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 我們是怎樣從弱國變成強國的

火烧 2021-08-06 04:48:39 1061
我們是怎樣從弱國變成強國的 馮學榮,中國最好的人文歷史知識傳播者,著有《日本為什麼侵華》、《中國歷史的側面 II》、《親歷北洋》、《不忍面對的真相》、《隱動力》等暢銷書文/馮學榮我們有許多讀者,都有這
中国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 我們是怎樣從弱國變成強國的

我們是怎樣從弱國變成強國的  

馮學榮,中國最好的人文歷史知識傳播者,著有《日本為什麼侵華》、《中國歷史的側面 II》、《親歷北洋》、《不忍面對的真相》、《隱動力》等暢銷書
文/馮學榮
我們有許多讀者,都有這個問題:
我們中國為什麼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農業國家?
然而,到了最近幾十年,我國又為什麼會變成一個工業強國、而且還是當今世界上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工業強國?
今天馮老屍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談一談這個話題,不求學術價值,只求老少咸宜、務求人人都能讀懂。
首先,我們要知道,中華民族的這塊地盤,是得天獨厚的,你翻開世界地圖一看,就北半球來說,中國這片耕地,是最好的,因為平原面積很大,氣候很溫和,土地很肥沃,水網很豐富,降雨也很充足。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片天然的絕好耕地
相比較之下,你看看歐洲的農業條件,是很差勁的,論日照、論降雨、論土地肥沃程度,論平原面積……歐洲都是妥妥輸給中國的。
這就是為什麼在古代,中國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帝國,而歐洲不能。
那麼,古代歐洲人的農業比不上中國,他們怎麼辦呢?
答案是:
靠商業。
舉個例子,英國約翰村今年多出十幾個年輕人口,沒有耕地,無法謀生,怎麼辦?
答案是:
出海。
這十幾個年輕人,就駕船出海,從商,把東方的絲綢低價買進來,然後回到歐洲各國,高價賣出去,賺個差價,再從各國購買糧食吃。
或者開工廠,把進口的茶葉搗碎製成茶包,把進口的香料磨碎製成包裝香料,賣到世界各地去,然後再從世界各地,買糧食回來吃。
他們就是這樣謀生的。
番鬼出洋不是為了玩,而是真的為了求生
所以,歐洲有許多許多的國家,自古都是商業國家。
所以在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而歐洲是商業社會。
農業社會是超穩定的,因為它不需要變革,只要土地在,那麼世世代代土裡刨食的方式,都是一樣的。
但是,商業社會不一樣,商業社會是追求效率的,一旦生產效率趕不上出貨節奏,或者僱工成本越來越高,歐洲的僱主就會想方設法,發明機器,用來替代僱工。
舉個例子,14世紀歐洲爆發黑死病,導致歐洲人口死亡了一半左右,人口銳減,勞動力工資暴漲,這就逼迫歐洲的作坊主,想方設法去發明機器、以替代人工,因為他們越來越負擔不起高昂的用工成本了。
所以,工業革命是發生在歐洲,而不是發生在中國。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恍然大悟了?
也就是說,工業化發生在歐洲商業社會,是必然的。
反過來說,如果工業化不是發生在歐洲商業社會,而是發生在中華這個農業社會,那才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我這樣說,大家能聽懂嗎?
歐洲是商業社會,工業革命發生在歐洲,實為理所當然
好。那麼,歐洲工業化了,出現了什麼結果呢?
結果就是:
機器動力,替代了人力,生產力爆發了,各種工商產品,各種先進機器、各種厲害的武器,都出來了,然後人家歐洲人就拿這些機器和武器,去揍你大清帝國,大清帝國就被打趴了。
為什麼歐洲人武器先進了就要揍你呢?是不是他們天生喜歡揍你呢?不是,而是說國與國的交往跟人與人的交往,其實道理是一樣的,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糾紛,當彼此武力差距不大的時候,大不了斷絕來往就是了,而當武力差距太大的時候,那麼對方就會選擇動武。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落後就要挨打,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在哪個地方,一不小心得罪了他。
其實反過來也一樣,參考我們揍越南。
大家明白了嗎?
工業革命的產品之一:軍艦。歐洲人當年的大殺器,它可以在海上、江邊轟擊方圓10公里以內的任何目標
網上有許多「文傻」說,落後不一定挨打,不講道理才會挨打,你不要信他,為什麼?因為「不講道理」四個字,其實是主觀的,你可以說我不講道理,我也可以說你不講道理,彼此講道理的標準不一樣。
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
有人突然把我拉進一個群,我把他拉黑了,他到處說我「不講道理」,到底是誰不講道理呢?其實是他不講道理。他拉我進群之前,應該先徵求我同意,未經我同意拉我進群,不講道理的是他,不是我。
這種小事放大一萬倍,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吵,也是這樣,你說我不講道理,我說你不講道理,其實是因為大家講的,不是同一套道理。
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幻想不搞工業化、僅僅依靠「講道理」就能避免挨打的,是「文傻」,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一不小心得罪了誰。
大家看懂了嗎?
