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肃顺 咸丰帝和恭亲王,肃顺与恭亲王什么关系
咸丰帝和恭亲王,肃顺与恭亲王什么关系
肃顺与恭亲王什么关系
爱新觉罗·奕欣(和硕恭亲王),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
爱新觉罗·肃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子。济尔哈朗为努尔哈赤之侄。 两人同为爱新觉罗后代,是非常远的亲戚关系,但肃顺的爵位是皇族中最低等的,是“闲散宗室”,而恭亲王是和硕亲王的爵位,是除了皇帝以外,最高的爵位了。 在政治上,两人是政敌关系。比较咸丰帝奕宁与恭亲王奕忻
咸丰帝继位之初,也曾有过励精图治、中兴祖业的政治抱负,下过诏,求过言,惩处过因循敷衍的官员。但是,咸丰帝既没有先祖康熙帝那样雄才大略的英武,也没有乾隆帝坐享先帝之成的福气,自登基之日起,即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未得一日之安稳。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国内起义,英法等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愈来愈坏的吏治官风,很快磨灭了咸丰帝振刷国内政治的锐气,转而开始穷奢极欲,迷恋于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生活,“以醇酒妇人自戕”。
所以不好说,那时的清朝因为官场腐败,闭关锁国,发展已经落后了。而且还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体制不改变谁当权都一样还是好不到那里。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咸丰不当皇帝的话,那不就没有慈禧这个疯婆子了吗? 再加上恭亲王支持洋务运动,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强国之举 这样一来戊戌变法说不定还能成功呢呵呵~~ 那样就能走上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近代化道路,应该会减少些近代化的痛苦。咸丰和恭亲王曾亲如同胞兄弟 为何最终却反目成仇?
熟习帝王之术的道光,在传位给奕詝的同时又封奕訢为亲王,其实也有他自己的考虑。一来,大清当时内忧外患重重,若奕訢之才能够被奕詝所用,对社稷有所裨益;二来,道光看着两个孩子从小长大,认为以奕詝之仁、奕訢之义,断不会发生同室操戈之事;此外,道光自信的原因,还由于他留下了一道调和兄弟矛盾的保险——孝静皇贵妃。
《清史稿》的后妃传中,对孝静皇贵妃的一生进行了如下记载。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良阿女。后事宣宗为静贵人。累进静皇贵妃。孝全皇后崩,文宗方十岁,妃抚育有恩。文宗即位,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居寿康宫。咸丰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为康慈皇太后。越九日庚午,崩,年四十四。上谥,曰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不系宣宗谥,不祔庙。葬慕陵东,曰慕东陵。穆宗即位,祔庙,加谥。光绪、宣统累加谥,曰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
静妃是奕訢的生母,在后宫中地位仅在一人之下。因此孝全皇后崩逝以后,道光虽未再立皇后,但实际上静妃已是实际上的六宫之主。也正因如此,道光交给了静妃一个任务,就是抚养奕詝这个年幼丧母的稚子。
对静妃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十分尴尬的工作。奕詝虽是黄口之年,但已经懂事,对过世的的生母有孺慕之思,就算对养母如何尊敬,也会有一层隔膜,永远不可能将静妃当成亲生母亲看待。
况且日后道光立储,奕詝就是奕訢最大的竞争对手,若抚养此皇子稍有差池,便会引火烧身,堕入万劫不复之地。于是十年以来,静妃一方面尽心尽力地抚养奕詝长大,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把控好与这位养子之间的距离。
道光做的这个试验非常成功。奕詝受到静妃悉心照顾,又与奕訢年龄相仿,两人曾一度不分彼此,犹如一奶同胞的亲兄弟。
奕詝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即便后来因争夺储位,与奕訢产生过冲突,但在登基之后,奕詝依然尊静妃为“康慈皇贵太妃”,让其迁居寿康宫。太妃虽无太后之名,但实际上,咸丰帝已经是以太后的规格来对她进行奉养。
道光将静妃视为平衡奕詝和奕訢兄弟的关键人物,在咸丰即位之初,她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咸丰一开始对这位弟弟非常关照,也颇为重视。咸丰三年(1853年),咸丰甚至命奕訢入军机处,算是遂了道光的遗愿,给了奕訢一展才华的机会。
可惜的是,权力是源自人心的观念,有人的地方便有权位,权位代劳了斗争,而帝王家尤甚。
道光希望靠静妃一人来永远维系奕詝与奕訢的兄弟情,未免把人心想得太美好了。
太妃与太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历史上也没有过先帝侧室、皇帝养母被尊封太后的先例,但静太妃自承抚育奕詝多年,劳苦功高,因此册立太后一事,成为了母子三人间的一个心结。
咸丰不尊这位养母为皇太后,做法是完全合理的。
首先,道光至死未立静妃为后,说明道光认为她还没有母仪天下的资格。咸丰若尊其为太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违背了先帝遗命。
