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对比 鄭和把中國瓷器推向了國外市場,海外市場對青花瓷的需求日益增大
鄭和把中國瓷器推向了國外市場,海外市場對青花瓷的需求日益增大
本文乃作者明明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明成祖朱棣為擴大明王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以明初強大的封建經濟為後盾,以先進的造船工業和航海技術為基礎,把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從永樂三年(1405)至宜德八年( 1433 ),太監鄭和奉命率領萬人以上的使團和數百艘船隊先後七次遠航西洋,「 ”浮歷數萬里,往復幾十年”。
鄭和每次出使都准備了大量的絲綢、鐵器、金屬貨幣,而瓷器是主要的品種,通過萬里海路向西城遠國傳播着東方文明。大量的瓷器出口極大地刺激了國內瓷器的生產,更由於國外普遍喜愛青花瓷而使景德鎮開始改變「 ”宋瓷尚雅、元瓷尚白”的傳統而全力地投入到青花瓷器的生產之中。
明成祖畫像
「 ”青花”一詞也是在此時正式出現於文獻記載,雖說元代青花已經相當成熟,但沒有見諸文獻。隨鄭和出使的隨員馬歡將途中見聞寫成《瀛涯勝覽》一書,此書記載「 ”(爪哇)國人最喜用中國青花瓷”「 ”船隊到彼, 開櫝賞賜畢,其王差頭目遍諭國人,皆將乳香、白竭、蘆芩、沒葯、安息香、蘇合油、木別子之類來換易綻絲、瓷器等物”
鄭和的另一隨員費信的《星槎勝覽》中也多次提到各國購買瓷器的情況,其中購買青花白瓷器的國家有暹羅、柯枝、忽魯謨斯、榜葛利、大嗅南、阿丹等。「 ”青花”一詞在上述游記中首次出現。
鄭和畫像

稍後的《明英宗實錄》正統三年(1438)十二月丙寅條載有「 ”禁江西瓷器窯廠燒造官樣青花白地瓷器於各地貨賣及饋送官員之家”的記錄,此後在明清各類文獻着錄中才統一了青花瓷的名稱。
據史料記載鄭和船隊每次所帶大批貨物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代表明政府饋贈給諸國君王,並向他們宣揚明王朝的共修睦好的願望,同時邀請各國派使節來華;另一部分貨物則是與當地人民進行平等的交換貿易。
青花瓷
宜德五年( 1403 )明宜宗為籌辦出洋貨物頒詔:「 ”敕南京守備太監楊慶、羅智、唐觀保、大使袁誠:今命太監鄭和前住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干,大小缸六十一只,該關領厚交南京入庫各衙門一應正錢糧並賞賜諸番王頭目等彩幣等物,以厚阿丹之國,貢方物給賜價鈔買到紅絲等件,並厚下西洋官員買到瓷器、鐵鍋等人情物價,及隨舡合用軍火器、紙扎、油燭、柴炭,並內官辦使年例酒燭等物。敕至,爾等即照數放支與太監鄭……等。關領前去應用,不得稽緩。”
瓷器
當時占城對「 ”中國青花瓷盤、碗等品,紀絲、綾絹、燒珠等物甚愛之,則將淡金交易。”錫蘭國對「 ”中國麝香、紀絲、色絹、青瓷盤碗、銅錢、樟腦甚喜,則將寶石珍珠換易”。每當船隊到達一國後,並不限於只在國都和大碼頭進行交易,而是派遣隨員的小船分別深入到各國的內地與當地人們進行貿易。
《鄭和航海圖》上所標注的地名極多,在許多偏僻的地方注明「 ”有人家”字樣,可見當時貿易范圍之廣。鄭和出使把中國瓷器推向了國外市場,隨之而來的是海外市場對青花瓷的大量需求。
中國瓷器
由於當時民間窯廠受官窯的限制,上等的生產資料被官府壟斷,所以制品相當粗劣,既不能作為禮品,也無法作為貿易用瓷,由鄭和船隊開辟的廣闊市場完全由官窯生產來支撐。
那么當時官窯生產能力又是怎樣呢
據載,「 ”尚膳監題准燒造龍鳳紋瓷器,兼本部官員關出該監式樣往饒州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一年中一次就計劃燒制四十余萬件精美瓷器,其生產規模和生產速度的確十分驚人。鄭和下西洋不僅極大地刺激了永宜青花瓷的生產能力,同時對提高這一時期青花瓷的品質、使之達到歷史巔峰的水准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鄭和劇照
在鄭和帶回的諸國土產中與明初青花瓷燒造有直接關系的是「 ”蘇泥勃青”這種優質的瓷繪原料,而這種青料是此時所獨有的。明人王世懋《窺天外乘》中說:‘‘永樂、 宜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
張應文《清秘藏》則說:「 ”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青花者用蘇泥勃青,圖畫龍鳳花鳥、魚蟲等形,深厚堆垛可愛。”高濂的《遵生八箋》、唐秉鈞的《文房肆考》都認為蘇麻離青即蘇泥勃青,是由南洋傳入的舶來品,或來自西域的青料。
參考資料:《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