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 康熙王朝历史
康熙王朝历史
1.关于康熙王朝,康熙后一位皇帝是
世宗,名爱新觉罗·胤祯(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9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在位13年,传说为侠女吕四娘报家仇所暗杀,终年58岁;(传说吕四娘三进皇宫,凭着自己绝妙的轻功,在一天晚上,雍正熟睡时,吕四娘把的人头给割走了,现在北京博物馆里的还存在着雍正的金头.雍正当年下葬时不能没有头啊,于是请工匠给他做了一个金头.)一说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 雍正的主要功绩有 摊丁入亩.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耗羡归公.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 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此机构存在200年,直至清末.与创立军机处伴随的是推广奏折制度.由于以前的官文书批转手续繁复,且经多人阅看,时间拖延且难于保密,而奏折则向皇帝直接呈送,直达皇帝本人.雍正扩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数,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员们相互监督,皇帝得以了解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操守. 改土归流.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此外,雍正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雍正也有严重的过失和局限.他在位期间虽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但零散的反抗经常发生,雍正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雍正时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科多而戮尸示众,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军前正法.最为轰动的是吕留良案,吕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已去世40年,后有曾静、张熙读吕氏之书,受其影响,竟去策反岳钟琪,要他反清复明,酿成大案.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其儿子、学生处死刑.雍正朝文网甚密,株连人众,处刑严酷.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形成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的沉闷风气. 雍正遵奉重农业、轻工商的信条.他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他又认为:开矿"断不可行".因为开矿将引诱人们离开农本,追求末业,而且矿工聚集一地,易于闹事. 雍正在对外交往中亦固步自封.当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却不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后来,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虽稍稍放宽海禁,但仍加以种种限制.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当时,西方先进国家正在鼓励海外贸易,而。
2.康熙王朝历史
在《康熙王朝》一剧中,曾被康熙重用而后又遭受冷遇的大臣周培公,据有关人员和历史资料考证,周培公确有其人,且出生地属荆门农村。
wi位于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10组有一周培公父母合葬墓。fp碑文写的是:大清康熙十六年仲春吉旦,诰赠朝列大夫加赠中奉大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显考(妣)周公讳化龙(龙氏)之墓,承祀孝男布政司昌率孙监贡生家祥(宾、齐、瑞)立。
另据康熙年间刊刻的《湖北先贤诗佩》、《清史稿》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荆门风貌》等历史资料记载,周培公字昌,康熙年间曾在山东任过三年布政使司。c据当地老人介绍,培公坟如今仅留存有祭文碑一块,石人、石羊、石狮各一对,周培公“茔城”和培公墓碑等大批遗迹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
史书上真实的周培公也的确长于计谋,曾因功授七品官。图海统领大军进至潼关时,他上《平凉策》,因此被招为幕僚。
清军攻下平凉咽喉虎山墩后,坚不可摧的平凉城已置于清军炮火之下。这时,在王辅臣部下任总兵官的黄九畴及布政使龚荣遇得知自己的同乡周培公在图海大将军帐下做幕僚,于是愿做内应,劝降王辅臣。
图海最终没费一枪一弹降服王辅臣。但剧中说周培公得到重用,任抚远大将军,有兵力20余万等等,皆属虚构。
