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是谁记载的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

火烧 2021-11-26 19:57:10 1066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 1. 12分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答案】(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答案完整给2分)途径:新航线的开辟;殖民活动(扩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  

1.(12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

【答案】(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

(答案完整给2分)途径:新航线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2分)(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2分)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 (2分)(3)史观:全球史观。

(2分) 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2分)【答案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一中“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的信息来归纳,可得出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第二小问途径联系所学知识,可回答出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

(2)条件从材料二概括即可,从材料二中“生态缓解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信息可归纳出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二中的信息,亚洲、美洲对于欧洲的工业革命都产生了重大作用,这属于全球史观;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的概念来思考,可得出整体性或全面性。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2.(12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

(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答案完整给2分)

途径:新航线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2分)

(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2分)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2分)

(3)史观:全球史观。(2分) 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2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一中“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的信息来归纳,可得出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第二小问途径联系所学知识,可回答出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

(2)条件从材料二概括即可,从材料二中“生态缓解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信息可归纳出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二中的信息,亚洲、美洲对于欧洲的工业革命都产生了重大作用,这属于全球史观;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的概念来思考,可得出整体性或全面性。

3.求历史的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与史学常识

楼主你好: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历史是谁记载的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 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三.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五.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六.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

(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后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 2.阶级斗争理。

4.兰克学派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兰克被誉为“19世纪世界史学界的泰斗”、“近代史学之父”,而他的史学成就离不开他“如实直书”的治史主张。

中国近代史学也深受兰克思想的影响,尤其傅斯年堪称服膺兰克的客观史学风格,以至他本人被称为“中国的兰克”。他提出的著名的“近代的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口号,“显然是承受了德国兰克史学的遗风。”

19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历史的进步观念和乐观主义的文化氛围也达到极盛。历史学开始专业化,并被视为一门独特的科学,兰克及其学派应运而生,并成为十九世纪西方史学史的主流。

兰克的史学研究方法基于重视与历史真相的追寻,古奇在《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一书中曾将兰克评定为“近代时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说“正是这位史学界的歌德,使德国在欧洲赢得了学术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兰克对于史学界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他尽最大的可能把研究同当时的感情分别开来,并描写事情的实际状况”;其二“他建立了论述历史事件必须严格依据同时代的资料的原则,成为“第一个善于使用档案的人”,正是他,使第一手资料,即当事者本人以及同事件有过直接接触的人的文件和通讯成为最高权威性的历史资料;其三,“他按照权威资料的作者的品质、交往和获得知识的机会,通过以他们同其他作家的证据对比,来分析权威性的资料(不论它是当代的也好,不是当代的也好),从而创立了考证的科学”。

回顾兰克的史学生涯,兰克本人也强调客观态度的重要性,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序言中写下了“历史制定给本书的任务:人们一向认为历史的职能在于借鉴往史,用以教育当代,嘉惠未来。本书并不追求达到如此崇高的目的,它只不过是要弄清历史事实发生的真相,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还原历史罢了。”

而对于其在历史研究方法方面则为后来的客观主义的史学家提供了有效的榜样,他明确的提出史料研究的方法,在他看来最好的证据来自最接事件的人,当事人的记录比历史学家的记载更有价值,并以此区分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单单就这个原则来看,它过于绝对化了,兰克的贡献恰恰在于它并没有止步,而是继续考察那些提供史料的人的性格,通过对他们的批判来确定史料的价值。在利用文献的过程中,兰克采用了外证与内证相结合的方法,“外证”即通过史料的表现形式来确定史料的真伪,通过不同的著作、不同版本的校勘,使史料的真伪毕现。

“内证”是通过对那些不同的人所著内容相同的史料进行参照分析,结合对撰述人的身世、性格、心理等各方面的观察,确定史料的可信度。正是这些史学研究的方法,兰克被一些历史学家推崇为客观主义史学的祖师,他的学生和崇拜者大力的宣传和实践,不仅在十九、二十世纪形成西方史学界一支强大的力量,而且他所提出的“如实直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我国的史学界,声言“史料即史学”的傅斯年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傅斯年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受到西方传统史学尤其是兰克治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其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一书中,主张发展近代科学,改变固有的陈旧学术风气,认为“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提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其中关于史料的搜集,傅斯年最为注重原手史料及各种新材料的发掘运用,以为“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凡间接的研究或前人所创造之系统,而不繁丰细富的参照所包含的事实,便退步。

