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福建高一历史必修一提纲 高一历史人教版上下册每单元提纲谁有

火烧 2021-10-07 07:17:13 1064
高一历史人教版上下册每单元提纲谁有 :// e /这个网站什么教科书都有。包括案例,教案,提纲等等的都有。2000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一、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要点近

高一历史人教版上下册每单元提纲谁有  

://pep/

这个网站什么教科书都有。

包括案例,教案,提纲等等的都有。

2000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一、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要点

近代部分

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

福建高一历史必修一提纲 高一历史人教版上下册每单元提纲谁有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4.太平天国运动

5.新思想的萌发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加“”部分,不列入考试范围,以下同。

)

1.清朝政局的变化

2.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出现

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4.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5.甲午中日战争

6.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7.戊戌变法运动

8.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清朝的灭亡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

2.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3.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4.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灭亡

四、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2.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3.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五、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gcdzg的诞生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4.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六、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3.“九一八”事变日本大举侵华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4.红军的战略转移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国共联合抗日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4.gcdzg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八、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2.国统区的危机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九、中国近代文化

现代部分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bl、qj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3.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和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1.伟大的历史转折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3.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

4.“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5.外交事业的发展

6.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五、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

近代部分

14、15世纪,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宗主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基本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与变化,影响着世界近代历史的进程。

(一)14、15世纪,欧洲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

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打破长期以来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掠夺活动,把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导致殖民地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弘扬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日趋完善,巩固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

资本主义的发展,迫使法兰西、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等欧陆国家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企图以富国强兵来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17至18世纪,荷、英、法等国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

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17、18世纪,在英、法等国先后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并形成了以法国为中心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为以后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还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北美独立战争具有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产生了广泛影响。

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及其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彻底打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封建殖民统治。

在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逐渐走向衰落,其历史进程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的深入与扩展,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企图恢复欧洲封建主的反动统治。

不久,各国资产阶级掀起了一系列争取民主和政治权利的斗争,到1848年形成全欧洲的革命高潮,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维也纳体系瓦解。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逐渐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社会主义思想空前活跃。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并开始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

第一国际的建立和巴黎公社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俄国、美国、德意志、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和民族压迫,在亚洲激起了强烈的反抗,19世纪中期形成了亚洲革命风暴。

(四)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有了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产生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以及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整个世界被英、法、德、俄、美、日等国瓜分完毕。

与此同时,亚洲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列宁主义诞生。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在欧洲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17世纪到20世纪初,近代科学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同时,很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

现代部分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世界的基本矛盾。

30年代后,法西斯主义势力和反法西斯主义进步力量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对抗的两极格局。

其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及其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斗争,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超级大国的争霸斗争交织在一起。

进入90年代,世界格局的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十分激烈,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

(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建立,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共产国际。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洲及非洲的民族运动蓬勃发展;苏联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但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问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

俄罗斯帝国发生了革命,德意志、奥匈、土耳其等帝国崩溃;德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英、法、意等国经济衰退,政局动荡;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日本迅速崛起而成为东亚霸主;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建立。

帝国主义战胜国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同时,在德国赔款和欧洲安全问题上,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美国实施的罗斯福新政,不仅缓和了国内矛盾,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德国、日本先后确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中国、朝鲜、西班牙、阿比西尼亚等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英、法、美推行的绥靖政策,加深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危机。

(三)法西斯国家挑起的局部战争,最终酿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各国人民奋起抗击,英、法、苏、美等国先后投入了反法西斯战争。

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反法西斯力量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最终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四)战后初期,联合国正式成立。

在处理战败国和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美、苏等大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二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随后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

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起了主要作用,统治世界的野心膨胀,大力推行霸权政策。

二战后,东欧和亚洲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加强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50年代中期起,苏联和东欧国家相继改革,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70年代末,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

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局面逐渐形成,给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同时,中苏关系破裂,西欧各国和日本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两大阵营渐趋瓦解。

二战后,亚洲和非洲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

五六十年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第三世界各国成为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七八十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亚洲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进入8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改革遭受重大挫折。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战后以来的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

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同时,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90年代以来,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霸权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然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化、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

