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侑是谁 隋恭帝,隋恭帝杨侑的影响力可从他的猝死上看出一点端倪。为什么?
隋恭帝,隋恭帝杨侑的影响力可从他的猝死上看出一点端倪。为什么?
隋恭帝杨侑的影响力可从他的猝死上看出一点端倪。为什么?
为什么? 杨侑是被李唐扶植起来的,当时李唐起义是奉着“尊隋”的旗号进行的。李渊入主长安,得知隋炀帝在江都被试后李渊当着杨侑和群臣的面有模有样地恸哭了一场,等眼泪干了之后又迫不及待地逼迫杨侑禅位与己,过了一年之后年仅十五岁的杨侑便猝然长逝了。关于杨侑的死,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病死,一是被害。先说病死的可能,在杨侑猝死期间包括他的一生,史书都毫无提及他身体羸弱抑或有过病症的迹象。所以关于杨侑的死,我更同意他是被害的。理由:前边说了,李唐既然是打着“尊隋”的旗号进行起义的,那么在李渊受禅之后他就不宜对隋氏宗室包括隋恭帝杨侑进行屠杀,因为如果他这样做的话,恐怕会遭天下人非议。李唐扶植杨侑登基是名正言顺、没有民间舆论压力的,这纵然是因为杨侑的身世,但也跟当时大部分人心仍向着隋朝不无关系。正因为这样,受禅之后的李渊才会不顾信义,对杨侑痛下杀手,因为新生的唐朝的根基还不稳定,作为新一代的统治者,李渊是非常有必要去铲除任何对大唐构成威胁的人的。这就是隋恭帝的影响力,他影响着人心、影响着唐朝的稳乱、影响着李渊的名誉。你认为呢?
杨侑怎么死的?
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韦妃[1] ,隋朝最后一位皇帝。

杨侑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初封陈王,后改封代王。隋炀帝亲征高丽时,命杨侑留守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随隋炀帝巡幸晋阳,担任太原太守,不久镇守京师。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废黜杨侑,自立为帝,降封杨侑为酅国公,闲居长安。武德二年(619年),杨侑遇害(一说病死),年仅15岁,谥号恭皇帝,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
隋恭帝下面一个皇帝是谁
隋恭帝就是隋朝最后一任皇帝。
杨侑(605年-619年),即隋恭帝(617年—618年在位),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韦妃,隋朝第三位皇帝。 杨侑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初封陈王,后改封代王。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时,命杨侑留守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随隋炀帝巡幸晋阳,拜为太原太守,不久留镇京师。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废黜杨侑,自立为帝,降封杨侑为酅国公,闲居长安。 武德二年(619年),杨侑病死(一说遇害),终年十五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谥号恭皇帝。隋恭帝是怎么死的?
隋恭帝,名杨侑(605-619),隋炀帝孙,李渊攻入长安,立他为帝。在位半年,又为李渊所废,次年被杀,终年15岁,葬于今陕西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
杨侑,隋炀帝长子杨昭第三子,初封陈王,后改封代王。炀帝晚年出外巡游时,命他留守长安。公元617年10月,李渊自太原起兵攻入长安。立他为帝,改年号为“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 杨侑称帝,只不过是李渊手中的傀儡,公元618年3月,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消息传来,李渊见杨侑已无用处,于5月逼他退位。自行称帝。杨侑被降封为希国公,闲居长安。第二年五月遇害(具体死法不明),一说病死。 杨侑死后的谥号为恭帝。隋恭帝杨侑短暂的一生还经历了什么,杨侑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呢?
杨侑是隋朝的皇帝,史称隋恭帝,而且杨侑登基的时候只有十二三岁,还是李渊亲授扶持杨侑登基的。杨侑作为杨广的孙子,是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就因为权力斗争而被迫下台。那么杨侑短暂的一生还经历了什么,杨侑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呢?