历史上的姚启圣 福建总督姚启圣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是个主要角色。他傲气十足,有意以九品官之尊在三里河马场养马,弄得像个老叫化子。
周培公临死前把他推荐给康熙,可康熙为了杀他的傲气,先把他在牢里关了数月,然后才委以重任。 尽管他三起三落,历尽坎坷,但始终风趣幽默,才气横溢。
3.《康熙王朝》与真实历史的差异
1.康熙与孝庄并不能在活着的时候知道谥号
2.容妃、蓝齐儿、宝日龙梅、魏承谟、魏东亭是虚构
(1)①容妃:容妃为乾隆妃,史上第一个回族妃子,乾隆十分喜爱她,每次有进贡哈密瓜,容妃得一等花皮回子瓜,而其他妃子只得二等青皮瓜 。她可能是香妃的真身
②荣妃:乌雅氏,深得康熙喜爱,为康熙生四男二女,其一子雍正
(2)蓝齐儿:荣妃有一个女儿荣懿公主是康熙的掌上明珠,可能是蓝齐儿的真身
(3)魏东亭:历史上没有魏东亭。康熙的伴读是曹寅,曹雪芹的爷爷
3.孝庄与苏麻不是一天死的。孝庄死于康熙二十六年,苏麻死于康熙四十四年
孝庄死后康熙为怕苏麻伤心把十四子给苏麻抚养,十四子受酥麻教育很有才能教养,就是后来雍正把子改成于猜测的来源
4.康熙与苏麻暧昧关系不属实。苏麻是康熙妈妈或奶奶辈的
5.李光地是康熙幼年的老师,至于怎么成为康熙的准女婿这点很令人费解
6.康熙年间宦官总管不是李德全,姓张
7.鳌拜当权时有一定政治功绩,这里重点贬他了
8.康熙是和索额图谋划擒鳌拜,而不是李光地
9.三反叛乱时,其一尚可喜很忠于朝廷,他最瞧不起的就是吴三桂,与他抵抗到死。他死后其子尚之信才叛乱
10.康熙三征葛尔丹不是两次
11.打台湾时,郑经已经死了,是其子郑克塽投的降
12.太子被三立三废,剧中缺少数目
13.顺治是否出家有待考证

14.雅克萨之战、北京大地震等重要事件没有说明
15.姚启圣因牵界禁海被罢免,最终抑郁死。
16.施琅是因为与郑成功有仇才投清
我发现并记得的只有这么多了,你可以去看纪连海的《说康熙》,这本书把历史与《康熙王朝》、《孝庄秘史》做了对比,但他的历史只能作参考。不过看那本书要有耐心,说好听点是有很多拓展,其实是关于各大臣的家谱及家族历史说了很多,关于康熙的不多
4.《康熙王朝》与真实历史的差异
1.康熙与孝庄并不能在活着的时候知道谥号 2.容妃、蓝齐儿、宝日龙梅、魏承谟、魏东亭是虚构 (1)①容妃:容妃为乾隆妃,史上第一个回族妃子,乾隆十分喜爱她,每次有进贡哈密瓜,容妃得一等花皮回子瓜,而其他妃子只得二等青皮瓜 。
她可能是香妃的真身 ②荣妃:乌雅氏,深得康熙喜爱,为康熙生四男二女,其一子雍正 (2)蓝齐儿:荣妃有一个女儿荣懿公主是康熙的掌上明珠,可能是蓝齐儿的真身 (3)魏东亭:历史上没有魏东亭。康熙的伴读是曹寅,曹雪芹的爷爷 3.孝庄与苏麻不是一天死的。
孝庄死于康熙二十六年,苏麻死于康熙四十四年 孝庄死后康熙为怕苏麻伤心把十四子给苏麻抚养,十四子受酥麻教育很有才能教养,就是后来雍正把子改成于猜测的来源 4.康熙与苏麻暧昧关系不属实。苏麻是康熙妈妈或奶奶辈的 5.李光地是康熙幼年的老师,至于怎么成为康熙的准女婿这点很令人费解 6.康熙年间宦官总管不是李德全,姓张 7.鳌拜当权时有一定政治功绩,这里重点贬他了 8.康熙是和索额图谋划擒鳌拜,而不是李光地 9.三反叛乱时,其一尚可喜很忠于朝廷,他最瞧不起的就是吴三桂,与他抵抗到死。
他死后其子尚之信才叛乱 10.康熙三征葛尔丹不是两次 11.打台湾时,郑经已经死了,是其子郑克塽投的降 12.太子被三立三废,剧中缺少数目 13.顺治是否出家有待考证 14.雅克萨之战、北京大地震等重要事件没有说明 15.姚启圣因牵界禁海被罢免,最终抑郁死。 16.施琅是因为与郑成功有仇才投清 我发现并记得的只有这么多了,你可以去看纪连海的《说康熙》,这本书把历史与《康熙王朝》、《孝庄秘史》做了对比,但他的历史只能作参考。
不过看那本书要有耐心,说好听点是有很多拓展,其实是关于各大臣的家谱及家族历史说了很多,关于康熙的不多。
5.历史上的康熙王朝是哪个朝代
清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
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在位61年零10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后人称着为:“千古一帝”。
6.康熙王朝中的老祖宗是何历史人物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年(1625年)嫁(13岁)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受封为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
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其孙康熙帝即位后尊为 太皇太后 ,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生于1613年03月28日,卒于1688年01月27日,享年75岁。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培养孙儿
在“独嗜图史”的孝庄影响下,玄烨从小对读书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嗜好伴其终身。他“矢志读书”,“早夜诵读,无间寒暑,至忘寝食”,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一捧起书本,几乎忘掉一切。
保姆朴氏担心他年龄太小,读书过多而有伤身体,不止一次将书藏起,希望能使他休息一下。但他一经发现,便立刻索回,继续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对于孙儿的勤奋苦学,孝庄既感欣慰,又十分心疼,她曾忧喜掺半,不无责备地对玄烨说:“哪有像你这样的人,“贵为天子”,却像书生赶考一样苦读呢?”
