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谈谈对隋炀帝的评价 隋炀帝历史人物评价

火烧 2022-07-10 07:31:06 1042
隋炀帝历史人物评价 1.评价历史人物隋炀帝150字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隋朝第二代皇帝(604年杨广-618年在位),汉族。少敏慧,好学善诗文,仪容俊美。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六

隋炀帝历史人物评价  

1.评价历史人物隋炀帝150字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隋朝第二代皇帝(604年杨广-618年在位),汉族。少敏慧,好学善诗文,仪容俊美。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六年,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闰八月之后,进位雍州牧、内史令(就是宰相)。八年冬,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灭陈后,封太尉。开皇二十年(600年),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文帝病逝于仁寿宫大宝殿,太子广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业,拉开了其波澜壮阔而又毁誉难定的一生。杨广即皇帝位,假造文帝遗诏缢杀前太子杨勇。其弟汉王杨谅以讨杨素为名,在并州起兵,炀帝派杨素镇压,杨谅降后被幽禁至死。此后不久,炀帝听从云定兴建议毒死杨勇诸子,翦除了对帝位的威胁。618年三月,宇文化及等煽动军士兵变谋反,炀帝死于江都之变。

“修建洛阳”“迁都洛阳”、“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等可以概括隋炀帝杨广一生所为。

2.评价历史人物作文 隋炀帝

我们是否称古代封建帝王为明君,统一天下、扩展疆土、发展经济、安定边陲,‘都是不可或缺的评判因素。

隋炀帝杨广有时也被后人视为明君,不过,他明君的地位并不稳固,很不容易洗掉暴君的色彩。原因在于:其一,杨广是亡国之君;其二,隋朝的历史是唐朝人写的,后人看到的历史,都是当时统治者涂抹后的历史;其三,杨广确实轻视底层百姓的利益。营建东都的工程还未完成,开凿大运河的工程便开始,征调的民工达到数百万,男丁不够就征发妇女充役。各级官吏为了迎合上层,也为了自己的政绩,往往不顾民工死活,致使大量民工饥劳而死。

然而,隋炀帝一生却对中国古代社会做出过重要贡献。修凿大运河、改革官制、重订律令、改革赋役、开拓西域、创立科举制、重视学校教育、繁荣文化……这些内容,是无才之人、目光短浅之辈无论如何也规制不了的。

明君、暴君、昏君,是一种通俗的民间评价,缺乏全面而科学的因子,但却是底层民众真情实感的流露。我们可以抱怨当时人的评价粗糙,充满了感性,成了后代统治者矮化前代的工具,也可以欢呼历史评价的公允,但我们没法以一种评价取代另一种评价,也不需要嘲笑另一种评价。

被隋炀帝驱使的老百姓看惯的是同伴的死、自己的血和泪,永远也不会去想东都、大运河有什么政治经济作用,更不会猜度多年后它们的伟大意义。但百姓利益始终是两种评价的交叉点,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缺少了这个点,所有观点都会变得苍白。(李恩柱)素材运用 历史上的许多措施,在当时都是劳民伤财的,其后则利于千百栽之下,可谓“祸在当代,功在千秋”;许多丰功伟绩,后人喷喷称羡,实际上凝聚着底层的血汗乃至生命。全面、科学、理智的历史评价,要经过时间的锤炼,方能悄然登场。

