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在少数民族心中是什么位置?维吾尔族老农用行动说明一切
md在少数民族心中是什么位置?维吾尔族老农用行动说明一切
md,作为新中国最为重要的缔造者,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候,带领全国人民打破旧秩序,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自此,中华民族重新站了起来,中国人也重新挺起了腰板。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md在中国人心中是“救世主”。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救世主”的md,在少数民族心中又是什么位置?维吾尔族老农会用行动说明一切。这是怎么回事?这个维吾尔族老农叫库尔班·吐鲁木,1883年出生于新疆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小在大地主依斯木的牛圈里长大。
库尔班一家也一直饱受地主的剥削、压榨和凌辱,常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导致他父母因劳累过早病亡。后来,库尔班在大地主依斯木、富农塔拉阿洪·塔斯土姆那里做了几十年的长工。炎热的夏天,他要到蚊子密集的芦苇地里,给地主割芦苇。
冬季,库尔班白天在戈壁滩上给地主挖红柳柴取暖,夜里自己却只能蜷曲在戈壁滩上的土壕里露宿。可吃的却是干硬的包谷馕,喝的是湖里的死水。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库尔班·一家除了一条破毡子,一只破铜壶,便是一身沉重的债务。
1949年,在md和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和平解放,还进行了土地改革。库尔班也由此获得了新生,分上了房子和土地,当家作主了。这是他第一次种上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经过库尔班的精心耕作,在土改后的第一年,他家就获得了丰收。
看着自家仓里满满的粮食,库尔班萌生出骑着毛驴到北京看望md的心愿。他说:“多亏了md,我才有了耕地和粮食,我一定要去看看他,让他尝尝我的丰收果实。”此后,杏子熟了,库尔班晾成杏干收起来;甜瓜熟了,他拣最好的保存起来。
1955年的秋天,又是一个大丰收的年景。已经7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农库尔班打了上百斤馕,骑着毛驴要上北京去看md。县上的干部和乡亲们知道了,劝止了他:“北京太远了,骑毛驴根本去不了。”骑毛驴去不成,那怎么办呢?
于是,库尔班又到公路上去拦汽车,司机听后笑着摇摇头,善意地婉言拒绝了。以后,他只要见到上边来人了,就要打听md的情况。而他想见md的事,也传遍了天山南北。1957年春,王恩茂来新疆视察,答应一定让库尔班见到md。
1958年,在王恩茂的安排下,库尔班带着自己种的瓜果,来到首都终于见到了md,紧握着主席的手表明自己对新中国的无限感恩,主席还送给他10米条绒布和对新疆各族人民的亲切慰问。今天,当我们听到库尔班大叔的事迹时,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
可是,我们又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经历了从地狱到天堂的生活巨变,一个70多岁的维吾尔族同胞,怎么会想到带着上百斤馕、骑着毛驴从新疆到北京去见md,以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激之情呢?这就是md在少数民族心中的位置。
那时,除库尔班外,其他翻身做主的少数民族群众对md的感情至今令人动容。譬如,新疆一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因为不了解疫苗而对政府组织的接种抱有抵触情绪,工作人员一句“这是md的命令”就让他们解除了心理戒备。
又譬如,文工团给西藏群众唱《北京的金山上》时,这些曾经的农奴、如今的公民一听到md的名字就放声大哭;原本供奉的神佛,现在都被md的画像所取代。因为他们知道,虚无缥缈的神佛和那些不劳而获的僧侣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
真正改变一切的,是那个把跪倒在地的群众扶起来、告诉他们“不准跪”的md。而md,在少数民族心中也有着无人可以替代的位置。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历史爆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