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汕头莲塘历史 莲塘村历史

火烧 2022-11-06 10:10:45 1091
莲塘村历史 1.莲塘村历史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莲塘村 莲塘村位于赤坭镇西部,是广州市菜篮子工程的二线基地村,主导产品是冬瓜,是远近闻名的冬瓜村,自八十年代初开始种植冬瓜,几乎家家户都掌握种冬瓜的

莲塘村历史  

1.莲塘村历史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莲塘村 莲塘村位于赤坭镇西部,是广州市菜篮子工程的二线基地村,主导产品是冬瓜,是远近闻名的冬瓜村,自八十年代初开始种植冬瓜,几乎家家户都掌握种冬瓜的技术,全村1130多户中每年种植冬瓜的户数在700户以上,年均种植面积近2000亩,年产量1万吨,产值300万元。

在二十多年的种植中,莲塘村民重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创新,长期和各科研机构和相关技术部门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冬瓜品种和种植技术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保证了稳定的高产量和产品高品质,长期以来莲塘冬瓜是广州市场和北运的畅销货。目前主要的种植品种黑皮冬瓜有着肉厚、耐储藏等优良特性,不仅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适应长途运输的需要,有利于产品的外运。

[5] 现莲塘村主要以养殖淡水鱼和生猪为主业。

2.莲塘村历史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莲塘村

莲塘村位于赤坭镇西部,是广州市菜篮子工程的二线基地村,主导产品是冬瓜,是远近闻名的冬瓜村,自八十年代初开始种植冬瓜,几乎家家户都掌握种冬瓜的技术,全村1130多户中每年种植冬瓜的户数在700户以上,年均种植面积近2000亩,年产量1万吨,产值300万元。 在二十多年的种植中,莲塘村民重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创新,长期和各科研机构和相关技术部门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冬瓜品种和种植技术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保证了稳定的高产量和产品高品质,长期以来莲塘冬瓜是广州市场和北运的畅销货。目前主要的种植品种黑皮冬瓜有着肉厚、耐储藏等优良特性,不仅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适应长途运输的需要,有利于产品的外运。[5] 现莲塘村主要以养殖淡水鱼和生猪为主业。

3.帮忙搜一下南安市莲塘村的文化、特产、历史

地理人文村貌】 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3000亩,山地15000亩,全村总户数4150户,人口16200人,统一姓氏为陈姓,村分为东、西、南、北片区,11个中队,45个队别,是全省最大的村落,属丘陵地带。

【历史沿革】民国为潮塘乡。因该乡有个大池塘,养殖水浮莲而更名莲塘,为莲塘乡。1958年公社化为莲塘大队,1984年改为莲塘村委会。

汕头莲塘历史 莲塘村历史

【产业经济】 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企业不断壮大,有9家大企业,产值超2亿元,目前,主要有富源鞋业、华阳水带、恒发纸业、嘉彩彩印等大企业,家庭式企业也蓬勃发展,初步形成水暖阀门、鞋业、彩印等支柱产业,村民人均收入8000元。东南种植粮食为主,西北种植花卉、苗圃,拥有有1200亩粮食自给工程示范片。

4.帮忙搜一下南安市莲塘村的文化、特产、历史

莲塘村系南安市溪美街道的行政村,位于南安市郊区,东与崎峰村交界,西与东田镇接壤,南与成功开发区、长富村交界,北靠杨梅岭,与仑苍镇交界,南同公路沿村而过,村距离市区5公里。

莲塘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3000亩,山地15000亩,4150户,人口16200人,统一姓氏为陈姓。村分为东、西、南、北片区,11个中队,45个队别,是全省最大的村落,中国四大村之一。

莲塘村旧属南安三十一都,民国为潮塘乡,因该乡有个大池塘,养殖水浮莲而更名莲塘,取名为莲塘乡,聚落于杨梅山下,属丘陵地带。1958年公社化为莲塘大队,1984年改为莲塘村委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莲塘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企业不断壮大,现有9家大企业,产值超2亿元;家庭式企业也蓬勃发展,初步形成水暖阀门、鞋业、彩印等支柱产业,村民人均收入8000元。村东南以种植粮食为主,西北以种植花卉、果苗为主,拥有1200亩粮食自给工程示范片。

全村有村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大礼堂,小学2所,幼儿园4所,银行1所,大型超市数所。水泥路硬化率100%,数字电视、通讯网络、电信业务覆盖全村。

莲塘村交通便利,公交直达,市场广阔。

5.莲塘镇的简介

浦城县辖乡。1958年属城郊公社,1961年析改山桥公社,旋改莲塘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南浦镇西郊,马莲河下游。面积146平方公里,人口2.7万。乡政府驻下莲塘。205国道自此向南,纵贯乡境。辖莲塘、山桥、横源、洪山、溪洲、官桥、桐源、西岩、余乐、东山、前源、罗墩、吴东、九秋、悦乐、下沙、东源、颜处、西塅、吕处坞、马西21个村委会。蕴藏高岭土、花岗岩、萤石、钨等矿。乡镇企业有林业化工、香料、造纸、纤维板等厂。农业主产水稻,为县禽蛋、水产、蔬菜主产地。

6.桐庐县江南镇莲塘村村名的由来,特别提醒的是要江南镇的,不是其他

莲塘村地处美丽的富春江畔,320国道南面,紧邻江南镇政府。

全村由4个(下莲塘、吴家店、梅山、潘家)自然村组成,9个村民小组,519户人家,共计1596人。有一个村经济合作社:莲塘粮油专业合作社。

莲塘村土地总面积1033亩,其中耕地面积960亩,林地面积548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9882元。

