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耆那教和佛教的区别 印度耆那教之二:耆那教的教義與經典
印度耆那教之二:耆那教的教義與經典 印度耆那教之二:耆那教的教義與經典 1 教義與學說 耆那教的世界觀是自然神論與萬物有靈論,他們認為神並非宇宙的主宰,亦非創世者,原始物質與個體靈魂均自生不滅,唯有抑
印度耆那教之二:耆那教的教義與經典

印度耆那教之二:耆那教的教義與經典
(1)教義與學說 耆那教的世界觀是自然神論與萬物有靈論,他們認為神並非宇宙的主宰,亦非創世者,原始物質與個體靈魂均自生不滅,唯有抑制情慾,過苦行生活始能得到解脫。同時又認為不僅人,而且各種動植物以及無生物均有靈魂,靈魂與實體結合在一塊,但其居所由其" 業" 決定上升或是下降,所以唯有苦行禁慾,始能得到解脫,其教義即圍繞此論點而展開。 耆那教的教義為" 七諦說" ,即靈魂,非靈魂、注入、束縛、排斥、寂靜、解脫。該教認為,宇宙萬物由靈魂與非靈魂構成,靈魂分兩類,一類受物質的束縛,一類不受物質的束縛,亦即獲得解脫的靈魂。受物質束縛者又分為活動的靈魂與不動的靈魂。活動的靈魂有六,即人、獸、蜂、蟻、蟲、植物,其順序依感覺器官之多少排列。為防止殺生,所以耆那教信徒出門時,需帶一把掃帚,掃去地上之蟲蟻,口罩紗布,防止飛蟲進入。不動的靈魂存在於地、水、風、火四大元素之中。該教信徒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即達到靈魂不受束縛,進入永恆的、自由的境界。 該教認為" 非靈魂" 分為定形的物質與不定形的物質兩類。定形的物質由原子及其複合體構成。原子是永恆的,不可分割的實體,其活動能造成性質不同的物體,並能相互整合而成複合體,成為形狀不同的宇宙萬有。不定形的物質包括時間、空間、法與非法。時間與空間是原子及其複合體活動的場所;法是活動的條件;非法是靜止的條件。耆那教的這種靈魂觀說明其宇宙構成模式尚處於蒙昧狀態,將精神與物質均視為實體,並且一切物體均有靈魂,所以人不能傷害一切物體。 耆那教也繼承了婆羅門教的" 業報" 思想,通俗的說" 業報" 就是人的行為及其對靈魂所產生的影響。該教還提出" 業" 是一種特殊的微小的不可見的物質,它能依附於人的靈魂,成為獲得解脫的障礙,此依附性稱為" 注入"。" 業" 為前生所定,並" 注入" 人的靈魂,決定著今生的一切,並隨人的靈魂而移動,從而形成了對靈魂的" 束縛"。人慾獲得解脫,應阻止業" 注入" 靈魂的方式,即不作引起" 注入" 的行為,並" 排斥""注入"。所以達此目的最好的方法是自我剋制,不僅可防止新業報之" 注入" ,而且可擺脫舊" 業報" 之" 束縛"。耆那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是達" 寂靜" ,獲" 解脫" ,所以要" 排斥""業" 的注入與束縛。達此目標的方法有二,即" 五戒" 與" 三寶"。" 五戒" 為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姦淫、不存私財,這是最低的要求與戒律。其獲解脫的積極方法為持" 三寶" ,即正信、正智、正行。正信是完全相信大雄及其教義;正智是對其教義要有正確的理解;正行,除嚴格遵守五戒外,還要持守禁欲主義,要求放棄一切人生之享樂,實行嚴格的苦行主義。 內在的苦行包括懺悔、謙恭、打坐及抑制情慾;外在的苦行包括各種自我剋制,以達" 寂靜" ,滅情慾,獲" 解脫" ,從而悟" 七諦" ,成為覺悟者。