国际竞争已发展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出现了原子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人类社会揭开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帷幕。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初现端倪。

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

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内容要点

近代部分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2.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3.文艺复兴

4.宗教改革

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1.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3.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4.欧洲启蒙运动

5.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6.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7.16至18世纪的亚洲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5.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与争夺

6.亚洲革命风暴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及对世界的瓜分

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社会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5.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

1.自然科学

2.文学和艺术

现代部分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2.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4.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四、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1.战后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4.美苏争霸

5.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6.亚洲经济的发展

五、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冲突

六、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1.科学技术

2.学术思潮与教育

3.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史始于一百多万年前,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可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六个时期。

(一)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大约在17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原始社会后期,中国发明了种植粟和稻等农作物,发明养蚕和织丝,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玉器文化。

古老的炎帝黄帝传说,反映了华夏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商朝和西周时期,奴隶制度得到发展。

夏、商、周三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新兴地主阶级进行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商鞅变法使秦国日益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都有重要成就。

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

(二)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

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积极经营边疆,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西汉后期政局混乱,终于导致灭亡。

东汉前期,国力强盛,经济进一步发展。

中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黑暗,东汉王朝衰亡。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一些农业、手工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两汉时期,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中国和亚洲各国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许多科学技术发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哲学、史学有杰出成就,儒学定于一尊。

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形成,对后世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

许多北方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的交往频繁。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对举荐人才,起过一定作用,后来却造成士族垄断政局的现象。

北魏始行的均田制,对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由于中原屡遭战乱,江南相对稳定,南方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南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有新的发明,商业活跃。

生产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注入新的内容,也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突出成就。

佛教、道教广泛传播,玄学一度盛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魏晋南北朝文学有很大发展,石窟艺术是世界艺苑瑰宝,书法绘画创一代新风。

(四)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隋炀帝实行残暴统治,终于导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被推翻。

唐朝前期实行的政治经济改革,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逐步走向衰落。

藩镇割据和唐末农民战争,加速了唐朝的瓦解。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许多新的建树,对中国封建社会有长期影响。

隋唐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

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国力强盛,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隋唐文化空前繁荣。

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书法、绘画名家辈出,音乐、舞蹈绚丽多彩,学术、宗教、教育全面发展。

(五)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但统一的趋势也在发展。

北宋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

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夏、女真族建立的金,先后同北宋和南宋对峙。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战争频繁,但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北宋中期,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富国强兵,实行变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最终遭到失败。

元朝的建立,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元朝幅员辽阔,民族进一步融合。

回族开始形成。

西藏正式成为中国一个行政区域。

元朝对台湾实行有效的管辖。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两宋时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兴盛。

南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经济迅速发展。

辽、夏、金统治的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进一步开发。

元朝重视农业手工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前代。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大都等国际性的大都会。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的产生、书院的兴起、宋词和元曲的繁荣、市民文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特点。

(六)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明朝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推翻了明朝统治。

满族建立清朝以后,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

明朝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赋税制度得到进一步改革。

但是,明清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清政府在台湾设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辖。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联系密切。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华侨对东南亚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明朝中期以后,东南沿海军民展开了抗倭斗争。

清朝军民对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进行了有效抵抗。

明清时期,科学技术有新的成就,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理学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追求民主的思想。

明传奇和明清小说成果丰硕。

图书编纂成就突出。

西方传教士东来,对中西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

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要点

一、先秦

1.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2.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

3.夏、商、西周的文化

4.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5.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6.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二、秦汉

1.秦朝统一和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

2.秦末农民战争

3.两汉的兴衰

4.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

5.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6.秦汉时期的文化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四、隋唐

1.隋朝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2.唐朝后期的政局和唐末农民战争

3.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4.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5.隋唐时期各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6.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7.隋唐时期的文化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

1.五代十国

2.北宋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3.辽、西夏的建立与宋辽、宋夏的和战

4.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5.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6.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7.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

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六、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3.清朝前期的政治

4.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7.明清时期的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

近代部分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gcdzg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一)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处于清朝封建统治之下,国势衰微,危机四伏。

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扩大了对华商品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种经济上的侵略进一步扩大。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19世纪中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这场运动失败了。

鸦片战争时期,在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