重视经验和考察之法,到“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案中出材料,传说中辨材料,”通过实地神祗崇拜、歌谣、民俗和考古发掘尽量扩充材料范围。关于史料的整理一是充分运用现代“一切自然科学的工具”,这里所谓的“工具”,指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各方面。

其后他又在《史学方法导论》中更明确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因为史学反映的史实有正有误,有缺有全,有不同的侧面或特点,为此归纳出八种史料的对勘法:一、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二、官书与民间私记;三、本国记录与外国记录;四、近人记述对远人记述;五、不经意的遗留与有意的保存;六、本事对旁涉;七直说对隐喻;八、口说对著文。

同时指出,各类史料互有长短,如官书所记多本自档案,于年月、职官、地理,“每较私记为确”,然时有为统治者隐讳之处;私记则少忌讳,往往言官书所无所不能言,缺点在“时而失之诬”而外国人记中国事虽不如本国所记亲切详细,甚至以讹传讹,然因无所顾忌,有时比较客观研究边裔民族及中外关系,尤须接重于它。至于新发现的直接史料,特别是考古资料和自古相传的间接史料更应在比较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此外,傅斯年更注重史料观念的更新和史料采集、整理方法的拓展,如一再强调吸取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地理学等野外勘察和实地调查法,运用天文、地质。

5.历史对现在中国的影响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

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历史学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

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

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

[1] 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

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3] 史学史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

中国历史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中国的历史记录(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

与历史学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 [2] 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

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7] 原始社会中人类通过诸如结绳记事和口传等方法记录历史,例如中国上古传说“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

国家出现后,则开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们同时担任记录时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书等工作,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官。之后才出现了独立职能的史官,专门记录历史事件。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国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从此有了连续不断的历史纪录,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

这在世界各国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如孔子(编订《春秋》)和左丘明(著《左传》)等重视人类社会活动,从而使历史基本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影响。

[8] 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史记》的规模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的,之后东汉时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组成了“二十四史”。

除断代史之外,唐宋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资治通鉴》是叙事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奇葩。 [8] 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希罗多德也因此被罗马哲学家西塞洛(Cicero)称为“史学之父”。但希罗多德的记录中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杂,并不是纯粹的历史。

20多年后古希腊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治学态度严谨,历史记载翔实,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罗马史》)中记录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间罗马帝国周围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9]。

6.《历史是什么》阅读答案 20分

《历史是什么》 [英]迈克尔·奥克肖特著 [英]卢克·奥沙利文编 王加丰、周旭东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第一版最近,众多悼念唐德刚去世的文章中,不少都提到了他的中国历史“走出三峡”说。

虽然唐氏并未明言,他心目中的中国历史最终要走向的“太平洋”为何处,但明眼人都知道,也不必说破。其实这也根本不是什么秘密,近代以来的主流史学家,大都相信历史是进化的,是有一定方向的,这个方向就是现代化。

只是这个现代化的参照系有所不同,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西方现代社会为参照系;另一派是“以俄为师”,以苏式社会主义为参照系。尽管“拿证据来”的实证主义要求已然成了史学研究的绝对命令,但什么算是证据、怎么解释证据、向何处找证据,最终却是要以那个历史天命为依归的。

证明中国必然走向现代化,中国能现代化,成了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各种争论(中西文化争论、社会史论战、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中国历史分期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等等),研究领域的开辟(社会发展史、经济史、社会史,等等),研究方向的选择(资本主义萌芽、商人精神等),无不与挥之不去的现代化情结有关。

人们一方面标榜要追求历史的“真相”;另一方面在实证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目的论观念。半个世纪前,英国哲学家欧克肖特在给K. B. Smellie的著作《我们为什么读史》写的书评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败坏的时代,历史写作也不能避免这普遍的败坏。”

这种败坏是由于“当代历史学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利用历史上,集中在历史能用来证明的教条上;我们只关心将来,为了我们自己的目的歪曲历史”。他以卡尔(E. H. Carr)的巨著《苏俄史》为例,来具体说明他心目中的这种“知识败坏”。

他说,卡尔虽不是共产党人,却是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们的角度来写历史。卡尔的偏见在于以成败论历史,历史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出于这种偏见,“革命前的俄国是决不允许详细进入这个革命的故事的”。