村下属2个党支部,党员人数共有47人。其中第一党支部36人,第二党支部11人。

村民代表共18人。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党在农村的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在2005年度荣获造田造地先进村;村级综合考核二等奖,2006年度荣获桐庐县先进基础党组织,2008年度荣获桐庐县园区建设考核一等奖;县级文明村;县科普文明示范村;村级综合业绩考核三等奖,2009年度优化投资环境建设先进单位;浙江省卫生村,2010年度荣获“充分就业县”创建工作先进集体;桐庐县信用村等。

7.南昌县的历史文化

黄河阵黄河阵在南昌县蒋巷镇北望、白岸等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初六,在村落边的河滩沙地上,摆上据说从上古流传下来的黄河阵。

灯阵由1.3长的竹竿构成,大约每间隔一米就竖着一根或红或绿的竹竿,竹竿上面则有一盏莲花底座的油灯。据当地传说,黄河阵由通天教主金箫、银箫、碧箫三姐妹所创。

千百年来,三箫娘娘被视为平安、幸福的庇护神,所以黄河灯也叫幸福灯、平安灯。灯阵由99个弯,一直走完别回头,象征着一帆风顺、幸福平安。

还有人说,九曲黄河阵是因其路线三回九转,寓意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而得名。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灯戏”、“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县塔城乡凤岗村刘蜀陡等人合办岗下刘家戏班,编排大戏演出,演员行当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丑,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当,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采茶戏从乡村进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为南昌采茶戏。

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塘南贺郎歌塘南贺郎歌流传于南昌地区乡村,是举办婚庆礼仪、洞房花烛之夜必备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其曲目众多,歌词文采飞扬,表现形式丰富、气氛热烈。既有一人独唱部形式,也有众人共同喝彩环节,是南昌县地区婚庆喜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塘南贺郎歌多为一人领歌,众人喝彩,并有唢呐伴奏。以唱两首贺郎歌吹奏两首唢呐伴奏音乐交替进行为表演形式。

贺郎歌的曲调固定,但是歌词却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这些优美欢快的曲调都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财富和知识结晶,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江抬故事三江抬故事自唐末宋初便流传于三江镇南街村,每年正月十三和农历八月十八是三江镇南街村蔡家举行抬故事的日子,至今已流传近千年之久。抬故事,用故事架(一张四方的桌面,面积约130cm*130cm,四个桌腿很短,约20cm高;四周围了一圈矮矮的铁栅栏,约10cm-15cm高;桌面中间竖有一到两根木桩,用来固定站在桌面上的演员,使其保持站立姿势不滑到;故事台左右两边套有麻绳,供扁担穿过)抬起来。

抬故事的内容取材于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节,是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习俗表演。南昌灯棍节南昌灯棍节最早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是村里祭祀祖先、传承祖业、祈求平安的一个传统习俗。

每年的正月十二下午两点,村里的男丁纷纷聚集到村前广场,用鱼叉把直径1.5尺、长约36米的灯棍平地叉起,树立在村前广场。灯棍共分三节,顶端一节为竹子,寓意竹保平安,来年节节高;灯棍竖起后,底部四周绑上硬木棍,用木槌夯实,最后挂上灯笼。

整个仪式大约十分钟。仪式结束后,村里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并请来戏班唱戏三天,以示庆祝。

正月十六零时,放下灯棍,意思是春节已经过完,人们又要开始为一年的美好生活忙碌起来。锣鼓十八番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

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

即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板灯龙 南昌县塔城乡北洲村板灯龙历史源远流长,从明代以前一直流传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板灯龙全长800-1000m(420-500板),每板2m,4盏灯笼,演出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晚上,共有600多人参与演出。

以上资料来源: 凤凰沟风景区凤凰沟风景区,位于南昌县黄马乡,国家4A级景区,距南昌市中心35公里。景区建设面积为8平方公里,由生态茶业展示园、观赏植物展示园、蔬菜瓜果展示园、果业展示园(百果园)、高效蚕业展示园、水产展示园(渔乐苑)、生态养猪示范园、农作物品种展示鉴定站(白浪湖度假村)、农机展示馆等组成。

三江后万古村 三江镇后万古村,位于南昌县三江镇,距省会南昌市40公里,为南昌县望族名村,自北宋神宗年间,古兵部尚书、爱国先贤万迪公始迁至此,迄今800余载。历朝金榜题名之进士有记载者就有15人。

村内有万芳园之迪公铜像,迪公古墓、道光古井、必大之门、金榜旗杆石、石堤十八坡及明朝民居建筑群等名胜古迹。主要景点:后万古村、南街古村、百花洲垂钓中心。

地方戏剧、传统工艺制作等游客参与。 三江镇前后万古村是该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江西省政府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同年又被南昌市评为十佳旅游景观古村,2013年被南昌市旅游局评为南昌市乡村旅游点。

冈上“教授村”冈上镇月池熊村是闻名全国的“教授村”。先后走出了300余位中科院院士、博士、硕士、副教授、教授,成为闻名遐迩的“教授村”。

月池熊氏的最早先人可追溯至清代雍正至嘉庆年间。 从古以来,熊氏家族就人才辈出。

清朝月池熊氏“三代皇”(熊氏三兄弟)兴盛时期,月池人考上进士、榜眼、探花、举人和秀才的可谓不胜枚举。当时进士以上修建的排房,在月池连成了片,统称“大夫地”。

据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