3.隋炀帝人物100字评价

[思路分析]列出三条思路,可以任选一个方向来写. [解题过程] (1)否定说.这种观点认为隋炀帝是历史上最突出的暴君之一,即位以后,大肆浪费,炫耀统治阶级的豪华和威武,对内采取疯狂的血腥统治,对外则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黑暗笼罩着全国,人民生活陷入痛苦的深渊,隋炀帝的一切残暴行为,决不能认为是个人问题,它反映封建统治阶级的基本面貌. (2)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隋炀帝是一个很有才能和气魄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他在内部与对外方面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如开凿大运河、打击士族、开创科举制、发展中外关系等,不仅起到完成我国统一事业的作用,也起到促进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外关系发展的作用.它为初唐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来临准备了条件.自然炀帝也有不少值得非议的地方,如大兴土木与对外战争等,但将炀帝的功过做一比较,显然功大于过. (3)基本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炀帝修建洛阳,开凿运河,不仅在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运河都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炀帝改革体制,切中时弊,笃学博识,多才多艺,由于炀帝的出身地位和文才武功,养成刚愎自用,不恤下情的暴君性格,使他在做上述无可厚非的事情时,不顾国力,不恤民力,终于造成人民的灾难和痛苦. 《剑桥中国隋唐史》用了一个新鲜词来评价隋炀帝,说他是“政治美学家”.也就是说他们的政治个性有“强烈的艺术成分”,有“炫耀性的想像力”.这种个性表现出来,就是这些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 隋炀帝“炫耀性的想像力”的确超凡脱俗不同凡响,他在位十三年不到,所作所为俨然已是一个“千古一帝”(用余秋雨的话说)的作派. 隋炀帝其实是很有文治武功的,修运河,复长城,立科举,强集权,去豪强,除后患,威四夷,征西域,汇通天下. 隋炀帝曾经说过一句话:“不为后世忧也!” “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东征高丽”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4.评价历史人物作文 隋炀帝

我们是否称古代封建帝王为明君,统一天下、扩展疆土、发展经济、安定边陲,‘都是不可或缺的评判因素。

隋炀帝杨广有时也被后人视为明君,不过,他明君的地位并不稳固,很不容易洗掉暴君的色彩。原因在于:其一,杨广是亡国之君;其二,隋朝的历史是唐朝人写的,后人看到的历史,都是当时统治者涂抹后的历史;其三,杨广确实轻视底层百姓的利益。

营建东都的工程还未完成,开凿大运河的工程便开始,征调的民工达到数百万,男丁不够就征发妇女充役。各级官吏为了迎合上层,也为了自己的政绩,往往不顾民工死活,致使大量民工饥劳而死。

然而,隋炀帝一生却对中国古代社会做出过重要贡献。修凿大运河、改革官制、重订律令、改革赋役、开拓西域、创立科举制、重视学校教育、繁荣文化……这些内容,是无才之人、目光短浅之辈无论如何也规制不了的。

明君、暴君、昏君,是一种通俗的民间评价,缺乏全面而科学的因子,但却是底层民众真情实感的流露。我们可以抱怨当时人的评价粗糙,充满了感性,成了后代统治者矮化前代的工具,也可以欢呼历史评价的公允,但我们没法以一种评价取代另一种评价,也不需要嘲笑另一种评价。

被隋炀帝驱使的老百姓看惯的是同伴的死、自己的血和泪,永远也不会去想东都、大运河有什么政治经济作用,更不会猜度多年后它们的伟大意义。但百姓利益始终是两种评价的交叉点,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缺少了这个点,所有观点都会变得苍白。

(李恩柱)素材运用 历史上的许多措施,在当时都是劳民伤财的,其后则利于千百栽之下,可谓“祸在当代,功在千秋”;许多丰功伟绩,后人喷喷称羡,实际上凝聚着底层的血汗乃至生命。全面、科学、理智的历史评价,要经过时间的锤炼,方能悄然登场。

5.你认为该怎样评价隋炀帝

评价一个人的功与过,首先要看他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隋炀帝此人荒淫无度,开运河,征高丽,使得民不聊生.可以说是个十恶不赦的暴君.但是他的某些行为对于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他开创的科举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使得读书人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科举制度影响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的发展.他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使得南北交通更加方便,节约了运费,至今还在使用.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虽然隋炀帝是个暴君,但是他对于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功大于过!