1917年似乎是“通过一个来自瑞士的创世者无中生有地创造了世界”,1905年“只是被当作了救主前的历史中的一个小插曲”。欧克肖特从两个方面批评卡尔的这种写史法。

首先,卡尔是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来写历史,只让胜利者进入舞台,使失败的事业湮没无闻,把人分成派而忽略活生生的人。欧克肖特写道:“支持成功者的偏见比任何纯粹的党派偏见要坏得多”;“作为成功的故事的历史总是删节的历史。”

此外,他还批评卡尔采取了俄国革命的参加者的偏颇观点和“特别私人的语言”。除了卡尔外,欧克肖特也反对柯林伍德重演历史的学说,指出:“史学家是他的事件(按:即他笔下的历史事件)的制造者;这些事件对他具有的意义,不同于它们对那些参与这些事件的人的意义,他说这些事件的方式也不同于他们。”

写史的艺术是“理解人与事件的艺术,这种理解比这些人与事活着和发生时人们对它们的理解更深刻”。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以自己对现在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来撰写历史。

其实,像卡尔那样公开声称“根据现在来分析过去”,以今度古,以某种当下的理想来理解历史和撰写历史,在英国史学界也其来有自,非自卡尔始。最著名的当数写了多卷本《詹姆士二世就位以来的英国史》的辉格党人历史学家托马斯·麦考莱(Thomas Macaulay)。

他把他写的这段英国历史看作是一个按照辉格党人的政治理想发展进步的历史,即争取自由民主的英国人从签署《大宪章》开始,逐步削弱国王的权力,最后通过内战和光荣革命战胜了以国王为代表的专制势力,建立了法治下的自由。他把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解释为有利于个人自由,是对天主教会的僧侣专制的一大打击。

在这部麦考莱写的英国史中,所有的英雄都是站在主张发展国会权力、克服国王和教会“独裁权力”一边的人。这部历史告诉人们,只有从专制主义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英国人才能享有法律下的种种自由,才能通过贸易获得财富,给他们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这样,他们的孩子又能享有和捍卫好不容易赢得的自由。

麦考莱这个英国辉格党史学家开创了一个解释历史的传统,这就是将历史解释为一个从野蛮和无知到和平、繁荣与科学的进步过程。拜现代性思维之赐,这个传统影响深远,虽然读过麦考莱书的人不会太多。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战的炮火和血腥,以及大英帝国的逐渐没落,使得人们对辉格党人解释历史的模式及其进步史观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欧克肖特的剑桥老友,英国著名史学家布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1900-1979)在1931年出版了一本篇幅不大,却影响不小的著作《辉格党对历史的解释》,对辉格史观作了深刻有力的批判。在布特菲尔德看来,辉格党人解释的历史是一部“自由民主”的英雄从各种保守专制的势力和个人那里赢得让步的进步的历史,但这部历史是有问题的,它是用当前的观点来解释,或者说重构历史,并不是真正发生的历史。

布特菲尔德在1949年又发表了《近代科学的起源:1300-1800》一书(按:此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有中译本,可惜似乎。

7.《历史是什么》阅读答案 20分

《历史是什么》 [英]迈克尔·奥克肖特著 [英]卢克·奥沙利文编 王加丰、周旭东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第一版 最近,众多悼念唐德刚去世的文章中,不少都提到了他的中国历史“走出三峡”说。

虽然唐氏并未明言,他心目中的中国历史最终要走向的“太平洋”为何处,但明眼人都知道,也不必说破。其实这也根本不是什么秘密,近代以来的主流史学家,大都相信历史是进化的,是有一定方向的,这个方向就是现代化。

只是这个现代化的参照系有所不同,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西方现代社会为参照系;另一派是“以俄为师”,以苏式社会主义为参照系。尽管“拿证据来”的实证主义要求已然成了史学研究的绝对命令,但什么算是证据、怎么解释证据、向何处找证据,最终却是要以那个历史天命为依归的。

证明中国必然走向现代化,中国能现代化,成了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各种争论(中西文化争论、社会史论战、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中国历史分期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等等),研究领域的开辟(社会发展史、经济史、社会史,等等),研究方向的选择(资本主义萌芽、商人精神等),无不与挥之不去的现代化情结有关。

人们一方面标榜要追求历史的“真相”;另一方面在实证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目的论观念。 半个世纪前,英国哲学家欧克肖特在给K. B. Smellie的著作《我们为什么读史》写的书评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败坏的时代,历史写作也不能避免这普遍的败坏。”

这种败坏是由于“当代历史学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利用历史上,集中在历史能用来证明的教条上;我们只关心将来,为了我们自己的目的歪曲历史”。他以卡尔(E. H. Carr)的巨著《苏俄史》为例,来具体说明他心目中的这种“知识败坏”。

