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高一数学必修一目录 高一新课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火烧 2023-02-07 00:11:59 1052
高一新课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会考重点--高一上册条约及其内容中英《南京条约》: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

高一新课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会考重点--高一上册

条约及其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天津条约》: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白银。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准许华工出国。

5.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中日《马关条约》: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矛盾的变化。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务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名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自然灾害严重

《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意义及其不能实施的原因

历史意义: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原因:1.客观上,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主观上,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与功绩

原因:1从主观方面说,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新高一数学必修一目录 高一新课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从客观方面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

教训:太平天国的悲剧充分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功绩: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对外国侵略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

后期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推动了19世纪中叶亚洲出现的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新思想萌发

“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注,对于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但是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能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

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 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兴起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

兴起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代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资本主义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向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妥协的一面。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的时间及地点: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

注意: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有优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

他们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

他们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

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但是由于日本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

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战争爆发时间:1894年7月

第一阶段:平壤战役,黄海战役

第二阶段: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了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康有为的两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中唯一没有被废除的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收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教训:

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因此,维新运动失败了。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欺压山东人民。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

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辛丑条约》的影响:

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打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的在华代理人。

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