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宋朝著名书院有哪些 唯有读书高!宋代的书院制
唯有读书高!宋代的书院制 唐代是社会转型期,宋代则是定型了。在此科举社会中,人民在政治上的地位有了贵贱之分,经济上也有了贫富之分,所以仍有不平等的现象。宋代农村经济是分散的、不集中的,因为此时的社会比

唯有读书高!宋代的书院制
唐代是社会转型期,宋代则是定型了。在此科举社会中,人民在政治上的地位有了贵贱之分,经济上也有了贫富之分,所以仍有不平等的现象。宋代农村经济是分散的、不集中的,因为此时的社会比较上是平等的。 此时期有数种特别制度,首先是书院制,如广州有最著名的广雅书院。我国古代平民无法受教育,到了汉代,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上设立郡学、县学,当时尚有开门授徒。 汉代之太学,武帝初设时只有50人,到了东汉已达到3万人。东汉时山东有位大师郑玄到处去留学,后来去陕西从马融学,郑玄替马融解答算数问题后就一直担任此工作。郑玄回山东后,于是马融说:「 ”吾道东矣!” 自郎吏社会进入门第社会以后,读书的人不必外出求学,而有世代相传的所谓「 ”王氏青箱”,家庭有了家训,如南北朝时有《颜氏家训》,读了便可成政治家。穷苦人民则入寺院研读,故寺院的势力也甚大。 可以说当时人民的出路有两条:一是从贵族出身,然后在政治上做官;另一条是穷苦人家,则可以借寺院的环境苦读成材,可以考试,绩优者任官。 当时的教育可分四种:一是家庭教育,二是社会教育,三是国家教育,四是教会(宗教)教育。宋代以后有了社会教育,便是所谓「 ”书院”制度。 书院制度自末代开始,至元代大盛,且书院多于宋。元代每一县官上任,必先到书院听讲,山长可针对县官教训他,可见书院地位之高。清代书院山长的地位也很高,总督、巡抚到任必拜访山长。书院制一直推行到清末,直至被新学校代替为止。 书院之功用,首先,它是一藏书楼。第二,书院相当于今日之学院,每隔相当时候做一次演讲。第三,书院相当于今日之学校,如宋代胡安定曾去苏州、湖州两地讲学,书院下分数斋,相当于今日之院系。胡安定时之书院,下设「 ”经义斋”,即今日之文学院,又设「 ”治务斋”,即今之法学院。在斋之下又有分组,如有水利组、农业组等,当时之「 ”经义斋”下设有国文组、历史组等。但一书院只设一正教授,相当于学校非授课而重研究。胡安定当时在该书院讲学,成绩很好,故宋太学亦依胡法分斋分组,太学主持并请胡去太学教书(按钱穆先生推尊胡安定为中国一千年来之大教育家)。当时程伊川(程颐)在太学为学生,只有18岁,他作的论文特佳,胡即选其为助教。 书院设奖学金,至今仍有,每学期作论文佳者可得「 ”膏火”,一月一题,谓「 ”月课”,得奖一次即可付学费。 第四方面,书院又可用作纪念性质的祠堂。此种书院是壮年、老年均可进修的,不限年岁,无考试,无学分,有月课的奖励。 今日有钱人只知捐钱给教会,却不懂得办书院、办学院。 很赞哦!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