他说,卡尔虽不是共产党人,却是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们的角度来写历史。卡尔的偏见在于以成败论历史,历史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出于这种偏见,“革命前的俄国是决不允许详细进入这个革命的故事的”。

1917年似乎是“通过一个来自瑞士的创世者无中生有地创造了世界”,1905年“只是被当作了救主前的历史中的一个小插曲”。欧克肖特从两个方面批评卡尔的这种写史法。

首先,卡尔是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来写历史,只让胜利者进入舞台,使失败的事业湮没无闻,把人分成派而忽略活生生的人。欧克肖特写道:“支持成功者的偏见比任何纯粹的党派偏见要坏得多”;“作为成功的故事的历史总是删节的历史。”

此外,他还批评卡尔采取了俄国革命的参加者的偏颇观点和“特别私人的语言”。除了卡尔外,欧克肖特也反对柯林伍德重演历史的学说,指出:“史学家是他的事件(按:即他笔下的历史事件)的制造者;这些事件对他具有的意义,不同于它们对那些参与这些事件的人的意义,他说这些事件的方式也不同于他们。”

写史的艺术是“理解人与事件的艺术,这种理解比这些人与事活着和发生时人们对它们的理解更深刻”。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以自己对现在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来撰写历史。

其实,像卡尔那样公开声称“根据现在来分析过去”,以今度古,以某种当下的理想来理解历史和撰写历史,在英国史学界也其来有自,非自卡尔始。最著名的当数写了多卷本《詹姆士二世就位以来的英国史》的辉格党人历史学家托马斯·麦考莱(Thomas Macaulay)。

他把他写的这段英国历史看作是一个按照辉格党人的政治理想发展进步的历史,即争取自由民主的英国人从签署《大宪章》开始,逐步削弱国王的权力,最后通过内战和光荣革命战胜了以国王为代表的专制势力,建立了法治下的自由。他把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解释为有利于个人自由,是对天主教会的僧侣专制的一大打击。

在这部麦考莱写的英国史中,所有的英雄都是站在主张发展国会权力、克服国王和教会“独裁权力”一边的人。这部历史告诉人们,只有从专制主义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英国人才能享有法律下的种种自由,才能通过贸易获得财富,给他们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这样,他们的孩子又能享有和捍卫好不容易赢得的自由。

麦考莱这个英国辉格党史学家开创了一个解释历史的传统,这就是将历史解释为一个从野蛮和无知到和平、繁荣与科学的进步过程。拜现代性思维之赐,这个传统影响深远,虽然读过麦考莱书的人不会太多。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战的炮火和血腥,以及大英帝国的逐渐没落,使得人们对辉格党人解释历史的模式及其进步史观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欧克肖特的剑桥老友,英国著名史学家布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1900-1979)在1931年出版了一本篇幅不大,却影响不小的著作《辉格党对历史的解释》,对辉格史观作了深刻有力的批判。在布特菲尔德看来,辉格党人解释的历史是一部“自由民主”的英雄从各种保守专制的势力和个人那里赢得让步的进步的历史,但这部历史是有问题的,它是用当前的观点来解释,或者说重构历史,并不是真正发生的历史。

布特菲尔德在1949年又发表了《近代科学的起源:1300-1800》一书(按:此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有中译本,可惜似乎没有。

8.历史对现在中国的影响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

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历史学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

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

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

[1] 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

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3] 史学史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

中国历史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中国的历史记录(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

与历史学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 [2] 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

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7] 原始社会中人类通过诸如结绳记事和口传等方法记录历史,例如中国上古传说“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

国家出现后,则开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们同时担任记录时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书等工作,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官。之后才出现了独立职能的史官,专门记录历史事件。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国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从此有了连续不断的历史纪录,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

这在世界各国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如孔子(编订《春秋》)和左丘明(著《左传》)等重视人类社会活动,从而使历史基本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影响。

[8] 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史记》的规模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的,之后东汉时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组成了“二十四史”。

除断代史之外,唐宋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资治通鉴》是叙事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奇葩。 [8] 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希罗多德也因此被罗马哲学家西塞洛(Cicero)称为“史学之父”。但希罗多德的记录中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杂,并不是纯粹的历史。

20多年后古希腊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治学态度严谨,历史记载翔实,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罗马史》)中记录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间罗马帝国周围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9]。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