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是很多人的评价,但不可否认他修建的大运河,使中国的交通更加便利,这使得中国以后的发展更加迅速,盛唐也因此而更加辉煌.但他太急功近利了,他渴望成功建立伟大的帝国功勋,如此一来,消耗过多,导致灭亡.他还是很有抱负的 总体来说 过大于功

6.隋炀帝,该怎么评价他的一生

隋炀帝暴虐淫乱的一面隋炀帝是一个由于暴虐淫乱而受到批评的皇帝的代表,这其中很大的因素是唐代统治者刻意恶化的结果。

李渊在太原起兵,占领大兴城后,遥尊在江都行宫的炀帝为太上皇,并拥立他的孙子,留守西京的代王侑为皇帝(恭帝),开始了禅让之步骤。李渊受禅后即皇帝位,建立了唐王朝。

为了表明隋唐革命之顺天应人,李渊刻意强调炀帝的恶政,同时又标榜自己将复活隋文帝开皇年间的政治,以尽力收揽人心。传统儒家史观本来对亡国之君的评价就是最低的,再加上李渊不断地强调亡国君主炀帝的恶政,这样就更体现了取代它的唐王朝的正统性。

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但在汇集他和他的名臣的政治问答的《贞观政要》一书中,为了烘托太宗的贤明,大量增加了炀帝之暴虐形象,而且后来这本书以帝王学的课本被很多人阅读,这一切都决定了历代史学家对隋炀帝的恶评。 关于隋朝,能较为客观地反映这一时期史实的史书是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编成的《隋书》。

书中的《炀帝本纪》史巨曰中,对炀帝作了如下评价:"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期之盛也?quot;如此严厉的评价,为中国史书所少有。

此后,刻意渲染炀帝暴政,丑化其暴君形象的就是《迷楼记》、《开河记》,在明代更有《通俗演义隋炀帝艳史》等一系列稗观小说。这些小说,跟《三国演义》一样,在史实完全混杂的情况下为中国平民百姓所大量阅读,因而也就更加深了炀帝暴君的形象。

谈谈对隋炀帝的评价 隋炀帝历史人物评价

现在严厉批评炀帝的两个最主要原因,一是他弑父杀兄,人伦丧尽;二是他穷兵黩武,远征高丽。对于前一事件,一般的说法是炀帝使病重的文帝秘密死亡,并矫诏令其兄废太子勇自杀,然后登上皇位。

但是细究史料,没有发现任何炀帝弑父的可靠史料。连刻意贬责炀帝的《隋书》也没有直接提到炀帝弑父之事。

司马光《资治通鉴》也仅记"俄尔上崩,故中外颇有疑论",并未作充分肯定之结论。至于认为炀帝远征高丽而造成劳民伤财、民不聊生之事,也应作具体分析。

在炀帝统治的前半期,到大业十年(614年),推测国力的基准户口统计数到最高,虽然时间很短,但也出现了隋代最繁荣的时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炀帝非治国无能之辈。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常常是后人所作,所以要进行客观的评价是很困难的。秦始皇和隋炀帝,他们俩是这一弊端的最大牺牲者。

谥号"炀"是到了唐代才决定的。"炀"字是"好内远礼,逆天虐民,去礼远众"的意思,是谥号里的坏谥。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炀帝生前也曾将"炀"这一恶谥慷慨地赠予亡国之君陈后主,却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后人以同样的谥号来回敬他。真可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更详细地探讨隋代末期的政治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另一面。

李渊占领大兴城,从炀帝孙子恭帝那里受禅后建立唐朝,对他来说,炀帝的正统性已荡然无存。为了证明其隋唐禅让之顺天应人,他就必须刻意丑化炀帝,因此给炀帝以恶谥也能很好理解了。

而在李渊受禅的同时,在东都洛阳,隋的臣子们拥戴炀帝另一个孙子越王侗为帝,为了维持隋朝帝系的连续性和正统性,他们给炀帝的庙号为世祖,谥号为明帝。对同一个历史人物给了炀帝和明帝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谥号。