扯遠了,回到正題。
歐洲通過工業化強大起來之後呢,有一個叫日本的亞洲國家,它把歐洲人的故事,完完整整地複製了一遍,所以,日本人也工業化了。
所以,1937年那會兒,日本人說我們得罪了他,於是,他們追著我們中國人打,從上海一直追著打,一直追打到了廣西、貴州、雲南。
為什麼人家可以一直追著你打呢?
答案很簡單:
因為人家工業化了,人家武裝到了牙齒,而你沒有。
說具體一點,人家會造飛機、大炮、坦克、汽車,而你,不會造。
所以,你只能被人追著打。
抗戰時期老照片,日軍的坦克,和路邊的我軍官兵遺體,當年日本是工業國,我們是農業國,我們的先輩能做的,只有用肉體去和坦克同歸於盡
那麼,我們不是有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嗎?
他們為什麼不搞工業化?
其實,不是他們不想搞,而是沒搞好。
為什麼沒搞好呢?
原因是五個字:
組織能力差。
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從戰略水平上,從財政組織能力上,從處理內外大事的輕重緩急上,從開天闢地的魄力上,都不及格。
不是我故意黑他們。
是他們真的不及格。
歷史已經證明了他們不及格。
後來解放後,我們總結了所有的歷史教訓,得出了一個結論:
一定要搞工業化!
不工業化,就要挨餓,就要挨打,這個民族,就永遠沒有希望。
是不是沒看懂?
好,我再說清楚一點:
如果沒有工業化,我們就沒有化肥,沒有水利,沒有農藥,沒有拖拉機,沒有一切的現代農業技術,那麼,我們的農業產量,就上不去。
農業總產量上不去,人口不斷增加,就要餓死人,每隔個一百幾十年,就要通過內戰的方式,淘汰一批人口。
這,就是歷史上反反覆複發生的,朝代更迭的歷史。
如果沒有工業化,我們就不會造汽車,不會造坦克,不會造飛機,不會造大炮,不會造導彈,不會造原子彈,不會造輪船,不會造潛艇,不會造一切的軍用和民用機器,那麼,被日本人追著打的命運,我們就永遠擺脫不了。
所以,必須要工業化。
工業化,是解放後,我們的先輩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務。
再說一遍:第一要務。
好,搞工業化,說的輕巧,具體要怎樣搞呢?
要知道,剛解放那會兒,我們的人口,都是農民。
一群農民,怎麼搞工業化呢?
搞工業化,需要錢,需要機器,需要人才,需要技術,需要原材料。
而這些,當時都沒有。
都沒有。
啥都沒有。
啥都不懂。
白送你一輛汽車,隨便你拆,你都摸不著頭腦,沒有門道,沒有知識,你就硬是搞不懂,你就是無法複製,因為,你不懂得怎樣複製。
這樣的一群農業人口,搞什麼工業化呢?
怎麼辦呢?
只能去拜個大哥,叫大哥教我、幫我。
那麼在當時,誰有資格當我大哥呢?
誰願意當我大哥呢?
誰願意幫我呢?
在當年有能力且有可能幫我的,只有一個國家,它就是蘇聯。
可是,人家蘇聯,為什麼要幫我呢?
我憑什麼要人家幫我呢?
我們當時是一個窮國,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我們讓蘇聯教我、幫我,只能靠盟友關係。
所以當時我們對蘇聯說,蘇聯大哥啊,我和你結盟,我叫你大哥,你教我工業化,教會我,以後你打群架,我就可以幫你了,好不好?
蘇聯大哥說,小弟,收你可以,教你工業化,也可以,可是,我怎麼信任你呢?
蘇聯人不是傻子。
他有防備心。
他不確定你是一個可靠盟友,他不會傻乎乎地,幫助你工業化。
那麼,要怎樣才能獲得大哥信任呢?
只有一條路:
用真真正正的付出和犧牲,來贏得大哥的信任。
所以,我們在1950年和美國打了一仗。
中國總是被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沒有黃繼光這樣的先烈,就沒有我們今天國家的強大,我們不能忘記先輩的犧牲和付出
這個,點到即止。
這一仗,大大地鞏固了中蘇同盟。
打完這一仗,我們不但保家衛國,而且也產生了另一個效果:
蘇聯這個時候才真正覺得,中國人夠義氣,夠哥們,是個靠得住的小弟,我們蘇聯,決定幫助他搞工業化,幫助他強大起來。
為什麼蘇聯要幫我強大起來呢?
