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慈禧拍案叹息:「咱们中国即坏在不能团结」

火烧 2022-05-30 01:54:12 1033
慈禧拍案叹息:「咱们中国即坏在不能团结」   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亲日派外交人士被看作是「卖国贼」,激愤而无处发泄的学生焚烧了曹汝霖的住宅,还将章宗祥痛殴一顿。 gt
慈禧拍案叹息:「咱们中国即坏在不能团结」

慈禧拍案叹息:「咱们中国即坏在不能团结」  

  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亲日派外交人士被看作是「卖国贼」,激愤而无处发泄的学生焚烧了曹汝霖的住宅,还将章宗祥痛殴一顿。>  「五四运动」之后,曹汝霖等递交辞呈,在6月11日由总统徐世昌免职。曹汝霖此后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据徐铸成的回忆,即使是曹汝霖在天津上学的儿子,也只能一个人坐一张课桌,「因为没有一个同学肯同他并坐,下了课,也没人理他。」>  在《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曹汝霖对于他在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签订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解释:>  「日本所提之二十一条,议结者不满十条;而第五项(主要内容为「 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辱国条件,终于拒绝而撤回。会议结果,虽不能自满,然我与陆总长(陆征祥)已尽最大的努力矣。」「世人对此交涉不究内容,以讹传讹,尽失真相。」>  曹汝霖后来也说:「虽然于不明不白之中,牺牲了我们三人,却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总算得到代价。」>  事实上,今人要评判曹汝霖,确实不能仅仅贴上一个「卖国贼」的标签了事。曹汝霖曾经留学日本,对于日本以及西方的宪政历史非常了解,即使是 太后也对他另眼相看,特意向他询问有关立宪的事宜。>> >  一个「卖国贼」,一个最为「顽固」的「守旧派」,他们一起谈论宪政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的转变>  逃离北京城,对慈禧来说也是一场统治危机,试想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被逼着逃离京城,是多么煞风景的事情。更严重的是,这次西逃也证明了慈禧这个统治者的无能。>  面对这个难堪的局面,慈禧必须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加强清政府的合法性。所以,慈禧想起了「新政」这一流行的事物。在西逃期间,慈禧一方面下令围剿义和团,一方面陆陆续续颁布一些「新政」,涉及到经济,军事,教育,官制等方面。>  慈禧再次向西方人屈服,回到京城的时候,她也被迫与那些公使夫人们做更多的交流,耳濡目染之下,对于宪政等概念有了更多了解,于是跃跃欲试。>  慈禧内心对于日本人还是很羨慕的。当西方人打过来的时候,日本人最初也是受害者,最终却通过维新而自强,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甚至还战胜了俄国,这让慈禧很震惊,不过也隐隐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慈禧决定先了解日本。在众多了解日本的人选中,慈禧选中了曹汝霖。>  当时,曹汝霖并不是什么大红大紫的人物,在清政府众多官员中,曹汝霖只是一个小小的法科进士。不过,曹汝霖是从日本回来的留学生,在清政府的留学生考试中,以第二名获得法科进士头衔。>  决定向日本看齐的时候,慈禧决定先向这个年轻人取取经。