玄烨继位初期,有一天,当着众臣之面,孝庄问玄烨身为天下之主,有何打算,玄烨答道:“臣无他欲,惟愿天下义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少年皇帝决意做贤明之君,富国裕民的强烈愿望,显示出孝庄多年培育的初步成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庄文皇后
7.《康熙王朝》中,有哪些内容与历史不符
1、历史上的苏麻喇姑比康熙大40岁左右,而《康熙王朝》中的苏麻喇姑只比康熙大一点。
2、《康熙王朝》中的孝庄太皇太后在戏中一口一个“我孝庄”,其实“孝庄”是皇帝给她上的徽号,是给臣下用来尊称这位“母仪天下”的太皇太后用的,绝对不应该用来当作她本人的自称。3、《康熙王朝》中康熙把他最喜欢的格格蓝齐儿嫁给葛尔丹,但是历史上并没有这么回事。
4、紫云、周培公、魏东亭都是虚构的人物;太监总管李德全也是杜撰的名字;容妃刷马桶的事也是杜撰的。5。
王辅臣明朝就忠勇,最后为阿济格所俘,后随洪承畴转战南方,屡立战功。王辅臣是陕西提督,并非陕甘提督,而且并非拥兵六万,只拥兵八千,他叛乱时,但坐镇西安的简亲王并不征讨,而是借口索要粮饷。
而真正平乱的是大学士图海和甘肃提督张勇。6。
再说莫洛,莫洛早年跟随皇太极征战,到康熙元年已是山陕总督依附鳌拜,鳌拜死后,康熙未杀他,而是让他升任,精殿大学士,吴三桂叛乱后,命他经略山陕,但此人看不起汉臣。成都数千八旗兵被围,康熙命他与王辅臣救援,但此人取走王辅臣的两千匹良马,且处处排挤王辅臣,以至王辅臣叛乱,自己被害。
7.姚启圣,姚乃是和硕康亲王杰书幕僚,被编入汉军八旗正红旗,平定吴三桂时,屡出良策,收台时,被举荐成为福建总督。
8.康熙王朝与现实历史的差距有多大
康熙王朝与现实历史的差距
1.康熙的孝诚仁皇后姓赫舍里氏,怎么人们一见了她就一口一个"赫舍里"的叫,那又不是人家的名字啊,孝诚仁皇后没有留下名字,就是编一个也好啊.另外索额图也不是她的父亲,而是叔叔.
2.怎么孝庄太后跟皇太后(康熙的生母)说,咱们博尔吉济特氏家族如何如何.晕,皇太后姓佟(后改佟佳),怎么又姓了博尔吉济特了?顺治的孝惠章皇后才姓博尔吉济特,是康熙朝另一位太后,可剧中连她的影子都没有.
