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古人是怎么给文件加密的

火烧 2021-11-23 17:34:38 1047
历史古人是怎么给文件加密的 秦始皇时期,官员上奏是要先将竹简捆好,并在上面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让泥变得干硬。随后,奏章被送到章台,由身边侍卫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如果看见封泥完好

历史古人是怎么给文件加密的  

秦始皇时期,官员上奏是要先将竹简捆好,并在上面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让泥变得干硬。

随后,奏章被送到章台,由身边侍卫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如果看见封泥完好,那就代表没有被奸人私自偷看。

西汉时期,出现了“皂囊重封”的方式,皂囊是一种双层口袋,黑布面、白布里。

“皂囊重封”是指皇帝先对书简进行玺封,放入黑色布袋后,由尚书令或是御史中丞在布袋外再用自己的印在外面加封,实现了双重加密。

宋代建立了“实封”制,即官员呈奏的秘密文书,要将文件的封皮折角重封,两端盖印。

官员在外地呈奏的秘密公文,只贴“系机密”或“急速”字样,并规定,若发现依例应该实封而未实封的公文,其主管官员将被严惩。

北宋时期,中国出现了用于军事保密通信的代码。

据曾公亮、丁度等编撰《武经总要》记载,字验是宋朝传递情报的密码,将各种情报内容,比如被贼围、将士叛等内容归纳为40项,编成40条短语,分别编码。

将领带兵出发前,指挥部门与其约定一首40字(无重复)五言律诗作为解码密钥,诗中的每一字都对应一条短语;在战斗中,前后方就用该密码本进行通讯。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

历史古人是怎么给文件加密的

雍正年间,每一个封疆大吏在上任前,皇帝都会把他叫他跟前,给他一个密匣,上面有两道锁,而钥匙则只有皇帝和拿匣子的大臣才会有。

大臣在向皇帝呈递密折时,就会将折子放入匣子中,直接交于皇帝亲自开锁御览,批示之后再锁上密封还给上奏人,所有内容只有君臣两人知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