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长野县 日本高冈市万叶历史观
日本高冈市万叶历史观
1.日本 高冈
日本高冈市地处本州岛北陆地区海滨城市,隶属富山县,下辖街村。1889年实行市制,是日本国最早实行市制的城市之一。全市17.7万人,面积151平方公里,南北宽19KM,东西宽20KM。年平均气温13.6℃,年均降水量2283KM,人口密度1158人/平方公里。高冈距东京、大阪分别为432KM 和308KM。境内有百年良港伏木港,年吞吐量150万~170万吨。小矢部川、庄川经市内流入日本海富山湾。
高冈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市内有高冈大佛、古城公园、万叶历史馆、大伴家持像、雨情海岸、二上山、瑞龙寺、国泰寺、兴胜寺、气象神社等旅游景点。每年市里都要举办御车山节、七夕节、伏木曳山节、万叶节等活动。这些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充分体现了高冈的古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成果。
JR北陆本线高冈站。
网址:://city.takaoka.toyama.jp/
地址:〒933-8601高冈市广小路7-50(市政厅)
电话:0081-766-20-1111
2.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具体指什么
1、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著者)最具代表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2、由于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全球化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过去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误认为只有战争、革命、改朝换代才是历史.其实,人类以往的其他活动——经济、社会、精神、文化活动也都构成历史.历史研究不是别的,正是研究人类物质、精神和政治三大文明的进步史.这就是文明史观.“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3.【历史观有哪些(全部)
阶级史观(革命史观)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近)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近)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近)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近)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近)现代化,日本是传导型、资本主义的(近)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近)现代化;英雄史观强调个人英雄对历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往往会犯(课本上的)唯心主义错误,片面的强调个人对历史的绝对性作用;正统史观这种史观主要处于君主专制的历史时期,君主为了维持自身统治,而倡导“正统”一说,即自身身为君主的合法性和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君主神化(如:出生有异象或教皇授冕)或者贤明化(即早期贤王名臣的后裔),以及“五行更替说”;社会史观即从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变化来研究历史的发展,主要表明社会变化对历史的影响和预兆.相比其他各种史观,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以研究社会风土人情为主.个人历史观就是个人把历史熟读后,有新的体验,新的启发,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4.日本 高冈
日本高冈市地处本州岛北陆地区海滨城市,隶属富山县,下辖街村。
1889年实行市制,是日本国最早实行市制的城市之一。全市17.7万人,面积151平方公里,南北宽19KM,东西宽20KM。
年平均气温13.6℃,年均降水量2283KM,人口密度1158人/平方公里。高冈距东京、大阪分别为432KM 和308KM。
境内有百年良港伏木港,年吞吐量150万~170万吨。小矢部川、庄川经市内流入日本海富山湾。
高冈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市内有高冈大佛、古城公园、万叶历史馆、大伴家持像、雨情海岸、二上山、瑞龙寺、国泰寺、兴胜寺、气象神社等旅游景点。每年市里都要举办御车山节、七夕节、伏木曳山节、万叶节等活动。
这些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充分体现了高冈的古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成果。 JR北陆本线高冈站。
网址:://city.takaoka.toyama.jp/ 地址:〒933-8601高冈市广小路7-50(市政厅) 电话:0081-766-20-1111。
5.司马辽太郎的历史观为什么是扭曲的
扭曲的“司马史观”司马辽太郎这个名字,多次出现在我的前作中。
