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近代的财与兵》兵权离政权有多远

火烧 2021-04-26 17:39:22 1041
《中国近代的财与兵》兵权离政权有多远 兵权离政权有多远在刘刚和李冬君合著的这本《中国近代的财与兵》中,开篇就谈道:“中国传统政治,所有政治问题,最后都被归为财政问题。中国传统权力,一切行政权力,究其来

《中国近代的财与兵》兵权离政权有多远  

兵权离政权有多远

在刘刚和李冬君合著的这本《中国近代的财与兵》中,开篇就谈道:“中国传统政治,所有政治问题,最后都被归为财政问题。

中国传统权力,一切行政权力,究其来源,皆出于兵权。”中国传统所谓“政权”,到头来,只是财权与兵权。

仔细想想,还真是。

但是,只要有“财权与兵权”就是政权吗?这值得商榷。

改朝换代就意味着群雄并起,有财权与兵权的军阀可不少。

但是,他们是什么呢?割据政权与亚政权之间的区别又是什么?十七世纪初,也就是中国的“晚明”时期,欧洲殖民者的商船队来到中国海域,对于这个未知的海域、未知的市场,荷兰人是最初的赢家,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强大的舰队、贸易网络、码头口岸,形成了一个亚政权,在中国海域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

他们占据了台湾岛,与中国东南沿海搞海外贸易的“郑氏集团”发生了冲突。

“郑氏集团”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军事复合体”,以商业利益供养一支海上力量,又以海上力量维持商业利益。

荷兰人有军舰,“郑氏集团”也有。

《中国近代的财与兵》兵权离政权有多远

郑氏海军使用的装备是最先进的,海战战术也是最先进的。

他们与荷兰人交手时,使用的战术与1588年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法一致。

“郑氏集团”与荷兰殖民者作战,同时,他们还打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

清兵自然知道荷兰人的力量,知道他们与郑成功的矛盾。

清兵与荷兰殖民者的结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与此同时,郑成功跟英国结盟,对抗清荷联盟。

那时候“郑氏集团”的号令能“从台湾一直下到马六甲海峡”,这个区域的华侨全听“郑氏集团”的,欧洲殖民者到南海就得给郑家交税。

站在世界历史的大视野,荷兰的海上霸权由盛转衰的起点就是澎湖海败于郑成功。

接着,荷兰人在马六甲海峡又败给英国东印度公司。

最后,英国把荷兰的海上力量彻底打垮。

等到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表面上 “礼仪之争”的背后,是国际大战略背景。

你们英国人把大清的海上老友荷兰人扫平,然后跑来炫耀,这怎么能行。

换言之,英国能顺利进入中国海域,是他们和郑成功的盟友关系起了作用。

“郑氏集团”是明末有着很强商业意识、海洋意识的亚政权,如果他发展起来,今天的南海或许会是中国的内海。

可惜“郑氏集团”覆灭后,清朝闭关锁国,康乾盛世把一切亚政权的存在基础消灭。

但是鸦片战争再一次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造就了另一个强大的亚政权。

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清政府允许地方大量发展团练,湘军、淮军应运而生。

湘淮军胸前是“勇”字,清朝的八旗兵、绿营兵胸前是“兵”字,“兵”是有编制的武装,“勇”就是编制外武装,换言之,就是体制外军队。

李鸿章以淮军起家,又搞兵工厂,战后发展起整体的国防工业,矿业、铁路、航运,还涉及金融等行业,逐渐演化成北洋军事-工业复合体,具有了亚政权的性质。

这样一个由军队发展起来的亚政权,当它逐渐强大时,朝廷自然是又得倚重,又得提防。

李鸿章左右逢源,最后,甲午一战全军覆没。

如何实现淮军和北洋军的国家化?真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这个“军队国家化”有两种解释。

一个是军队改编为国家军队;另一个是军队起来做自己的主,做国家的主,自我国家化。

前一种“军队国家化”自然很好,可是大清朝这个传统的体制根本就给不出这样的出路。

传统的东方国家,面对西方压力时,往往会组成一支体制外的新军,新军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明,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愚昧落后自然是心知肚明,他们先是在世界舞台上代表国家,最终取代国家。

土耳其的凯末尔军官团、埃及的纳赛尔军官团、伊朗的军官团经常以政变的形式自我国家化,他们的政变有着天然的正义性,他们坚信自己才是国家的希望。

军官团自我“国家化”是东方专制国家转型的一条常用路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