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历史人物的故事 求一篇对历史人物李大钊的评价和看法
求一篇对历史人物李大钊的评价和看法
1889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李大钊就诞生在一个农家宅院。
生命的诞生从来都是夹杂着痛苦与欣喜的,李大钊是个遗腹子,他的母亲在他刚刚一周岁零三个月时也追随丈夫而去,李大钊是在60多岁的爷爷李如珍的呵护下长大的。
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幼失怙恃的孩子能成长为名重当世的学者,温文醇懿的青年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共产党的创始人。
大黑坨的这所院子,是李大钊留给孩子的惟一“家业”,他在北大当教授,同时在多所高校兼职授课,每月能挣大洋240块,可他在北京一直租房住。
他没给家人买下一块房产。
1927年4月28日他被杀害后,家里仅有一块银圆,再无其他。
李大钊挣的钱都干什么去了他拿出三分之二用于党的经费,另三分之一也部分用在帮助贫苦青年身上。
因为家无积蓄,李大钊牺牲后连遗体的收殓都是靠朋友和同乡赞助的。
距离乐亭大黑坨80里地的昌黎县的五峰山,是李大钊同志的重要革命地,他曾八上五峰,写下了大量的革命著作和诗文。
昌黎五峰山因此被誉为李大钊的第二故乡。
李大钊的许多思想都是从旧中国当时的现状出发,从爱国主义出发,最后寻找到了共产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是救中国的惟一道路。
中国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李大钊就义后,留下5个子女,现在健在的只有李葆华和弟弟李光华。
是什么促使一个农村子弟成长为一个革命的领袖?是什么使得他在走上绞刑架时那样的从容不迫?寻访的结果告诉我们———是爱!是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给了他无尽的勇气和动力!从少年时代开始,李大钊便为中国被列强欺辱、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痛苦,数年间探索中华民族新生之路。
直到他找寻到马克思主义,并坚信马克思的学说才是“拯救中国的导星”,他就像一个播火者,给中国传播着马克思主义的火种。
这火种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奋斗中,终于燃成燎原之势,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李大钊被公认为一时无二的完人———他的坚定的革命性,他的学识的渊博,他的思想的深邃,他的道德的完美,都令人赞叹,甚至他的敌人也无法否认,他如果不牺牲那么早,肯定会给党的事业带来更大的发展。

但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当年他本来也有活的机会———奉系军阀进京前,许多人劝他暂时离开,他却说党的工作不允许他离开。
甚至冯玉祥明确表示要保护他走,也被他拒绝。
他牺牲后,冯玉祥的官兵全部戴孝以示哀悼和追念。
他为什么把自己的安危看得那么轻?只因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太深重,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大事业中,他的“小我”被看淡了,看轻了,直至最后以“小我”的生命成就了“大我”的永恒。
那时,他还不满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