让慈禧最终决定选择曹汝霖的,还有袁世凯的推荐。>  当时,袁世凯、张之洞,甚至包括袁世凯的老对头瞿鸿禨也主张立宪,加上张謇这些立宪派的呼声,慈禧确实到了不能不重视立宪的时候了。>  慈禧知道立宪对 有好处,但她担心一个最大的问题:立宪会不会只是对 有利,而对大清不利?能不能保持他们满人的江山稳固?>  所以,慈禧必须好好地思量。>  咱们中国即坏在不能团结>  曹汝霖在写作《一生之回忆》的时候,对于慈禧的召见做了非常详细的回忆。据曹汝霖在回忆录中的记载,慈禧接见他的地点是颐和园仁寿殿。曹汝霖回忆,仁寿殿「殿门门槛高近二尺,殿门内垂有又宽又厚的棉门帘,由殿内太监掀起让进,启落异常之快,若举动稍缓,可能一足在内,一足在外,又可能官帽花翎摔斜,即是失仪」。>  当然,曹汝霖还是很轻巧地从门槛里走了进去,他很庆幸在此之前,袁世凯已经把面见慈禧要注意的一切细节都提醒了一遍,甚至包括进殿门时要快速,要避免「失仪」这样的小问题都没有忘记。>  由于接见的时间非常早,仁寿殿的光线并不好,只有两支蜡烛在照明,几乎是漆黑一片。在这间房间内,「太后正坐,皇帝坐左侧」。>  光绪帝首先发问:「你在外务部当差几年?」之后才是慈禧发问。慈禧提出的问题非常仔细,主要是日本人如何立宪、开国会的相关情况。>  在询问基本情况之后,慈禧终于抛出了她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听说他们国会里有党派时常吵闹的事?」>  曹汝霖回答:「是的,因为政党政见不同,故议起事来意见不能一致。」>  慈禧继续问道:「他们党派哪一党为大?」>  曹汝霖解释:「那时有政友会,是由伊籐博文领导的,又有进步党,由大隈重信领导的。政友会议员人数较多,在开会时,因政见不同,时有争辩,但临到大事,朝议定后,两党即团结起来,没有争论了。臣在日本时,适逢对俄开战问题,争得很厉害,后来开御前会议,日皇决定宣战,两党即一致主战,团结起来了。」>  对于曹汝霖的回答,慈禧太后在案子上一拍手,叹一口气,说:「唉!咱们中国即坏在不能团结!」>  在慈禧看来,一盘散沙的中国人似乎不应该推行民主和宪政,所以对于宪政有些犹豫,她始终担心,一旦推行宪政,将会丧失满族人打下的江山。>  曹汝霖当然也感受到了慈禧的犹豫,所以赶紧补上了一句:「以臣愚见,若是立了宪法,开了国会,即能团结。」>  慈禧随后问曹汝霖为什么开国会能够团结中国人。曹汝霖说:「臣以为团结要有一个中心,立了宪,上下都应照宪法行事,这就是立法的中心。开了国会,人民有选举权,选出的议员,都是有才能为人民所信服的人,这就是领导的中心。政府总理,或由钦派,或由国会选出再钦命,都规定在宪法,总理大臣有一切行政权柄,即为行政的中心。可是总理大臣,不能做违背宪法的事,若有违宪之事,国会即可弹劾,朝廷即可罢免,另举总理……」>  短短几句话,曹汝霖讲出了三权分立、国王在宪法之下行事等最基本的政治理念,可见曹汝霖对于西方的宪政还是有相当了解的。>  对于曹汝霖的话,慈禧太后若有所思,「半顷不语」。这个时候,光绪见慈禧不说话,就让曹汝霖退下。曹汝霖给慈禧的一堂宪政课也由此结束。>  曹汝霖的反思>  对于这次面见慈禧,曹汝霖其实抱了不小的希望,他希望能够向慈禧传达他立宪的愿望。不过,慈禧也没有完全让他失望。>  在曹汝霖的笔下,慈禧「目光炯炯,声音不高不低,对于奏对,不厌求详,一再下询,想见她对于立宪,似感兴趣,更可见她思想并不顽固,可惜平时没有人以各国新政灌输上陈」。>  曹汝霖甚至还假设,康有为与梁启超发动维新变法的时候,如果不是那么激进,「一日罢斥全部堂官,操之过急,反激起守旧者之反感」,而是好好地和慈禧商讨,说不定就有一个和平过渡到立宪政体的机会。>  曹汝霖的分析也不是没有道理,他认为「太后是精明强干,喜揽大权,不甘寂寞之人,只要使她面子上不失为无权之人,或即可敷衍过去,亦未可知。」>  不久,慈禧也开始了行动,她派出了端方、戴鸿慈、载泽、尚其亨、李盛铎五人出国考察。不过,这些考察还是草草收兵。>  慈禧担心立宪派救中国不救满清,而立宪派认为慈禧是假立宪,立宪的道路由此被革命所取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