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爷是什么职位 上位率83%,比太子還管用的職位:東晉「 ”琅琊王”
上位率83%,比太子還管用的職位:東晉「 ”琅琊王”
在封建王朝,「 ”名”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說:「 ”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名”不可輕授。
一、在東晉,琅琊王對皇位的繼承權
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是頂着西晉「 ”琅琊王”的名義,在江東開創了基業。
在東晉,「 ”琅琊王”是離皇位最近的職位之一。東晉一共11個皇帝,6個做過琅琊王。
這要從宗法制說起:
司馬睿做了皇帝之後,他逢年過節要祭拜的,只能是西晉做過皇帝的那些人。
那他自己的爹,就得有人祭拜。這就需要有個名分,「 ”琅琊王”就是繼承琅琊國的名分。
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東晉也是藝術興盛的時代
但是呢,因為司馬睿這一支做了皇帝,就是皇室嫡脈了。當東晉皇帝死後沒有兒子或者兒子太小的時候,有「 ”琅琊王”封號的人,就變成了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就好比一家兄弟兩個,大哥在外面發了大財,家里的2畝地和老房子留給弟弟繼承,弟弟在家贍養老人。但是如果哥哥沒兒子,那外面的大筆家產,就會由弟弟繼承。那時候可沒有當代婚姻法,老婆是繼承不了皇位的。
簡單說,有太子,琅琊王是皇位第二順位繼承人,沒有太子,琅琊王就是東晉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東晉滅亡後,自稱皇室的司馬楚之逃到北魏,北魏封他為琅琊王
二、東晉的「 ”琅琊王”
東晉一共封過8個琅琊王,其中2個夭折早死,5個繼承了皇位。除去夭折的,「 ”上位率”高達83.33%。
317年,西晉琅琊王司馬睿登位晉王,立司馬紹為太子,立司馬裒為琅琊王,作為西晉恭王一支的繼承人。
竹林七賢 東晉的無奈
418年,宋公裕以讖雲"昌明之後尚有二帝",乃使中書侍郎王韶之與帝左右密謀鴆帝而立琅邪王德文。
三、《世說新語》里故事最多的皇帝
東晉的大部分皇帝,就像權臣的抹布,想用你,你不當也得當,不想用你,皇子照樣排隊靠邊站。
最典型的一個,還拒絕過近乎皇儲的琅琊王封號。

他就是做過琅琊王的簡文帝司馬昱。
他怎么一會拒絕琅琊王,一會又做過琅琊王呢?
1.《世說新語》里故事最多的皇帝
《世說新語》里,故事最多的,當然是東晉的權臣們。謝安、桓溫、庾亮、殷浩這些權臣,占據了《世說新語》大量篇幅。簡文帝司馬昱,則是唯一故事跟權臣一樣多的皇帝。
他善於清談,史稱「 ”清虛寡欲,尤善玄言”,被稱為「 ”清談皇帝”。書里還記載了一些諷刺性的內容,比如《簡文帝不識稻》:
簡文見田稻,不識。問是何草。左右答是稻。簡文還,三日不出。雲:寧有賴其末而不識其本。
馬鐙的應用,使北方胡人騎兵力量增強,對東晉北伐產生了不利影響
還有一些對當時朝臣的評價,比如:
謝公在東山畜妓。簡文曰:安石必出,既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
《世說新語》里,關於簡文帝的故事,多達69個。這些故事,雖然有一些反饋了簡文帝的「 ”魏晉風流氣度”,但更多的,反映了刀光劍影下,不得自主的人生。
比如:
桓宣武對簡文帝不甚得語。廢海西後,宜自申敘,乃豫撰數百語陳廢立之意。既見簡文,簡文便泣下數十行,宣武矜愧不得一言。
權臣掌廢立,皇帝只能對以哭泣。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農耕
《世說新語》里說,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比較喜歡司馬昱的娘。因此,早期還考慮過立司馬昱為太子。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立司馬紹為太子,小兒子司馬昱就成為留守琅琊國家業的琅琊王。
但是司馬紹死後,庾氏當政,司馬昱連琅琊王都當不成了,被改封為會稽王。
2.不敢、不想、不願做皇帝的人
司馬昱作為皇室,經歷過掙扎、抗爭、認命、抑郁的心路歷程。
庾氏倒台後,皇帝司馬聃過於年幼,司馬昱臨危受命,試圖重振晉室。
但是沒兵沒將的抗爭,被權臣桓溫無情的按在地上摩擦。
司馬昱心灰意冷。因此對於皇室立他為琅琊王(隱含做皇儲的意思)的意圖,他消極抵抗,給拒絕了。
世說新語里還編了一些桓溫和簡文帝的故事,比如:
宣武與簡文、太宰(王晞)共載。密令人在輿前後鳴鼓大叫,鹵簿中驚擾,太宰惶怖求下輿。顧看簡文,穆然清恬。宣武語人曰:朝廷間故復有此賢。
舊時王謝堂前燕
365年,
哀帝崩,以琅邪王奕承大統。七月,己酉,徙會稽王昱復為琅邪王。甲申,立琅邪王昱子昌明為會稽王;昱固讓,猶自稱會稽王。
但是,東晉的皇帝,終究不是你不想當,就可以不當的。
不做也得做。
371年,桓溫為擴大權勢聲望,廢帝(司馬奕)為海西公,立丞相會稽王昱,是為簡文帝。
清談皇帝司馬昱在權臣的擺弄下,活得無比憋屈,在位僅8個月,就抑郁而終了。
東晉時期,都城建康沒有外郭(木柵欄),石頭城要塞被攻破,建康就三番四次被叛軍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