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 历史上的闯关东是怎样的

火烧 2021-08-13 21:27:41 1068
历史上的闯关东是怎样的 闯关东,中国近代史上(清代至民国年间)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地区移民的运动。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也叫关外(东北地区),清代认为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发展历史明朝末年,明朝龙虎将

历史上的闯关东是怎样的  

闯关东,中国近代史上(清代至民国年间)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地区移民的运动。

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也叫关外(东北地区),清代认为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

发展历史

明朝末年,明朝龙虎将军、建州卫指挥同知、都督努尔哈赤造反,并且不断入侵辽东,大肆烧杀劫掠,不断将汉人屠杀或虏为包衣,使得大量汉人逃走或死亡,人口严重下降。

清朝初年曾有短暂的开放,但很快便封锁东北,因为入关后第一个满族皇帝是顺治帝,当时中原动荡,南方还有明朝残存势力努力复国,在北京的满清政权可能被覆灭的情况下,满族需要守住其可以退守的根据地满洲。

再加上满族人认为东北是龙兴之地,具有风水价值和军事战略意义,因此顺治皇帝下令沿着明代辽东边墙修筑“柳条边”,以分隔东北和中原。

柳条边东起辽宁凤城,西至山海关下,挖土为沟,堆土为堤,在堤上插上柳条,筑成篱笆,并驻兵把守,关内人只能凭官府发的印票出去,而这种印票没事时并不印发。

康乾盛世时,满清政权稳定下来,但为了保住东北的满洲风俗,防止满人汉化,依然禁止汉人进入东北。

康熙七年(1668年)推行民族封禁政策,以致造成东北大量的无人区。

乾隆皇帝曾发布谕令,明确规定东北土地禁止耕种采伐,保留大片荒野以保持八旗骑射围猎的风俗。

自该道谕令开始,封禁东北正式纳入国家法制,清政府加强对出关人员的盘查,在东北搜捕偷偷出关的汉人,一旦发现便立即遣送回原籍。

而康熙年间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放松对人口的控制,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百十年间人口便翻一倍,人多地少的问题日渐尖锐,而中原地区尤甚。

19世纪时,黄河下游水旱频仍,饿殍遍野,此时东北却有大片肥沃土地闲置,开始使中原地区的农民涌起闯关东的浪潮,尤其是丁戊奇荒时期,大批灾民涌入朝廷也默许,从此闯关东成为社会上生活困难者寻求出路的广泛认知。

闯关东的移民源地主要是现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几省,其中山东和河北最多。

而闯关东路线有两条:一为陆路,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长城各关口出关,进入辽沈;二为海路,从山东半岛乘船到辽东半岛,例如由烟台到大连只需一夜时间。

闯关东后的移民在东北多做垦荒、打猎贸易、淘金、放山(进山挖人参)等以谋生,期间流传下“山神”“金王”等传奇故事。

1860年,面对沙皇俄国在《瑷珲条约》之后对外东北与库页岛的领土的夺走,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获得采纳。

而在光绪年间则完全废除东北禁令,使汉人移民东北合法化,汉人移民不再偷偷摸摸进入东北,于是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区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纷纷进入依然地广人稀、法制薄弱的东北开垦荒地,移民东北愈演愈烈。

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 历史上的闯关东是怎样的

事件结果

到民国初年,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为了大量发展东北经济:农业与工业的开发,不断修建铁路,使汉人闯关东也达到高潮。

其结果是:

1、汉人移民数量远远超过满族、蒙古族和早期居住或土著的汉人,也远远超过几乎是同时进入东北的俄罗斯,日本和朝鲜的移民。

2、城市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显著,特别是原来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城市,留下不少受俄国、日本和朝鲜文化影响的痕迹,特别是在一些词汇和生活方式上。

延边地区聚居朝鲜族,受朝鲜文化的影响更明显。

这个过程持续到1931年满洲事变之前。

数百万关内农民移民到东北。

截止到抗日战争胜利,从关内移民至东北的人口已超两千万,东北的荒原因此开发成千里良田,出现人烟稠密的村镇和繁荣都市。

事件影响

这些中原移民在东北和当地的原住民融合,逐渐产生东北民系,而他们说的中原汉语也吸收当地的满语、蒙古语等原住民语言成份,产生了东北官话。

比较特殊地,在黑龙江一些地方分布有冀鲁官话,是当年的冀鲁移民带去的。

而海路上的移民则把胶辽官话由胶东地区传播至辽东半岛,产生登连片和盖桓片,而黑龙江省则有胶辽官话登连片的虎林、二屯子两个方言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