外在的自我剋制的形式要求極為嚴格,有些近似體罰,對衣食住行均有苛刻的規定。如不剃頭而將頭髮拔光;舉手站立或一足站立;睡於荊棘之上或牛糞堆上;在飲食方面除不吃魚、肉外,有的苦行僧還吃牛糞、鹿糞、樹根、樹皮;在衣著方面有的完全裸體,有的僅著革、樹皮或著鹿皮。 總之他們認為,只有苦行才能有望排斥" 注入" ,解除" 束縛" ,以達" 寂靜" ,獲解脫。 七諦說概括了耆那教的教義、修行方法與追求的目標,也闡明了其宇宙觀與人生觀。在大雄之後儘管多次分裂,但其教義與苦行並無根本分歧,正是由於其苦行主義的特徵,使一般人難以接受,以致在傳播上受到局限,而以中道思想為中心的佛教則受到了較普遍的接受。同時,它徹底繼承了婆羅門教的靈魂轉世、因果報應、輪迴業報的思想,並將禁慾與苦行視為獲解脫的最後途徑,這不過是一種悲觀厭世、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 但是耆那教的教義的產生與流傳有其積極的一面。他們反對祭司貴族居最高等級的種姓制度與婆羅門教,以反對殺生對抗其祭祀萬能,以耆那教經典否認吠陀經的神聖,以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至上的等級制度,認為四種姓是人為的劃分。這些思想打破了婆羅門教所公開宣布的人與人不平等的觀點,和佛教一樣,在人類思想史上開闢了一個新時代,宣揚了人類的平等觀。 同時,該教也是最早提出原子論思想的宗教之一,肯定了相互對立的原子運動是構成其複合體的動力,複合體的外表與性質的不同又成為千姿百態的宇宙萬物。這一樸素的唯物論打擊了婆羅門教的種姓說。從而啟發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新途徑。
(2)經典 耆那教最古之經典《普伐》,現已失傳。保留至今最古的經典是白衣派的《安伽》(意為教法的肢體)共12部,故又稱" 十二支" ,但目前保留下來的僅11部,據說它是在公元前4 世紀(大雄去世後200 年)於華氏城第一次結集中編成,至5 世紀中葉在伐臘毗第二次結集中編寫成文。其語言文字為阿爾沙語內容主要記載了大雄的生平,以故事、比喻和寓言的形式宣講教義與戒律。但天衣派認為古老的經典早已失傳,《安伽》純系偽造。天衣派的經典為《四吠陀》,這四部分的內容是:①大雄的傳說;②宇宙結構論;③戒律和儀式;④著名的哲學著作。據傳是2 至3 世紀編成,以梵文書寫。 天衣派與白衣派雖各有本派經典,但對天衣派教主烏瑪斯瓦底(約公元135-219年)所著的《真理證得經》(又譯《入諦義經》)及其注釋均認同。 該經詳細闡述了耆那教的" 七諦說" ,被視為了解事物真正本質的手冊。溫特尼茨曾評論說:" 甚至在今天,這部著作仍然被所有的耆那教徒在寺廟和家庭中誦讀,他們認為通過誦經可獲得最大功德,勝似戒齋禁食一天。這部著作及本人對它的解釋充分論述了耆那教的倫理學、邏輯學、心理學、宇宙結構學和本體說,這些論述可能與最早的經典" 十二支" 一致,尤其是與第六支(關於戒律的內容)一致,所以直到今天都把它作為耆那教概要的代表作,用以為教徒們服務"。
此後,直到中世紀白衣派與天衣派各有其本派撰寫的經典,白衣派的經典有《儀軌經》,約成書於5 世紀;《六派哲學概述》成書於8 世紀;《史詩》與《他宗三十二頌之鑒評》約成書於12世紀。天衣派的經典有《五原理精要》和《教義精要》,約成書於3 世紀。
很赞哦!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