国控制。战国末年,除南部和西北部一部分分属楚、赵外,都被齐国统一。

秦统一六国后,山东地区被置为郡县,如齐郡、琅邪、东海、东郡、薛郡等都在山东范围。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

汉武帝时削弱封国诸侯王势力,初置十三郡州,山东置青、兖、徐三州,下置郡、国、县。之后数朝行政区划有所变动,但基本变化不大。

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山东地区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北宋改道为路,全国分为二十四路,山东分属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治益都(今山东青州市),统辖山东地区。

至此,“山东”一名始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区之名称。元代置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尉司,直隶中书省,称为“腹里”。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后移治济南,又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至清代才将山东政区正式定名为山东省。

此后沿用不变。

6.关于山东的历史

14 山东历史 寿南、胶河、莒沂、兰陵、白彦、章历、南旺等12个县内县或边联县;将滕县专区更 名为济宁专区;为解决鲁苏两省微山湖边界纠纷,设立了微山县。

1954年新设临清市, 升潍坊、济宁、威海、德州4个专区辖市为省辖市,撤销淄博工矿区,设立省辖专区 级淄博市。此外还微调了山东省与江苏、河南两省的部分边界。

1956年进行了建国初期第三次较大调整, 撤销了文登、胶州、德州3个专区,撤 销了鱼台、长山、高青、蒲台、垦利、昌南、蓼兰、掖南、石岛、濮县、博平、凫山、薛城、临沭、徂阳、德平、恩县、藏马、即东、昆嵛、复程、观朝、堂邑、清平等24 县、撤销长山岛特区,设立长岛县,调整了个别县的隶属关系和鲁苏两省的部分省界。 经建国初期三次较大调整和几次微调后,到1957年底,全省共辖济南、青岛、淄 博、烟台4个地级市、惠民、昌潍、莱阳、临沂、泰安、济宁、菏泽、聊城等8个专区, 5个县级市,104个县。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风潮的影响下,1958年对全省行政区域进行了大幅度 的撤并,涉及面约占全省专区和县数的三分之一。撤销泰安、菏泽两专区,合并惠民 专区和淄博市为淄博专区,撤销泰安、博山、利津、阳信、滨县、齐东、桓台、定陶、济宁、嘉祥、滋阳、武城、乐陵、济阳、平阴、临清、馆陶、阳谷、莘县、东阿、禹 城、德县、聊城、长岛、黄县、牟平、福山、莱西、乳山、潍县、临淄、临沂、沂南 等33县,设立县级孤岛人民公社,撤销济南市郊区,莱阳专区更名为烟台专区,并将 全省各县机关驻地通名“**镇”改为“**人民公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山东 省人民委员会重新界定了专署的性质,针对过去专署名虚实实 (专区实际上成为一级 独立的政区) 的状况,重新强调要使之真正成为省人民委员会派出的督察机关,专署 机构也进行相应地调整和精简。到1958年年底,全省共有济南、青岛两个地级市,淄 博、昌潍、烟台、临沂、济宁、聊城6个专区,10个县级市,71个县。

1958年行政区域的大撤并,虽然有的已被历史证明其合理性,一直稳定至今,但 总的看有悖于行政区划的内在规律,其不合理性很快显现出来。因此从1959年开始逐 步进行了恢复性调整,原来撤销合并的专区和县大部分得到恢复。

到1965年全省共辖 济南、青岛、淄博、枣庄4个地级市、德州、惠民、昌潍、烟台、临沂、泰安、济宁、菏泽、聊城等9个专区、5个县级市、107个县。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 ,除了1967年将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更名 为山东省革命委员会, 将德州等9个专区的通名一律改为“**地区”外,没有什么 大的变动。

改革开放初期只进行了一些恢复性调整,将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山东省人民 政府,将德州等九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地区行政公署”,将全省91县党政机 关驻地的通名一律改为“**镇”,此外还有一些改变隶属关系和更改地区专名 (昌 潍地区原名为潍坊地区)等的变动。 过去县与县之间的界分,从未经过全面细致的科学勘定,没有具有严格法律效力 的边界线,所使用的都是历史上形成的习惯边界线。

从1995年开始,山东省民政厅行 政区划处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勘界划界工作,至2000年基本完成。 这是山东省行政区划实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在山东行政区划史上具有里程碑意 义。

改革开放20年来最重大的变化是逐步确立了“地县改市、以市带县”的体制,为 了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和幅射作用,以适应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从 20世纪80年代初即进入了市制建设的新阶段。 截止到2000年底,全省原来的9个地区 全部改为地级市,并先后增置了地区级的东营市、威海市、日照市、莱芜市。

关于山东省的介绍 山东省的历史变迁

济南、青岛两市被确定为副省级市。撤销县的建制改为县级市或县级区的有原泰安县、新汶 县(后与新泰县合并设立新泰市)、济宁县、福山县、潍县、聊城县、临清县、临沂县、菏泽县、莱芜县、新泰县、日照县、益都县、曲阜县、黄县、胶县、莱阳县、滨县、历城县、诸城县、栖霞、海阳县等40余县。

至此,全省共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 泽等17个地级市,139个县级单位,其中31个市、48个市辖区、60个县。

7.山东的来历

今日的山东,并非古代所指的“山东”。早在战国时期,“山东”这一名称就出现了。当时,秦国称雄,同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形成了东西两大势力集团。秦国踞关中,六国则在崤山、函谷关以东,那时的“山东”,是泛指崤山以东的黄河流域。

山东被明确地划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开始于南宋,正式形成于金。宋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路”即相当于现在的省。今日的山东地区属京东路与河北路。女真族占领中原,建立了金政权,行政区划仍沿用宋朝“路”的旧制,将京东路改称为山东,并将其分为山东东路与山东西路。东路治所在益都府,今益都县;西路治所在东平府,今东平县.明代废除旧制,在全国设立了十三个布政使司,俗称省。山东即是其中的一个,称山东布政使司。清朝时称为山东省,并以济南府为省会。民国时称山东省,仍以济南为省会,直至今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