因此,我们不得不觉得历史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很难断定的。 隋炀帝很有才能的,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独具风格的 散文家,还有点像政治美学家。

建立的功绩从古至今,为了吹捧李世民和大唐,隋朝被贬低的不能再贬低了.实际上,隋文帝是影响世界百名伟人中高居榜首,和他位置相近的是孔子和秦始皇,而唐朝和汉朝的皇帝或者榜上无名,或者在百名以外.隋文帝的儿子也很强的.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小名阿麽,又名杨英。

开皇元年(585年)只有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山西太原市)杨坚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日后能当大任。

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炀帝年少好学,善诗文,有集55卷。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统一江山”、“修通运河”、“修建东都”、“西巡张掖”、“改革创新”、“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隋炀帝的功业: 一、亲自指挥完成祖国统一(一统江山) 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当时人们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

”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有突破长江天堑。

可见这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可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

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

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杨广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重。

7.谁能评价一下隋炀帝这个人物的功过

隋炀帝功过有新说 -------------------------------------------------------------------------------- 2004年10月18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10月15日电(记者马义、丁铭)多少年来,隋炀帝在人们的印象中始终是一个暴君形象。

而辽河流域的最新历史研究资料表明,隋炀帝也曾为维护中国统一做出过贡献。 记者在辽宁省辽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新近编写的《辽阳文史资料》上看到,东晋末,中国北方高句丽部族兴起,于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占据辽东,改襄平(古辽阳)为辽东城。

隋炀帝闻听后,于公元612年(隋大业八年)正月率军100多万,东征高句丽。3月14日,大军到了辽河,造浮桥三道,大战于东岸,高丽兵大败,退入辽东城(即襄平城)固守。

隋炀帝一面围城,一面安抚辽东人民,建置郡县,以为统治。这时,另有一支大军会师鸭绿江西岸,进逼平壤。

但战斗不力,丧师30万,败回辽阳。因此,炀帝于7月25日撤辽阳之围,引军归还,并以所收复之地,置辽东郡。

隋炀帝杨广是个好胜的人,拿不下辽东城怎么甘心呢!他对身边的侍臣说:"高丽小虏,侮慢上国。今天,我要拔山移海,也能够办到,何况这小虏呢!"于是,在第二年春天再次出兵辽东。

4月27日(隋大业九年)炀帝渡过辽河,挥军直下辽东城,利用飞楼撞、云梯、地道等一切工具和办法,四面俱进,昼夜不息。 骁果吴兴、沈光登上十五丈高的冲梯顶端,临城与高丽兵战斗,一连杀了十数人,被高丽兵一齐袭击,坠落竿头,眼见坠地,正好冲竿上有条绳索垂着,被沈光抓住,一翻身又爬上竿头,继续战斗。

尽管隋兵骁勇,但高丽兵婴城固守,应变拒之,一连20多天也不能攻下,双方死伤很多。炀帝又号令军士制作布囊100多刀条,装满泥土,垒落起来,阔30步,高于城齐,名"鱼梁大道",登城攻杀,甚为方便。

又作八轮楼车,高出于城,放在鱼梁道两侧,弓箭手藏在里边,居高临下,俯射城内。一切设施妥当,正待指期攻城的时候,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以李密为谋主,聚众造了反。

杨玄感是隋朝开国元老,帮助隋炀帝篡立帝位的杨素的儿子,文武全才,四方知名。由于炀帝猜忌,心里很是不安,乘炀帝远征辽东的机会,举兵造反。

据《辽阳文史资料》记载,李密,襄平(今辽阳)人,志气雄远,足智多谋,气质异常。原来给炀帝当卫士,遭炀帝猜忌,对人说:"不要那黑小子当宿卫。

"李密遂称病离去,屏弃人事,与牛为伴,每天骑在黄牛上,手捧《汉书》,边走边读,悠然自得。有一天被杨素遇上,大为奇异,便召到家中。

听其淡吐,知非常人,很是高兴。便和儿子杨玄感说:"像李密这般见识气度,你们不及啊。

"于是,杨玄感与李密结为深交。 今番造反,李密给杨玄感谋划了上、中、下三条计策,杨玄感用其下策,依计发兵。

当众宣誓说:"我身为上柱国,家藏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了。我今天不颐灭族,就是为了解救天下生命之苦啊。