因為蘇聯想,幫助我強大了,以後他打群架,我就可以幫他了。
所以,蘇聯決定大規模地、教我搞工業化。
你不是不會建化肥廠嗎?我蘇聯教你。
你不是不會造汽車嗎?我蘇聯教你。
你不是不會造輪船嗎?我蘇聯教你。
你不是不會造坦克嗎?我蘇聯教你。
你不是不會造農藥嗎?我蘇聯教你。
你不是不會造拖拉機嗎?我蘇聯教你。
……
從零開始,手把手的教,第一波一共156個重點工業援助項目。
後來,還有好幾波。
中蘇友好宣傳畫:蘇聯專家指導中國工人學習工業生產技術
過程省略。
你問問你爺爺那輩的國營工廠老職工,他們會告訴你詳情。
結果是什麼呢?
結果是,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蘇聯幫助我們,把一個工業國家的底子和基礎,給打下了、夯實了。
可是,當時我們的先輩並不傻,我們搞工業化單單依靠蘇聯,行嗎?
不行。
我們要依靠蘇聯。但是,我們不能單單依靠它。
為什麼?
因為,靠不住啊。
一旦鬧個不愉快,或者發生什麼事,人家突然不幫你了、不教你了,你怎麼辦?
長遠來講,歸根結底,還是要自力更生,要靠自己。
而且呢,說不能單靠他,還有一個理由:他並不是什麼都懂。
舉個例子,當時蘇聯援助我們,送來的機床,可以學,可以用,但是,並非所有的機床都是蘇聯好,有的機床是荷蘭的好,或者捷克的好,或者是德國的好,那麼,我們就不能單單依靠蘇聯。
不依靠蘇聯,我們就要自己掏錢,到國外去買,通過香港這個渠道,運進來。
可是,我們當時一窮二白,我們沒有錢。
沒有錢,買個毛線機床啊。
說來說去,又回到了錢的問題。
我們的國庫,沒有錢。
我們不是有幾個億的農民嗎?
向他們收稅不就可以了?
國庫怎麼會沒有錢呢?
答案是:
農民雖然多,但是農民很窮,稅,收不上來。
為什麼收不上來?
因為農民的錢,都交給食利階層了,都交地租了,交租都交完了。
所以,要把全國的食利階層,整個革除掉。
食利階層革除了,我們就可以募集到錢了,解決了財政問題,才有錢搞工業化。
點到即止。
這麼一說,歷史的脈絡,歷史事件深層次的內在邏輯,是不是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
解決了財政的問題,有了錢,就可以從捷克、荷蘭、德國、甚至法國、英國,去購買機床、機器、模具、甚至一整個工廠,都可以買進來,還可以買他們的技術、資料、數據、圖紙、各種保養服務,等等。
於是,我們工業化的底子,就打得很堅實了。
於是,大概就這樣,一邊靠蘇聯幫助,一邊靠自力更生,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我們中國人從什麼都不會造,開始慢慢地,學會了造汽車、坦克、拖拉機、輪船、自行車、縫紉機、冰箱、電視……
到今年2020年,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工業門類最齊全、最完備的國家。
中國也因此,真正徹底工業化了,過去一群中國農民被日本人用飛機追著炸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了。
59式坦克,解放後僅僅10年,我們就造出了自己的坦克,結束了用肉體和日本坦克同歸於盡的歷史
在我看來,這就是整個近代中國,起死回生,並且通過工業化,重新崛起的簡要過程。
親愛的讀者,這個歷史的脈絡,你都讀懂了嗎?
讀到這裡,你也許會問:
我們國家大規模的工業化,不是改革開放之後,引入外資、做世界工廠之後,才發生的事情嗎?
其實,建國頭三十年和改革開放之後的四十年,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改革開放的前提,是建國的頭三十年,我們在蘇聯的幫助下打下來的工業化底子,如果沒有這個底子,斷然不會有後來的改革開放。
我說直觀一點,如果四十年前的中國,沒有鐵路,沒有公路,沒有供電,沒有供水系統,沒有機場,沒有西醫服務,沒有10億識字的廉價勞動人口,換了你是外商,在1980年那會,你敢來中國投資設廠嗎?
你根本不敢。
而中國廣大城鄉的供電、供水、鐵路、公路、機場、西醫,還有10億識字的高素質勞動力,恰恰就是建國後頭三十年搭建起來的工業化底子。
還有,如果我們不會造坦克、戰鬥機、大炮、導彈、原子彈……試問,我們敢在四十年前打開國門嗎?
根本不敢。
為什麼?
因為殷鑒不遠:
一個國家沒有工業化、沒有堅實的國防工業,你敢打開國門招商引資,一旦發生什麼糾紛,外國的軍艦就會開到深圳灣來示威,時不時給你一炮,於是,我們就又回到了近代落後挨打的半殖民地中國了。
我這樣說,大家都看明白了嗎?
馮老屍節省一切時間為大家寫作,所以沒有時間開放、查看、回復留言,如果您確實需要與馮老屍交流,可以掃碼加入圈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