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著名的历史故事 求上海一著名建筑的历史故事

火烧 2022-08-23 18:59:14 1048
求上海一著名建筑的历史故事 上海外滩美术馆坐落于上海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之处的外滩源片区,曾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亚洲文会大楼旧址。上海亚洲文会大楼是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North Chi a Br

求上海一著名建筑的历史故事  

上海外滩美术馆坐落于上海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之处的外滩源片区,曾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亚洲文会大楼旧址。

上海亚洲文会大楼是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于1931年—1932年在上海博物院路(今虎丘路)建造的一幢5层大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成立于1857年,是英国侨民在上海建立的一个重要文化机构,主要从事对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的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

1871年花费3000两白银在上圆明园路建造了会所。

1874年2月13日,开设博物馆,陈列从长江流域和华北采集来的动物标本。

1886年,该会门前的上圆明园路改名博物院路,即今虎丘路。

著名的历史故事 求上海一著名建筑的历史故事

亚洲文会组织,这与英国早期进行经济和文化的海外扩张有关。

为了向海外殖民化,首先要了解外国的经济、文化背景。

这样,在鸦片战争以前,1823年英国人就在伦敦成立了皇家亚洲文会,把支会设在印度孟买等地。

1842年,英国侵占香港后,于1847年在香港成立中国支会,研究中国艺术、科学以及自然物产。

但这些调查和收集,客观上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中国文化和科技的进步起到了桥梁作用。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租界逐渐辟建,英国人到上海来的也逐年增多。

这样,在英国男爵尼柯逊、裨治文等人的发起下,组织了上海文理学会,从事中国文化、科学和物产的情报工作。

咸丰七年、1857年,文理学会与英国伦敦的“大英亚洲文会”合并,成为英国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一说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支会合并改名后,旨在研究中国及邻近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状况,采取多种手段搜集了不少的动植物标本和我国的历史文物。

由于没有办公聚会场所,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的支持下,获得英国政府的同意,由英租界工部局在圆明园路划了一块地,当时的大地产商汉璧礼捐了500两银子,向上海(西侨)体育基金会低息贷款1500银两,英国政府也拨了资金,由地质学家金思密设计。

同治十年、1871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会舍在圆明园路落成,建筑经费共计白银3000两。

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立“亚洲文会博物院”,这是上海最早的博物院(《中国科学美术杂志》记载1874年落成)。

博物院建立后,以收藏、陈列上海周边地区及长江流域的动植物、矿物、古董及人类学标本为主,着手开展标本的采集、征购和剥制。

一面任用技巧精熟的专家王树衡剥制动物标本;一面聘请各类专家,开展各学科的研究。

麦华陀、地质学家金思密、爬虫学家克威丝威、考古兼货币专家伟烈亚力、鱼类专家魁克特、人类学家科提尔、鸟类学家海崛黎、福勃士等人均以专家身份参与其事,同时也收购和接受捐赠自然标本和中国历史文物。

据载,徐家汇修道院院长达维特神父提供了他在华北各省采集的标本。

该院还收集制作上海本地鸟类标本,尤其是各种野鸭标本,这些标本主要由旅沪西侨中的狩猎者提供。

该院成立伊始,上海飞靶总会会员将猎获的飞禽走兽慷慨捐赠给博物院。

院方制成标本后还配上自然景物。

光绪四年,1878年,还征集到一堆鲸鱼的下颌骨架,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些骨架还陈列在展厅中。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索威比在《上海博物院简史》中写道:“中国观众对此兴趣盎然,他们对此大海怪的迷惑,远胜于对西方人的好奇。

”光绪七年,1881年,英国海军军医古庇还向上海博物院捐赠了一批精制的地质标本。

初期中国历史文物较少,所以叫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后经过在上海的英美人的捐赠,博物院的资料、藏品逐渐充实,多为东方国家的史料。