其次,若静太妃晋升为太后,便在无形中拔高了奕訢的政治地位,不但对皇权是一种威胁,也会让奕訢本人处于更为难堪的处境。即便奕訢自己一开始没有反心,保不成身边有宵小之徒会怂恿他夺位自立,激化兄弟间的矛盾。

最后,咸丰虽然可凭着养育之恩的说辞,强行尊封太后,但这样做毕竟是坏了祖宗家法,咸丰实在犯不着为了这件事去和朝臣们进行口舌之争。
因此,咸丰虽未给养母以太后之名,但让她享受太后之实,既合祖制,又不背人伦,处理方法非常得当且有智慧。
但经年日久,以猜疑为养料,嫌隙的种子还是慢慢地生根发芽了。
晚清的湘绮先生王闿运在《祺祥故事》中,记录了这么一件往事。
“会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视。一日,太妃寝未觉,上问安至,宫监将告,上摇手令勿惊。妃见床前影,以为恭王,即问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尽与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误,即呼‘额娘’。太妃觉焉,回面一视,仍向内卧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
咸丰往静太妃处探病时,被静太妃误认为亲子奕訢,不小心说出了心里话。咸丰虽未对奕訢母子掏心掏肺,而静太妃和恭亲王却也将咸丰视作外人。感情一旦有了裂痕,往后双方互相的不信任感便会越来越深了。
尽管如此,咸丰感念静太妃的养育栽培,明面上仍一如既往地恭敬侍奉,同时也继续让奕訢以军机大臣的身份参与政务,没有因为之前那件事冷落两母子。
然而,恭亲王奕訢后来的一次僭越之举,终于触碰到了咸丰的逆鳞。
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静太妃病重。咸丰前来探视时,恭亲王再次向其提起母亲临终前的遗愿,希望最后能得到一个太后的名分。传闻咸丰当时“哦、哦”含糊答应了两声,可能只是表示知道了这件事,但奕訢却以得到皇上口谕为名,利用军机大臣的身份,在未经咸丰的授意之下传旨册封静太妃为“康慈皇太后”。木已成舟,咸丰便不能反悔,只好默认了奕訢的荒唐行为。
但也正如《清史稿》中所记载,静太妃去世后,咸丰为她上谥号“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不系宣宗谥,不祔庙”,区别于他自己的生母“成”皇后,以示对恭亲王母子的不满。
23岁的恭亲王奕訢,或许只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希望完成母亲一生的心愿,让她死后能够瞑目,倒未必真有什么争权夺利的想法。但是,这一时的冲动,也让奕訢付出了惨痛代价。
在康慈皇太后下葬的第二天,“上责王礼仪疏略,罢军机大臣、宗令、都统”,咸丰罢免了奕訢的一切职务,让他回上书房去读书反省。
至此,十余年来的兄弟情彻底宣告破裂。咸丰让恭亲王回到上书房,但两人已不再是奕詝和奕訢,而是九五之尊的咸丰帝和龙游浅水的恭亲王,再也回不到过去一起在上书房读书习武的时光。道光生前最害怕看到的事情,最终还是不可阻挡地发生了。
恭亲王比咸丰强那么多,为什么没被选为储君?
虽然恭亲王更厉害一些,但是咸丰皇帝更会讨道光开心。在古代,想要称为太子,想要称为皇帝,光靠能力是不行的,还得会让自己的父亲开心。毕竟谁去当皇帝,完全在于皇帝的选择,而不是看谁的能力太强。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看看咸丰是如何胜过恭亲王的。
1、咸丰皇帝懂得拍马屁。
虽然说恭亲王的能力很强,足以胜任清朝的皇帝,并且在政治上的天赋远超与自己的哥哥咸丰。但是他不懂得在道光面前表现自己,试想一个人再怎么有能力,别人看不到是不是等于你没有能力。虽然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等到发光的那一天可能就晚了。因此,懂得表现自己真的很重要。而咸丰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因此,道光皇帝会选他。
2、咸丰知道扬长避短。
虽然咸丰的能力不强,但是他懂得掩盖自己的短处,只把自己的长处展示给道光皇帝看。最典型的一次例子就是,当时道光皇帝让恭亲王和咸丰比赛打猎。不用说,咸丰在这场比赛中必输。但是咸丰却说自己不忍心杀害这些小动物,给道光留下了一个仁君的形象。因此,道光会选择咸丰并不奇怪,咸丰虽然没有能力,但是他却懂得展现自己的长处。
综上所诉,咸丰虽然没有恭亲王厉害,但是他知道如何正确的展示自己,能够讨道光皇帝开心。在我看来,最后咸丰能够拿到皇位并不奇怪。
咸丰帝临终时为什么情愿找外人做顾命大臣,也不选择弟弟恭亲王?
咸丰帝是道光帝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同治帝的老爹,还是慈禧太后的丈夫,当然他还是清朝的第9位皇帝,二十岁登基称帝,在位十一年,三十一岁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他的一生可以算是比较悲剧的人生:先天不足,从小没娘,少年时骑马摔断腿,变成了跛子;登基后不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接着就是二次鸦片战争,还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等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苦命皇帝。
在咸丰帝就要撒手人寰的时候,他也召集了八位大臣,来商讨关于皇位继承的问题。据《晚清宫廷实纪》记载,传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兹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杜翰、匡源、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特谕。”咸丰帝为什么一下给儿子留下八位顾命大臣,奇怪的是竟然没有自己的六弟恭亲王,这是为什么呢?
