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历史故事 求琅琊山的典故及相关传说和历史故事

火烧 2021-06-25 22:37:55 1073
求琅琊山的典故及相关传说和历史故事 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开国皇帝琅琊王司马睿避难于此,改称“琅琊山”。又名“琅玡山”。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堂内有王禹偁和

求琅琊山的典故及相关传说和历史故事  

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开国皇帝琅琊王司马睿避难于此,改称“琅琊山”。

又名“琅玡山”。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

堂内有王禹偁和欧阳修塑像并陈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墙壁上挂有《朋党论》和《醉翁亭记》条屏。

宝宋斋 为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

斋内立有宋元佑六年(1091年)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两块四面。

“ 欧文苏字 ”为金石珍品。

斋东侧外檐下嵌有明冯若愚《宝宋斋记》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记》碑。

冯公祠 冯公祠

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是滁人为纪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及其子冯元飚修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碑有功而建。

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历史故事 求琅琊山的典故及相关传说和历史故事

后损毁。

现建筑为1988年琅琊山管理处在原址上重建。

欧公祠

欧公祠原建筑位于醉翁亭景区醒园内。

是由滁县知县陈文权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

是当时人们纪念欧阳修的场所。

原建筑内有许多先人纪念欧公的文章、诗词,建筑规模为七间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毁坏。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续,也让旅客更多的了解琅琊山、醉翁亭,我们重建了欧公祠。

重建的欧公祠内建有醒心斋,斋内刻有乾隆时间琅琊山的镇山之宝“欧阳修像”、北宋徽宗时的吏、户二部尚书孙觌撰写的、对欧公有着高度评价的对联、北宋著名人物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为欧公所撰写的祭文,另在斋内重新再现了明朝时的“滁州十二景”壁画和北宋以来近三十位名人对欧公的评价。

“欧公祠”内还按照当年建设者的构思,依山就势,斜山岩石裸露,广植花草树木,重现藤蔓回廊。

整个院落园林风格别样,睹景视物,“欧公祠” 定会成为追忆欧公的绝佳景点。

影香亭 影香亭

位于琅琊山意在亭西侧。

建于明洪熙年间,原名“见梅亭”。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为“影香亭”。

意在亭 于琅琊山菱溪石南侧。

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仆寺少卿毛鹏建“皆春亭”。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卢洪夏在皆春亭四周凿石引水,仿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场景建“曲水流觞”,是游人戏水饮酒的场所。

后人仿照苏州园林建筑格调重建“皆春亭”,并改名“意在亭”。

古梅(欧梅) 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观赏古梅花而建。

民国十七年(1928年)州人书法家黄艺五在堂后崖壁题“古梅亭”篆刻一方,将其改名“古梅亭”,亭内壁嵌石碑六块,系清代文人张鹏翮等人所题。

让泉

位于琅琊山,即《醉翁亭记》中的让泉。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

让泉位于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围用石块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见方,池深不过尺余。

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赐魁重立“让泉”二字碑刻。

让泉从不干涸,水温终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莹如玻璃”,又被称为“玻璃泉”。

此泉水注入杯中,虽满而不外溢,甘甜适口。

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是滁人为纪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及其子冯元飚修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碑有功而建。

后损毁。

现建筑为1988年琅琊山管理处在原址上重建。

琅琊墨苑

琅琊墨苑是进入风景区的第一个景点。

该景点为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亭、堂、台、轩、廊、小桥、假山曲径相通,景色宜人。

墨苑碑廊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

中收集、整理了与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关的珍贵诗文,并征集了名人书法墨宝两百多篇,镶刻于此,其中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著名书法家沈鹏、萧娴、陈大羽、赖少其、范曾、旅美书画家李山及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书法作品。

步入琅琊墨苑不仅可以欣赏琅琊园林美景,更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

欧阳修纪念馆 欧阳修纪念馆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动静相宜;馆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馆内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充分展示了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以历史本来面貌,将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形象再现于广大游人面前。

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兆页、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

深秀湖景区

深秀湖取《醉翁亭记》中“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上源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桥、湖心亭、玉带桥与四周山色相映,泛舟垂钓,其乐无穷。

