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和传世哥窑有什么区别 当代传世哥窑传承人是谁
当代传世哥窑传承人是谁
叶氏哥窑(古儿)部分作品
叶德奎简介
(1934--2005)
叶德奎,字雁沙,浙江云和人,六十年代在龙泉上垟瓷厂与徐朝兴等人一同学艺,因好学上进、为人谦和,得到当时许多老艺人之真传。
其后凭过人毅力,将青瓷的全套工艺集于一身。
从窑炉制作到上山选矿,再到配制原料、造型、烧成等几十道工序都亲力亲为。
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制作出一大批深得宋哥窑神韵的当代哥窑作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深入研究哥窑传统制瓷技艺的第一人。
几十年来通过大量的烧制实验,发现了古代龙泉窑地区的一些原料所表现出的特性与故宫中的“哥窑器”的特征十分相似。
经过与北京业内专家的信息交流,全方位剖析哥窑的工艺学本质,在哥窑传统制瓷工艺上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做了详细的总结和记录,创立了具有深远研究价值的“叶氏哥窑制瓷工艺体系”,为研究哥窑的历史和工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2005年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一生致力于研究传统制瓷技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
哥窑简介
哥窑是历代鉴赏家十分器重但深感困惑的瓷器名品。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均)之一。
其造型古朴典雅,釉色莹润,精光内蕴,深沉含蓄,纹片纵横交错,变化万千,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究竟哥窑窑址何在?性质如何?一直是陶瓷史研究中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
清高宗乾隆皇帝对哥窑器喜爱犹加,曾咏诗多首赞美哥窑器,并命工匠刻于器底。

其中一首赞美哥窑胆式瓶的经典诗句:“芝为华彩玉为肌,火气全无古气披,恰是白描吴道子,观音妙相手中持。”
哥窑器以其风格典雅和存世量稀少而深受世人推崇,哥窑大多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最多。
对于哥窑的定义,上海博物馆这样描述:“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由,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的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或文武片。
……多见仿古造型,足底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而这《中国陶瓷史》这样叙述:“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
从时间上讲,这里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恐非一个瓷窑的作品,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可以说哥窑这个千古之谜实在难倒了一代代瓷器鉴赏家。
要揭开哥窑的秘密,途径不外乎以下四种:研究古文献资料、研究传世哥窑、窑址考古、研究哥窑传统制瓷工艺。
而其中“研究哥窑传统制瓷工艺”是最深入、最全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一个途径。
传统青瓷艺人叶德奎先生和其传承人叶克伟,字(古儿),长期致力于从哥窑传统制瓷工艺的角度去剖析哥窑,结合考古资料,古文献,以及馆藏哥窑器的信息,深入研究哥窑的理化特征、制瓷技艺、及艺术表现形式,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解决诸如“哥窑的属性如何?”,“哥窑是否烧制于龙泉地区?”等疑问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