恭亲王和咸丰帝从小一起长大,都是由恭亲王母亲静贵妃抚养大的,咸丰帝登基后恭亲王曾为生母争取皇太后的名分,但咸丰帝坚持尊静妃为皇贵太妃,因此母子三人就有了一个心结从此产生了隔阂,这应该是咸丰帝不愿意考虑恭亲王为顾命大臣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估计是咸丰帝考虑到恭亲王的能力太出众了,而且在朝廷中的威望也极高,并且当年道光帝曾有想立恭亲王为皇帝的想法。恭亲王作为根正苗红的皇叔,在咸丰死后,如果恭亲王一旦有野心谋反,慈禧和同治帝孤儿寡母肯定无力反抗,是很容易就成功的。可见,咸丰帝至死都没有放下与恭亲王之间的心结和猜疑。
咸丰在热河得了重病,为什么不允许恭亲王见他最后一面?
虽然头一年,留守京城的恭亲王奕欣就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和议大局已订,但咸丰皇帝竟然在惴惴不安之中,染上了大病,双颊潮热,虚浮无力。
皇帝患病,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消息传到了京城,恭亲王奕欣上了一道折子:“奏请赴行在,敬问起居。”“行在”,指的是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奕欣奏请到热河承德避暑山庄来,看望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恭亲王奕欣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他们是兄弟。咸丰皇帝的生母死得早,由奕欣的母亲静贵妃抚育长大,因此他们犹如同胞兄弟,关系非常特别。现在,哥哥生了重病,眼看不治,弟弟来看望他,手足之情,天经地义。可是,咸丰皇帝却没有批准。
咸丰皇帝与恭亲王奕欣在小时候关系很好,这不假。可是,当他们长大后,成为皇位的竞争者后,关系就出现了罅隙。咸丰皇帝在老师杜受田的帮助下,成功继位后,他们的矛盾加深了。后来,静贵妃死后,奕欣请求咸丰皇帝将她晋封为皇太后,惹怒了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在静贵妃安葬后的第二天,就罢免了奕欣一切职务,令他回上书房读书。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皇帝在仓皇逃出北京之前,才想起弟弟奕欣,让他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咸丰皇帝的本意,是奕欣他担个名儿,好把局势缓一缓。因此并没授予大权,且在手谕中写明“不必亲见夷使,也不必进住城中”,以防他借机揽权。
经过一番思索,咸丰皇帝在批复中写道:
“朕与恭亲王自去秋别后,倏经半截有余,时思握手面谈,稍慰仅念。惟朕近日身体违和,咳嗽未止,红痰尚有时而见,总宜静摄,庶期火不上炎。朕与汝棣萼情联,见面时回思往事,岂能无感于怀?实与病体未宜!况诸事妥协,尚无面谕之处,统俟今岁回銮后,再行详细面陈。着不必赴行在!特谕。”
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为什么一定要见恭亲王,有什么目的?
1861年8月22日,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咸丰皇帝驾崩,享年31岁。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的亲生子、时年6岁的皇太子载淳即位,即同治皇帝。新帝年幼,按照咸丰皇帝遗命,由以肃顺为首的八位大臣辅佐新帝,权力自然落到顾命八大臣手里。慈禧太后作为同治皇帝的母亲,她不甘心大权旁落,就说服了慈安太后,有意联合被肃顺等人排挤的恭亲王奕欣,夺回大权。
慈禧太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主动向恭亲王发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最好是把恭亲王招来避暑山庄,当面谈一谈。但她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发布上谕,将恭亲王召来避暑山庄。这是不符合清朝礼仪制度的举动。于是慈禧太后借故贴身太监安德海犯错,将他掌嘴20之后,“赶回”京城,派在皇宫“打扫处”当差。于是,安德海就从避暑山庄回到了北京,向恭亲王传递了两宫太后密谕。恭亲王收到密谕后,心领神会,立即奏请前往避暑山庄。恭亲王是咸丰皇帝的胞弟,在咸丰皇帝死后到他的灵前来哭一哭,是人之常情,绝无可能拒绝。因此,肃顺只好无奈地答应了恭亲王的请求。
于是,恭亲王就启程来到了河北顺德避暑山庄。拜谒了咸丰皇帝的梓宫。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叫起(召见)恭亲王。恭亲王很聪明,他主动邀请8名顾命大臣陪他去见两宫太后,从而打消了肃顺等人的顾虑。肃顺干脆好事做到底,让他单独去见两宫太后。
这次会见,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密谈了2个小时,基本达成了携手对付肃顺的共识。随后,恭亲王按照他们之间的约定,提前回到京城,做好发动政变的准备。“辛酉政变”,就在肃顺等人被蒙在鼓里的时候,悄然而至。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帮到你。
关系(103)恭亲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