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薛仁贵败仗 唐蕃大非川一戰,為什麽讓不敗戰神薛仁貴遺恨終身?

火烧 2022-06-22 12:24:17 1043
唐蕃大非川一戰,為什麽讓不敗戰神薛仁貴遺恨終身? 提及薛仁貴,人們率先想到的必然是不敗戰神的威風赫赫。作為唐朝著名的將領,出身河東望族的他,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末年投軍入伍。隨即便在跟隨李世民征戰高句麗

唐蕃大非川一戰,為什麽讓不敗戰神薛仁貴遺恨終身?  

提及薛仁貴,人們率先想到的必然是不敗戰神的威風赫赫。作為唐朝著名的將領,出身河東望族的他,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末年投軍入伍。隨即便在跟隨李世民征戰高句麗之中被發掘,而後的幾十載軍伍生涯之中他立下赫赫戰功,"良策息乾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更是人盡皆知的典故。

但在這些光輝勝跡背後,大非川一戰卻成為了他一生中唯一的“滑鐵盧”,令他遺恨終身。

當時的吐蕃帝國、唐王朝得益於氣候條件的變暖以及松讚乾布、李世民兩位聖君的執政,幾乎同時崛起。而在利益的分配之上,二大帝國在勢均力敵之時,采取了以文成公主入藏結為姻親,形成“舅甥之國”來維系短暫的和平。

但這種和平,並不能抵消兩大帝國在開疆拓土時的矛盾。尤其是隨著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去世;650年松讚乾布的去世,新君的上位也為唐、吐蕃的未來關係走向劃定了方向。

吐蕃方面,松讚乾布的孫子芒松芒讚繼任。但是年齡幼小的他,並無掌權的能力,大權旁落於祿東讚之手,主弱臣強的結果便是大事悉決於臣子,而在擴張的過程之中安西四鎮、河西走廊這樣有著重要的地理作用、鉗製大唐的的鎖鑰之地也就吐蕃帝國成為了首選之地。

薛仁贵败仗 唐蕃大非川一戰,為什麽讓不敗戰神薛仁貴遺恨終身?

另一方面,大唐高宗即位。對於吐蕃之舉,自然不會坐視不管。

670年,唐朝、吐蕃為爭奪吐谷渾戰火重燃。在這之前,蘇定方讓吐蕃功虧一簣,但這一次吐蕃來勢洶洶,很快吐谷渾被滅。

作為宗主國的大唐,亦迅速做出反應,高宗以鄭仁泰、契苾何力前往。但事實上,這也只是彼此心照不宣下的一種的政治表演。一方面,此時的大唐與高句麗的戰爭尚未結束;另一方面,西域地區又要固守,而且吐蕃已成侵吞之勢,更兼之唐朝內部對於吐蕃的意見上戰和不定。

最終,養虎遺患之下670年四月,西域十八州陷落。面對此番情景,一再退讓之下,大唐王朝終於有了以薛仁貴、郭待封等人為將領,率10萬大軍,以護送吐谷渾國王歸國為口實的征討吐蕃行動。

而在軍中,薛仁貴為行軍大總管,郭待封為副將。在薛仁貴的戰略構想之中,唐軍如果全部前往烏海,勢必會減慢行軍速度,貽誤戰機;於是他命令郭待封屯駐大非嶺,而薛仁貴本人則親率大軍直撲烏海。

烏海,作為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薛仁貴此舉,意在直擊敵人七寸,而就戰果而言,也取得了成功。輕型機車進軍的唐軍,從天而降,吐蕃防守不及,烏海為薛仁貴佔領。但此時本來先勝的唐軍內部,在薛仁貴命令郭待封固守大非嶺之時,隱憂已經凸顯。郭待封,自持名將郭孝恪之後,並未遵從薛仁貴的將令,而是自率後隊進發,而糧草、輜重眾多的問題,也成為困擾郭待封與薛仁貴合兵烏海的症結。

此時,在聽聞烏海陷落之後,吐蕃名將論欽陵 火速回軍救援。很快,二十萬吐蕃大軍將郭待封所率輜重等盡皆擄掠而去。

而無奈之下,唐軍只得退守大非川。在調集了近40萬大軍之後,論欽陵已經是數倍於薛仁貴之軍,外兼之唐軍高原反應、糧草不及等因素,唐軍敗局已定,大非川一戰唐軍也全軍覆滅。本意圖借烏海為跳板,直取吐蕃國都的薛仁貴只得在勝負已分之下,修書論欽陵罷兵言和。

並非出於對薛仁貴的尊重,而是出於戰略目的達成的“大度”,論欽陵選擇放歸薛仁貴部。作為失敗的結果,薛仁貴不敗戰神的名號隕落,被削職為民;與他一同被打敗的還有大唐王朝對於吐蕃帝國的態度,唐王朝不僅事實上失去了安西重鎮、吐谷渾等要地,在對吐蕃上也由優勢改為戰略守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