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刑事被害人家属的权利 世紀慘案被拍成電影,被害人家屬:我兒子到底要死幾次?!

火烧 2022-04-20 14:44:30 1047
世紀慘案被拍成電影,被害人家屬:我兒子到底要死幾次?! 世紀慘案被拍成電影,被害人家屬:我兒子到底要死幾次?!1993年的英國,曾發生過一樁讓所有人不寒而慄的魔童殺人案。兩個10歲的男孩,Ro ert

世紀慘案被拍成電影,被害人家屬:我兒子到底要死幾次?!  

世紀慘案被拍成電影,被害人家屬:我兒子到底要死幾次?!1993年的英國,曾發生過一樁讓所有人不寒而慄的魔童殺人案。

兩個10歲的男孩,Robert和Jon,誘拐了年僅兩歲的男童,詹姆斯(James Bulger),聯手用極其殘忍的手段將其虐殺,還將屍體放置到鐵軌上,以圖銷燬罪證。

這兩個英國現代歷史上年齡最小的殺人兇手,經歷漫長且波折的庭審後,被判8年有期徒刑。在去年2月,成年且出獄的兩人,曾再度引發了公衆的憤慨和討論。(回顧:10歲男孩殘忍虐殺2歲嬰兒,現在居然還活得逍遙自在?)

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並不是這對殘忍狡猾的殺人魔童。

而是,在命案發生26年後,有人把這樁慘案搬上了熒幕。

英國導演Vincent Lambe,以詹姆斯的命案爲藍本,拍攝了一部30分鐘的電影短片:《Detainment (譯名:扣留)》

劇組還根據公開的照片,拍攝了相似的照片作爲劇照。

兇手之一Jon

劇照:Detainment

在這部電影裏,飾演殺人兇手的小演員哭得楚楚可憐,簡直是要喚起人憐惜。

甚至還出現了當時的庭審錄音,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否認、辯解,千方百計爲自己開罪。

真實,震撼,又無比殘忍。

兇手之一Robert

這部電影短片上映以後,立刻引發了當年案件受害人,詹姆斯父母的憤怒聲討。

“這部電影,再一次撕開了我們心底的傷疤。”

這部電影的拍攝,沒有徵得過他們的同意。

而且,在30分鐘時間裏,導演是在用一種同情、甚至美化的態度,在對待那兩個殘忍至極的殺人犯。

我的兒子,死在這兩個喪心病狂的魔鬼手裏,現在你還拍一部片子替他們洗地?詹姆斯的父母,無論如何不能接受這部影片講述的方式。

其實,像詹姆斯父母經歷的痛苦和憤怒,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的受害人和親屬,也在遭受着。

那些真實兇殺案,因爲血腥殘忍和迷一般的過程,而成爲無數影視作品,文學創作的靈感源泉。

但這些真實案件改變的作品,天生就帶着黑暗底色,創作者的道德之尺在微妙地搖擺,真實和虛構之間是不是應該存在一個界限?講述者是不是應該顧及當事人的情緒和創傷?爲了戲劇衝突和故事精彩,是不是可以增加,甚至扭曲是事實?

這些問題,是懸在創作者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稍有不慎,或者稍抱僥倖,就會把作品變成一場災難。

去年,韓國曾經上映了一部犯罪懸疑電影《暗數殺人》。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一位老警察偵破7起殺人案,與變態殺人犯鬥智鬥勇的故事。

(圖:《暗數殺人》)

但影片上映後,引發了受害人家屬極大的反彈。

因爲:這部電影太真實了!它展現的被害人信息,作案手法,和如何發現的藏屍地點等作案細節,和真實案件近乎是一模一樣。

(圖源:《暗數殺人》)

“這簡直像是看着他,重新被殺死了一次。”

受害人家屬,無法接受這種所謂的改編。如果只是把殘忍和血腥照搬到熒幕上,還談什麼藝術創作呢?他們向韓國法院申請禁令,要求禁止電影上映。

(圖:《暗數殺人》)

網友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製片人哪怕對受害人有一點尊重,就應該知道,如此粗暴地還原犯罪,是對家屬感情的最大傷害。

而,比粗暴還原犯罪,更可怕,更傷人的則是在創作中自以爲是,居高臨下的編造。

有許多的懸案奇案,都會引發創作者的改編興趣,他們在改編時候根據自己的想象補充細節,構建聯繫,讓故事具有更豐富的戲劇張力和衝突。

如果這是再創作,那無可厚非。

但,如果是把真實案件的細節完全還原,就會成爲刺向受害人和相關人士的一把劍。

很多人應該都知道1996年的“選美小皇后謀殺案”,她的父母和兄長就是典型的二次受害者。一部紀錄片,讓失去了女兒和妹妹的他們,一時間千夫所指。

案件的主角:瓊貝尼特·拉姆齊人見人愛,還獲得過美國小女孩選美冠軍。但在6歲那年,她被發現慘死在自家地下室裏。她的死亡存在諸多疑點,至今沒有找到確定的兇手。

在圍繞她死亡的討論之中,有關瓊貝尼特父母和兄長殺害了小女孩的猜測,從來沒有停止過。

在2008年,警方通過DNA鑑定,終於排除了這家人的嫌疑,還他們一家清白。

但在2016年9月,CBS電視臺拍攝的一部紀錄片《The Case of: JonBe Ramsey》,又把矛頭對準了這家人,其中一名病理學專家把矛頭指向了瓊貝尼特的哥哥,暗示就是他殺死了妹妹。

刑事被害人家属的权利 世紀慘案被拍成電影,被害人家屬:我兒子到底要死幾次?!

頓時,輿論譁然。很多人再次把懷疑的目光轉移到他的身上。一個月後,哥哥把這個所謂的專家告上法庭,要求賠償15億美元。

瓊貝尼特的死亡讓整個家庭蒙上了巨大的陰影,而隨後的公衆的猜測和紀錄片中的妄下定論,卻是在把這個家庭往地獄深淵裏推。

媒體和創作者對他們的猜測,把他們永遠釘在兇殺案嫌疑人的恥辱柱上,父親始終沒走出來女兒喪命的陰影,哥哥也在媒體一次次的猜忌和懷疑中備受傷害。

真相,到底是怎麼樣,只怕也已經沒有人在乎了。

我們生活的世界,總在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

人,都有好奇心,和窺私慾。

無法抵抗,血腥,殘忍,甚至殘暴的吸引力。

那些離奇曲折的案件,的確能夠吸引眼球和點擊量,媒體在報道,藝術家在改編,電影導演在構思,觀衆在排隊等着看。

但是,創作不等於胡編,也不能枉顧受害者及其家屬和感受。

假如只是想要博眼球,或者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這樣的作品無疑是背離了創作底線和初衷的。

即使是改編真實案件,或者講述真實的故事,也應該是在尊重逝者和相關親屬的前提之下去進行。

道德,是藝術創作的底線,博眼球,吃人血饅頭,永遠都是不可接受的。

世紀慘案被拍成電影,被害人家屬:我兒子到底要死幾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