为此,亚洲文会博物院的声誉在当时上海的西洋人中影响日盛,租界工部局甚至于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把路名也由圆明园路改名博物院路。

当时上海的《图画日报》介绍:“该院任人游览,不取游资,诚开通智识之一助也。

”伟烈亚力对创办亚洲文会起到很大作用,他是发起人之一。

文会开办时有图书1300册,其中伟烈亚力就捐了718册。

3年后,图书馆馆长髙第按宗教、科学与艺术、文学、历史和期刊分5大类。

他还利用伟氏的图书著成《西人论中国书目》。

伟烈亚力第二次来华又积累了一批图书资料,其中不少是珍本。

他自豪地说:在华的西人中,只有威妥玛的藏书量能超过他。

后来他的图书大部分又归亚洲文会收藏。

上海博物院建院初期,仅有2间陈列室,1间陈列兽类、贝甲类、蛇类、鱼类等标本;1间陈列禽鸟类、昆虫类标本。

1929年会所房屋发现白蚁,被迫募款改建。

1931年拆屋,1933年建成(一说1932年建成),亚洲文会大楼是一座砖木结构建筑,总体上是5层,部分高6层。

首先第一层是演讲厅,原来名叫伍连德讲堂。

二层是图书馆。

博物院陈列室在三、四2个楼层,三楼陈列自然标本,有古生物、人类化石及动植物标本等;四楼陈列中国历史文物,有陶瓷器、青铜器、钱币、碑刻等,甚至还有鸦片烟枪和女人的小脚绣花鞋。

在陈列布置上,参照当时欧美博物馆的陈列手法,把展品陈设于大玻璃柜中,配以天然景物,改名“上海博物院”向社会开放,参观者月均7000余人。

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社曾借用办公。

大楼是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因是文化性建筑,所以大楼的外观是欧洲装饰主义建筑风格,同时糅进了一些中国传统的装饰。

它的底层是用石头砌的墙面,以上砌青砖清水墙。

正门立面建筑线条是竖线的竖向构图。

顶上采用传统的中国图案进行装饰。

二楼伸出的阳台,栏杆是中国式样的。

底下一层入口有3道券门,铁门栅栏采用了“寿”字图案,两旁是八角八卦窗。

二至五层中间墙面每层的窗旁用砖柱贯立。

二层有栏杆。

上世纪20~30年代,现代建筑融入了不少的中国建筑元素。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北华支会已将图书馆及博物院所藏部分标本、文物转移出中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文会大楼被日军强占,大批的藏书、文物被劫到东京。

日本投降后追回了一些,但有一些遗失,大楼仍由北华支会使用。

1948年,《上海通》记载,四楼陈列室面积1500平方英尺,陈列各种标本1万多种。

值得一提的是麋鹿,西方人未见过,颇觉珍贵,作说明:“华人名之曰‘四不像’,因此物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驼非驼,似牛非牛,前在黄河流域之河南、山东出产甚多,其遗骸发现于殷墟中”。

五楼陈列室陈列运茶船和农具模型,“小巧玲珑,引人入胜”。

其余“除少数生物、矿物标本外,大多为历史艺术物品。

如魏石刻、石像、汉代的砖石马、晋代的碑文,以及石器、陶器、铜器、墓像。

服饰有古代官吏的朝服、战士的盔甲、战袍。

武器有矛、戈、枪、箭,还有近代的手枪、步枪、来复枪等。

此外还有古钱币13筐,外国铜元3筐,都有2000种。

上海解放前夕,北华支会将部分图书、文物、标本私运出境。

解放后接管时,只剩下一些昆虫标本。

50年代,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经费来源断绝,会长黎照寰主动要求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经上海市军管会批准,于1952年6月27日予以接管,“劫后余生”的藏品由新组建的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分类接受。

接管后楼房先后作为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处等。

后由上海图书馆使用,当作书库。

20世纪90年代初,原大楼底层的唐家住房连同二楼的“伍连德讲堂”则成为证券公司的营业大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