为了不造成误会,我一再向大家说明,我并不是讨厌司马先生本人而批评他的历史观。绝对不是那样的!我只是想提醒大家注意:司马先生的史观特立独行,明显与现今学界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但他的史观的影响力却正在逐渐扩大中。
司马辽太郎(1923-1996),日本历史小说家。本名福田定一,笔名司马辽太郎是“远不及司马迁”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常常(这绝非随口说说的无聊话!)将他和赖山阳放在相同的位置上。赖山阳的名著《日本外史》在包括明治维新的元勋在内的许多日本人心中,深刻地种下了“日本在镰仓、室町时代,就已经是以天皇为中心的独立国家”的历史认知;而司马主张的“明治维新的改革是正确的,但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后,路就走偏了”的解释,也广为大家所接受。

他们的主张都是“单纯而容易理解的历史”。然而,却没有什么比“单纯而容易理解的历史”更危险了。
因为人类并不是单纯的生物,而是相当复杂的。已经有不少历史学者对所谓的“司马史观”提出了批判。
我要在这里,从那些批判声中,向你们介绍中冢明的《司马辽太郎的历史观》(高文研,2009年)。如同这本书的副标题“问其‘朝鲜观’与‘明治荣光论’”,作者对司马辽太郎无视朝鲜问题与日俄战争,一味赞扬时代言论之观点,做了根本性的批判。
这本书是以很平易的文字完成的,所以你一定要看一看。中冢明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近代日本与朝鲜(韩国)的关系,是这方面的专家。
他的书,以2009年在NHK电视台播放的《坂上之云》(星期日的大河剧)为评判的对象。司马的原著是描写日俄战争的长篇小说,不过文中也穿插了实录风格的详细考证,以这样的形式来描述日俄战争为日本带来了什么。
不过,这样的基调也正是中冢氏所批判的“明治荣光论”。中冢明著《司马辽太郎的历史观》中冢氏在书的开篇这样写道:我每次想到日本人的历史观,或者了解欧美大国、却不了解邻国韩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之事的国际观,及现在日本的对外政策选择等问题时,就会感觉到《坂上之云》的最大问题,便是司马辽太郎关于朝鲜的叙述。
(第22页)为什么“司马辽太郎对朝鲜的叙述”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其实,问题不在于他在《坂上之云》中如何叙述朝鲜,而是在于他几乎没有叙述。司马开始执笔《坂上之云》的时间,是1968年(昭和四十三年)。
我记得这一年是全世界政治与社会十分不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有自民党主导的“明治百年”庆祝活动,而将这年作为著作的开始。
司马认为“昭和的战争”是错误的,但明治的建国是绝对正确的。把明治时期与昭和前期切割,就可以美化明治的历史,而司马的《坂上之云》在这个美化的过程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他无视明治日本对韩国(朝鲜)的作为及犯下的错误,建立了那样的历史观。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司马在自己撰写的《韩国纪行》中,描述了古代韩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但他的关注的层面只停留在古时候韩国与日本的交流,却在旅行中绕过不远处的东学党起义的遗迹,对那场战争避而不谈。
东学党起义就是以前被称为“东学之乱”的民众起义,那是清日战争之前,在朝鲜国内发生的武装暴动。为了镇压暴动,朝鲜向宗主国(清朝)请求派兵支援,而日本也伺机出兵登陆朝鲜。
该事件也成为中日两国冲突的导火线。因此,忽视这一事件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司马史观,可以说是扭曲的。
对《坂上之云》的见解《坂上之云》所叙述的日俄战争也一样。日俄战争是日本为了确立对朝鲜及中国东北的支配权,与俄国爆发的战争。
司马在《坂上之云》中,详细地描述了战争的经过,但却无视这场战争其实是日本侵略朝鲜政策中一环的事实。这是中冢的论点。
司马辽太郎认为,日俄战争是日本为阻止俄国南下侵略的防卫战争;但通过观察明治初期以来日本对朝鲜的政策,就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我不在此叙述日俄战争的详细经过。
司马也写道,当初攻击旅顺虽然是一场无谋之战,但却获胜了。战胜当然是好事,但战后缺少反省,还把乃木希典奉为英雄,这样的结果与昭和的悲剧实在脱不了关系。
旅顺攻围战后乃木希典大将与施特塞尔中将(中央二人)会见就这一点而言,司马对这场战争是有意见的,只是,他的观点还是建立在全面肯定明治维新的历史观之上,以由上往下看的怜悯眼光,看着朝鲜的牺牲。中冢便是因此而感到愤怒的吧!“韩国”与“朝鲜”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后,接下来并没有对俄国有所行动。
总之,韩国应该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之一吧!在美国的居中协调下,日本与俄国和谈(《朴茨茅斯条约》),朝鲜从此变成受日本保护的国家。噢,不,不是朝鲜,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大韩帝国”。
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签定《朴茨茅斯和约》中国在清日战争中败北后,朝鲜即不受中国保护,“朝鲜王国”因此改名为“大韩帝国”。因为君主的称号由“王”提升为“皇帝”了,所以国家也变成与“大日本帝国”或“大清帝国”对等的国家。
但为什么不是改名为“大朝鲜帝国”呢?因为“朝鲜”王朝的名称,是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