琅琊寺

为唐大历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山僧发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胜地,景区内有85处景点和遗址,其中吴道子画观自在菩萨像为稀世至宝,缅甸捐赠千尊玉佛为全国之最,寺庙终年香火缭绕,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

千尊玉佛殿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

堂内有王禹偁和欧阳修塑像并陈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墙壁上挂有《朋党论》和《醉翁亭记》条屏。

濯缨泉 在琅琊山琅琊寺大雄宝殿北侧,明月观北院的山脚下,原名“庶子泉”。

泉水出自石罅中,晶莹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开发,著名书法家李冰阳篆其铭,世人奉为珍宝,现铭刻已失。

后张忆又书“庶子泉”三字碑,断卧泉下。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郑大同来游琅琊,见泉水清洁无比,可洗帽缨子,题“濯缨”两字于崖壁之上,故后人亦称此泉为濯缨泉。

今仍存前人题书的“庶子泉”三字摩崖于泉侧石壁。

无梁殿 位于琅琊山琅琊寺内,亦称“玉皇殿”。

该殿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

但是很多人却以为是东晋所建,民国七十七年版《琅琊山志》载“俗云东晋琅琊王驻跸于此所建筑,究竟不知何时所建造”。

该殿为灰砖拱形垒成,门额有砖刻浮雕的龙、凤、狮图案,殿内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相关塑像。

大雄宝殿 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殿高约14米,进深15.3米,正殿五间,殿前的“大雄宝殿”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

现殿建于民国五年(1916),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塑像。

古磨刻 琅琊寺范围内,唐代以来石刻有一一七方,其中唐代本幼卿、皇甫曾、明代柳遂等磨刻。

尤以唐代画圣吴道子的观音石刻像和《金刚经》碑最为珍贵。

琅琊古道

位于琅琊山,是人们登山的一条道路。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长约1200米,青石铺成,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好的古道。

古道两边古树参天,鸟语花香。

南天门 南天门

位于琅琊山东南制高点,有会峰阁、古碧霞宫等古建筑群。

碧霞宫现有全真华山派传人主持管理;登天门可远眺长江如带、钟山似螺,瞰群峰汇聚,似潮奔涌;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在这里拍摄到的“海市蜃楼”景象被誉为“千古奇观” 南天门

碧霞宫

山顶上建造了一座宫殿,这就是碧霞宫。

每年正月初九,人们纷纷前来烧香祭祀,这样,逐渐形成了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的“琅琊山庙会”。

有关琅琊山的重要习俗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次日为玉皇大帝生日,所以琅琊山在这天会举行大型的庙会,滁州人在这天会到琅琊山里赶庙会。

主要活动就是祭拜玉皇大帝。

编辑本段相关传说

琅琊八绝:

在明代定名的“滁州十二景”中,“琅琊古刹”、“让泉秋月”、“龙蟠叠翠”、“丰岭祥云”等景观,都在琅琊山区。

可是,一州景观,分布广泛,不都在琅琊山。

浏览现存的几部旧志,从明万历《滁阳志》到民国《琅琊山志》,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早在盛唐时期,滁州已有记载琅琊史话的《图经》问世。

二百多年以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著名诗人王禹偁任滁州知州,查阅《图经》,漫游琅琊,写了不少诗篇。

唐宋《图经》没有流传下来,琅琊寺里的《八绝诗》碑也早已毁废,有赖于王禹偁《小畜集》中收入的《八绝诗》,琅琊八绝指的是庶子泉、白龙泉、明月溪、清风亭、望日台、归云洞、阳冰篆和垂藤盖。

双泉亭台、碑篆岩洞、清溪古藤,有的至今尚存。

宋庆历五年(1045 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有了新的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

前二景与“八绝”相同,其余都有所改易。

这“六题”,大概是欧阳修最欣赏的“琅琊六景”吧。

他的挚友、宣城诗人梅尧臣曾经和诗六首,题为《和永叔琅琊山六咏》,同欧阳修的组诗一起流传至今,成为琅琊山史话中的又一美谈。

继“八绝”、“六题”之后,由欧阳修命名的醉翁亭后来居上,著称于世,成为如今琅琊山上最为有名的胜迹。

琅琊山以人文荟萃为最大特色,而人们又公认,在遨游琅琊的文人韵士中,醉翁是最受敬慕的前贤,最负盛名的代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