3.顺治真是人民的好公仆啊,出了家都不忘种水稻为人民服务.竟然还能和他儿子见面,我倒.(编剧说顺治出家已经让我忍无可忍了)
4.康熙哪有什么孝慈仁皇后?太会吹了.
5.我看见赫舍里氏的牌位上写的是"孝诚仁皇后",这个谥号可是雍正给的,康熙时她的谥号是"仁孝皇后".康熙最喜欢的就是这位皇后,而不是不喜欢.
6.胤礽不是一出生就立为太子,而在他1岁以后.另外.最主要的四皇子胤禛竟然没有.
7.董鄂妃说她没有给顺治生下孩子,接着顺治就要把玄烨过继给她,什么嘛,董鄂妃生的四阿哥很小就死了,又不是没生过.顺治后来竟然说董鄂妃对他很好,把他当弟弟,可董鄂妃比顺治还小1岁呢.
8.孝庄太后把佟妃封为"孝康皇后",还说打今儿个起你就是皇后了.可佟妃根本没当过皇后,只是从妃子升为太后,死于康熙2年,"孝康皇后"也是她儿子康熙给的谥号.孝庄神机妙算,连儿媳妇死后的谥号也知道了.
9.历史上有"魏东亭"吗?应该是曹寅吧,因为曹寅才是康熙小时侯的朋友,所以康熙很重视曹家.
10.怎么蓝齐儿开始让封为"蓝齐儿格格",后来又成了"和硕公主"啊.到底编剧有没有弄清"格格"和"公主"的含义?清朝皇帝之女本来就称"公主",到了这里又把人家降了一级成了"格格",蓝齐儿是妃子生的本来就可封为"和硕公主"的.历史上也没有这位公主吧!
11.蓝齐儿要下嫁,明珠对康熙说,您的三妹柔嘉公主如何如何.柔嘉公主是康熙的堂姐,比康熙还大两岁,怎么会是三妹啊!另外又提到一个"恭公主",而人家不是"恭公主",而是"恭悫公主".
康熙王朝与现实历史的差距,偶就找出这么多了,漏洞百出啊!
9.康熙王朝正史
、戏里孝庄说康熙的生母是“博尔济吉特氏女人”,而其实孝康皇后是佟佳氏 2、管董鄂妃叫“鄂贵妃”,显然是说她姓董、封鄂,野史混淆 3、顺治出家,这是在不能算什么大的疑案 4、孝诚皇后是索额图的侄女,而非女儿,康熙死前她只称“仁孝皇后” 5、没有容妃此人,只有荣妃,所谓追封“孝慈仁皇后”是个调戏历史的大笑话,孝慈皇后是皇太极的母亲。
“仁”是康熙的谥号,康熙还没死,怎么就能有谥号呢。 6、同样,孝庄自己或者就自称“我孝庄”,让稍有常识的人都听得目瞪口呆 7、孝庄去“东陵”祭祖,可东陵埋葬的第一个皇帝是孝庄的儿子顺治,祭祖得去关外 8、苏麻喇姑的问题就不说了,跟吕四娘一个性质 9、明珠自称自己姓“纳兰”,牛人,连他儿子多年后造的笔名都用上了,好比巴金他老爸在巴金出生前就说自个儿姓巴一样 10、明珠和惠妃是叔侄关系,而非兄妹 11、胤礽并非刚出生的时候就成了太子,而且最初他叫保成,不是胤礽 12、太过夸大周培公的功绩,连皇舆全图都成了他的著作 13、丑化郑经一家子就不用提了 14、噶尔丹居然敢只身进北京,还那么年轻,太抬举他了 15、喀尔喀出了个宝日龙梅公主?估计编剧压根儿不知道喀尔喀在哪儿,内部是什么设置,跟清朝什么关系 16、根本没有什么蓝齐儿格格,康熙也不至于窝囊无能到把自己的闺女嫁给噶尔丹 17、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是打击、剿灭、肃清的过程,并未失败过。
18、皇帝军前带着妃子,把康熙当成齐后主还是隋炀帝了 19、为了节省人物关系,直接把雍正给省掉了,真是闻所未闻(另外诸如高士奇等人也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