隋恭帝杨侑生平简介
杨侑是隋朝的皇帝,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杨侑从小就展露出了不同常人的气度,自幼就聪颖过人。出生在公元605年的杨侑,在公元27年的俄时候就被封为了陈王,之后又改封代王。而且在隋炀帝亲自远征高丽的时候,是杨侑奉命留守长安的。而且还跟着隋炀帝巡视晋阳,隋炀帝还让他做太原太守,之后又镇守京师,这时杨侑不过是一个十岁刚出头的小毛孩而已。
公元217年,李渊就在太原起兵造反了,不久之后就攻入了隋朝的都城长安。李渊为显得名正言顺,遥尊外逃的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然后扶正了杨侑为皇帝。公元617年,十一月十六,杨侑在大兴店殿登基为帝,这一年杨侑只有十二岁,所以杨侑只是一个李渊扶持的傀儡皇帝。
杨侑是怎么死的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之变中死去,于是李渊就抓准时机,逼迫杨侑退位。杨侑退位之后,李渊就自行称帝,改国号为唐,他自己也就成为唐高祖。而退位后的杨侑被李渊降为?国公,之后杨侑就一直闲居在长安。公园619年的时候,十五岁的杨侑不幸去世,有人说是病死,也有人说是遇刺,到如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
但是关于杨侑的记载中,并没有记载杨侑体弱多病,或者患有过什么疾病,突然猝死留下了许多的疑点。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对杨侑的死存疑,也有很多人相信杨侑是因为遇刺而死的。杨侑死后,李渊也给足了面子,谥号恭皇帝,因为杨侑没有子嗣,还寻了杨氏宗族的子弟杨行基承袭了杨侑的爵位。
杨侑出生在了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小小年纪就享受了亲王的尊位,但是战争和朝代的更替并没有保住他的一生荣华,短短的一生被人所摆布没有自由,虽然当上了皇帝却依旧没有逃出这种命运,这也是出生在帝王之家的子弟的悲哀吧。而且从小聪颖,气度不凡的杨侑如果出生在太平盛世,他应该会是个好皇帝吧。
隋恭帝和隋汤帝是什么关系
1、你说的是隋炀帝吧,隋恭帝杨侑是隋炀帝杨广之孙。
2、人物简介 (1)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隋京师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2)隋恭帝 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韦妃,隋朝皇帝。 杨侑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初封陈王,后改封代王。隋炀帝亲征高丽时,命杨侑留守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随隋炀帝巡幸晋阳,担任太原太守,不久镇守京师。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废黜杨侑,自立为帝,降封杨侑为酅国公,闲居长安。武德二年(619年),杨侑遇害(一说病死),年仅15岁,谥号恭皇帝,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唐朝和隋朝关系不同,有很近的血缘关系,实在想当皇帝也算了,但没必要又把隋恭帝弄死。李渊李世
总有人认为唐太宗的第三子吴王李恪具有隋唐两朝的血统是件非常稀罕的事,事实上但凡是对南北朝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所谓的两朝一脉是件多么稀疏平常的事,比如石虎的刘皇后即前赵的安定公主,所生石世被立为太子;比如拓跋什翼犍以前燕慕容皝之女为妻,其子即为北魏献明帝;比如北周宇文泰的元皇后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其子宇文觉便是后来的闵帝;再比如隋炀帝的萧皇后便是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而他们的长子即元德太子杨昭。
所以要想以两朝一脉推断出李恪的血统是多么的高贵,是多么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可以洗洗睡了。毕竟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各代王朝与统治者是割韭菜似的一茬接一茬地换,唯有高门大姓的士族能够屹立数百年不倒,这种公主下嫁根本不及士族之间的联姻来得更有身份。 再想想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史书中对其的记载甚至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绩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在隋宫里没有公主封号、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甚或是不值得史官记载。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次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热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热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没入了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贺若弼和诸位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妃之子李祐谋反被诛,阴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杨妃生前很有可能并无妃位,不过是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再者杨妃的祖父隋文帝杨坚的生母是吕苦桃,史书记载吕苦桃出身非常卑微,“其族盖微”,甚至“求访不知所在”,杨坚的舅舅吕永吉“性识庸劣,职务不理”,舅公吕道贵“性尤顽騃,言词鄙陋”,而杨坚又自称是弘农杨氏,他的生母是父亲杨忠的嫡妻——真正的弘农杨氏会以吕苦桃这样出身卑微的女子为妻吗?至于独孤信的血统,李渊的生母同样是独孤信之女,所以只要是李家的皇子,就都有独孤氏的血统,而不是李恪一人独有。而有些人在提到李恪的血统时,只敢从独孤信的血缘追溯起,唯独不敢从吕苦桃的血缘追溯起,这又是为何呢? 端倪(2)影响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