"大众吹呼,父老争献牛酒给造反大军,年轻小伙子自动到军营报名效力的,每天都有1000来名。不久。

就发展成数万人的队伍,手拿单刀柳盾,从四方杀向洛阳。 很快,杨玄感反书传到辽东。

杨帝一看,心里不由不骇怕。乃和近臣说:"杨玄感这小子很聪明,是个祸害啊。

"炀帝又听说一些文武官僚的子弟也都在杨玄感那里,跟着一起反叛,心下更是忧虑。遂于6月28日夜里,密秘召集各部分攻城将领,下达撤军命令。

于是,围城大军扔下军资帐幕、攻具器械,分道撤离,悄然而去。隋炀帝领兵回到京都后,很快平息了杨玄感的叛乱。

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二月初三日,炀帝复诏命百官,商议征伐辽东。又下诏征募兵丁,百道俱进,再击高丽。

这时,高丽已经困弊不堪,无力抵抗隋朝的大军了。7月,隋将来护儿由山东蓬莱海道进军到毕奢城(今辽宁海城南)登陆,旗开得胜,直取平壤。

高丽王骇怕,于7月28日,派来使臣下了降表。从此,辽东又归回到隋朝的管辖内。

辽阳市文化局詹局长说:"隋炀帝虽然暴虐,但在'廓清宇内,统一全国'的问题上却是英明的。因此,对于隋炀帝的功过,应作历史地、辨证地评价。

"(完)。

8.隋炀帝人物100字评价

[思路分析]列出三条思路,可以任选一个方向来写.

[解题过程]

(1)否定说.这种观点认为隋炀帝是历史上最突出的暴君之一,即位以后,大肆浪费,炫耀统治阶级的豪华和威武,对内采取疯狂的血腥统治,对外则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黑暗笼罩着全国,人民生活陷入痛苦的深渊,隋炀帝的一切残暴行为,决不能认为是个人问题,它反映封建统治阶级的基本面貌.

(2)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隋炀帝是一个很有才能和气魄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他在内部与对外方面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如开凿大运河、打击士族、开创科举制、发展中外关系等,不仅起到完成我国统一事业的作用,也起到促进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外关系发展的作用.它为初唐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来临准备了条件.自然炀帝也有不少值得非议的地方,如大兴土木与对外战争等,但将炀帝的功过做一比较,显然功大于过.

(3)基本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炀帝修建洛阳,开凿运河,不仅在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运河都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炀帝改革体制,切中时弊,笃学博识,多才多艺,由于炀帝的出身地位和文才武功,养成刚愎自用,不恤下情的暴君性格,使他在做上述无可厚非的事情时,不顾国力,不恤民力,终于造成人民的灾难和痛苦.

《剑桥中国隋唐史》用了一个新鲜词来评价隋炀帝,说他是“政治美学家”.也就是说他们的政治个性有“强烈的艺术成分”,有“炫耀性的想像力”.这种个性表现出来,就是这些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

隋炀帝“炫耀性的想像力”的确超凡脱俗不同凡响,他在位十三年不到,所作所为俨然已是一个“千古一帝”(用余秋雨的话说)的作派.

隋炀帝其实是很有文治武功的,修运河,复长城,立科举,强集权,去豪强,除后患,威四夷,征西域,汇通天下. 隋炀帝曾经说过一句话:“不为后世忧也!” “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东征高丽”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