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除夕的来历简介 除夕的由来

火烧 2022-09-02 18:48:16 1047
除夕的由来 除夕,俗称“大年夜”、除日或除夜,是农历月穷岁尽之日的称谓,另有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年关等别称。起先,除日单指白天,除夕则指这一天的夜晚。后来,通常把月末岁尽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统称为除

除夕的由来  

除夕,俗称“大年夜”、除日或除夜,是农历月穷岁尽之日的称谓,另有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年关等别称。

起先,除日单指白天,除夕则指这一天的夜晚。

后来,通常把月末岁尽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统称为除日或除夕。

除日也好,除夕也罢,关键在一个“除”字,这“除”字作何解?原来,“除”是驱除病魔和种种恶鬼的意思。

古代的社会,缺医少药,瘟疫横行,加上各种自然灾害,古人深受其害,尤其是春季流行病侵袭之际,更是家家自危,户户不安。

古代传说中的“年”,就是一位吞噬人畜的巨鬼恶兽。

长期生活在神话与历史混杂难辨年代中的古人,对各种自然现象都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无奈中只好在除夕将大量肉食置于门外,让“年”饱餐后离去。

后来,人们以为“年”和其他鬼魔怕火光、怕烟气、怕爆响、怕热烈氛围、怕药酒,于是,在年关来临之际开展驱傩、饮屠苏、桂桃符和燃爆竹等驱鬼疫、祈太平、保安康的系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以“除”为主题的风俗。

一、驱傩

驱傩,最早叫傩或大傩,是古时驱疫鬼的仪式。

《论语》《吕氏春秋》皆有记载,后者记载中高诱注解云:“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除也。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更为详细:“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除夕的来历简介 除夕的由来

”在岁前一日,一些人戴着面具,扮作金刚力士,全村人击鼓助威,战战阵阵,呐喊声声,形成驱瘟逐恶鬼的强大声势,场面威武壮观——这就是民间的傩。

至唐代,驱疫鬼的主角中出现了神仙——傩公、傩婆,之后神仙角色扩增至24个,分正神和凶神,各有面具。

至于鬼的角色更是多不胜数,场面越发壮观,宋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的记载便可见一斑。

该书记曰:“政和中,下府进面具,比进到,你一副,初讶其少,乃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乃大惊。

”一副面具竟达八百之众,可见当时傩的化妆角色之多。

由于傩的仪式旨在“驱”。

故后人称之“驱傩”。

此习俗至明清时期盛行各地,明诗人陶安《岁暮即事》诗中尚未有“待衢击鼓驱傩出,却喜邦民共乐康”之句。

清中叶后驱傩风习渐衰,保留至今的仅剩少数山区乡村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

此外,宫廷中另有驱鬼逐疫的仪式——傩舞。

傩舞流传民间之后,逐渐向娱人方面演变,增强了娱乐成分,内容也由捉鬼渐渐转向表现人民生活和民间传说故事等,后来成为地方剧种之一的“傩戏”,即源自民间的傩舞。

二、屠苏

屠苏,原是阔叶草名。

后来,古人研制出一种驱病的药方,称“屠苏方”,以屠苏方配制的酒,称屠苏酒。

一说该酒始创者居住于名曰屠苏的草屋,故名。

明屠隆在其《遵生八笺》中称屠苏方有: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心、乌头、脐菝葜七味组成。

现代医学证明这七味草药确有抗病治病功能,古人却认为是驱疫鬼的作用。

后人习惯于在白天驱傩以除旧,在夜间饮屠苏以迎春。

唐诗人姚合《除夜》诗曰:“傩声方去疫,酒色正迎春。

”宋高承《事物纪原》载:“除日驱傩,除夜守岁,饮屠苏酒。

”苏轼则有“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之句。

然而,也有古籍记为“元旦饮屠苏”的,这是我国地域之广、风俗之多的缘故,再说,年末与岁首相接,时间概念是很模糊的。

三、桃符

桃符,其前身为桃人。

桃人即以桃木雕刻的相传能捉鬼的神像。

汉应劭《风俗通》云:“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第二人,性能执鬼。

度朔山章桃树下,检阅百鬼,无道妄为人祸害,荼与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

于是县官常于腊除夕饰桃人----冀以卫凶也。

”可见,桃人驱鬼源自东海中仙岛度朔山荼垒二神捉鬼的传说。

古人以为桃是仙木,刻成神仙像后便能驱鬼压邪,便在“年关”来临之时,以桃木神像挂在大门边“卫凶”。

后来,人们把桃人简化为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神荼”“郁垒”二神之名,据《宋史•蜀世家》载:“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随着时间的推移,神荼、郁垒二神被大量印上纸张,贴在门上,成为门神;而桃木片则被写上吉利语言,分挂于大门两边,叫作“题桃符”,所题之句谐偶对仗,逐渐演变为春联。

上述五代后蜀国君孟旭所写联句,至今为止被公认为我国最早见诸名籍的春联;而“爆竹一声辞旧岁,桃符万对迎新春”——则是旧时最常见的春联。

据清顾禄《清嘉禄》记载:当时吴中守岁除了写贴春联外,仍盛行仿自桃符的贴门神风俗,且贴门神还有贫富之别:“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至于“悬神荼郁垒”,则是“贵戚”人家的专利。

四、爆竹 清嘉庆时吴县人顾禄,对民俗学研究颇有造诣,据其考证,爆竹的作用是用以辟鬼,其说始自东方朔《神异经》:“西方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躁。

人以竹著火中,毕剥有声,而山惊惮。

”其实,比《神异经》早千余年的《诗经》中已有记载,《小雅•庭》就记述了在庭院中燃竹和苇,竹竿膨胀爆裂,发出“鸾声将将”,其目的也是用来驱逐“年”这个恶兽。

唐代诗人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兢兢灰”之句,可见,晚唐时期的“爆竹”还是个燃竹的过程。

宋代火药问世之后,才发明了纸裹火药的“爆竹”,因其爆响如炮,因此也叫“炮仗”或“爆仗”。

宋施宿嘉《会稽志》云:“除夕爆竹闻,亦或硫磺制作爆药,声尤震惊”。

后来人们将小炮仗用药线串成“鞭”,与大炮仗合称为“鞭炮”至于鞭炮的作用从“驱鬼疫”向娱乐、喜庆方面转化,这也是后人的创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