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西湖 浙江杭州西湖简介及详细资料
浙江杭州西湖简介及详细资料
地质演变过程
西湖最早称武林水。最早据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的名字。 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灩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此时衍生出西湖较早的另外两个古称:明圣湖和金牛湖。
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档案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明代《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
潟湖(旧称泻湖),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与潟湖地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潟湖沉积是由入潟湖河流、海岸沉积物和潮汐三角洲物质充填,多由粉砂淤泥质夹砂砾石物质组成,往往有黑色有机质粘土与贝壳碎屑等沉积物。
1920年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面积要比现在大,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废。
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潮涌浪形成的沙坎堆积而最终形成了现在格局的西湖。
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受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影响。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而下泻的泥沙也在这一地带堆积,把钱塘江江床抬高, 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现在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宝石山地貌气势磅礴,石峡陡立壮观,绝壁通幽,赭色宝石(碧玉)嵌入岩中。
人为因素
1.秦汉-唐代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的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我国的秦汉时期。
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目前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可以证明当时是和江海直通的。

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构成杭州的便捷交通,促进经济发展,杭州的旅游活动也开始兴起。
唐代,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现在湖面面积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延伸到武林门一带。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由于当时未修水利,遇到大雨天气,湖水就四处泛滥,如果久旱不雨,西湖又干涸见底。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调任杭州刺史。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六井现已大都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井亭桥西。其余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西湖大格局形成的第一阶段:
长庆二年十月(822年),<b>白居易</b>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白氏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人们往往误认为西湖上的白堤为唐代白居易所修,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现在的白堤。他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漫漶无存,但是杭州人却将西湖上的白堤(当时称“白沙堤”)作为凭吊白居易的古蹟。白居易不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最为著名的作品有《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和《忆江南》。
2.五代-宋代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各地的交通,与日本、朝鲜等国通商贸易。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因此吴越国王钱镠于宝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
西湖大格局形成的第二阶段: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b>苏轼</b>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b>苏堤</b>”。
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杭州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南宋诗人林升在诗《题临安邸》对当时的盛况做了生动的描绘。另外,诗人杨万里也曾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盛赞西湖美景。
3.元代-清代元代,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销金锅”。据《元史》卷23记,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驿,半岁之间,使人过者千二百余, 有桑兀、宝合丁等进狮、豹、鸦、鹘,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余斤。”。西域和西欧各国的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增多。最为闻名的有义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元代后期,继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代有所扩大。元世祖至元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茭田荷荡。
西湖大格局形成的第三阶段:
直到明代宣德、正统年间(1426年-1449年),杭州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也才开始关注西湖。弘治十六年,知州<b>杨孟瑛</b>冲破来自豪富们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一带尽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称<b>杨公堤</b>。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筑环形长堤,形成的独特景观。“湖中岛、岛中湖”三十九年,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
清代,因康熙、乾隆两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进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览,并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双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点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观赏位置。雍正年间,还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览,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又题书“龙井八景”,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游人注目。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1016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
明清两代,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两个岛屿。
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滩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的疏浚后,面积广及现在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乌龟潭、赤山埠一带。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颜检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创立西湖浚湖局,委钱塘丁丙主事。
4.民国至20世纪末自清末至民国时期,沪杭、杭甬、浙赣等铁路线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宁波等地的公路相继建成,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杭州旅游的发展。除传统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游客以及欧美、日本等国的游客也日渐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记载,民国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访杭州累计为32,845人。
民国时期杭州旅游资源日益丰富,西湖景点和文物古蹟不断增多。政府将孤山的清代行宫中的御花圆辟为公园,民国16年,改称中山公园,公园左侧辟为浙江忠烈祠,祀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还在西泠桥附近建徐锡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国6年,修建了灵隐寺的大悲阁,数次翻修岳王庙、岳坟。民国12-20年间,修建黄龙洞。民国12-13年,修整倾废的钱王祠,并构筑园林。民国22年,修护已倾斜的保俶塔。
民国时期,杭州的公园建设始于湖滨公园。1912年浙江军政府拆除钱塘门至涌金门城墙和旗营城垣,沿湖筑湖滨路,离湖20米处设栏,广种花木,称湖滨公园。长约一里的湖滨公园共分为一至五公园。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长生路之北至钱塘门头,用浚湖之泥填为平地,约21亩余,辟为六公园。18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别在第三公园码头、第二公园码头和第五公园码头建立“陈英士像”、“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和“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雷峰塔塔基因长期遭盗挖,导致矗立近千年的古塔轰然倒塌,惊动社会舆论。鲁迅为此还特地撰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对这一事件发表评论。雷峰塔的倒塌,也使得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不复存在。
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参观人数总计达2千余万人次。西湖博览会会址设在断桥、孤山、岳王庙、北山等沿湖地区。博览会旨在提倡国货,奖励实业,前来参观的除有全国一千多个代表团外,还有美国、日本、英国、印尼等国的参观团,为民国时期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盛会。5.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对西湖山区实行封山育林,植树绿化,对西湖进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风景区,开辟植物园、花圃,兴建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公园,改建玉泉观鱼、涌金公园,整修灵隐寺、净慈寺、岳庙、三潭印月、湖心亭等风景点,修筑环湖西路(西山路)、龙井路、九溪路。“文化大革命”后,来西湖旅游人数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宾、港澳同胞总计5.3万人次,国内游客约有600万人次。
中国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36个之多,一般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由于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85年)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此外,1979年中国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壹圆券,以及2004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更说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
1983年5月,国务院明确杭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198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指出:“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此后,杭州政府修复灵隐寺、天竺寺、净慈寺、岳庙、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蹟,扩建虎跑等名胜,新建曲院风荷等公园,开辟“灵峰探梅”景点,在黄龙洞、阮公墩创办仿古游乐活动,还办起夜花园、音乐夜市等夜游活动。
西湖大格局繁荣的第四阶段: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蓄水量仅400余万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只能循航道行驶。1950年,国家把治理西湖列入国家投资计画。1951年,杭州市启动疏浚西湖工程,再次全面疏浚治理西湖,至1954年,工程已全部实行机械化操作。本次浚湖工程于1959年浚工,湖水深度平均达到1.808米,最深处2.6米,西湖蓄水量增加到1027.19万立方米。挖出的淤泥填平昭庆寺、清波公园等环绕西湖的田荡、洼地18处。此后,由于湖床泥土冲刷和沉积物的积累,湖水深度又降为1.47米。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1980年后,湖水深度又上升为1.5米。除了疏浚工程,杭州市政府还对西湖湖墈进行了全面整修,完工后总长度达29,800米,为西湖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驳墈。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岳坟、苏堤两侧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头10余处。
西湖引水工程于1985年2月1日正式动工。引水工程从钱塘江闸口段新建取水泵一座,日取水能力为30万立方米,相当于西湖总贮量的三十三分之一。引水后,西湖水体透明度提高5至7厘米。环湖污水截流工程于1978年开始筹建,1981年建成,分南、西、北三线,埋设污水管道17多公里,建污水泵站10座。 由于兼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蕴,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2000年,时隔71年后,西湖博览会再度在西子湖畔举行。新西湖博览会于10月20日至11月10日举行,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人民币,大大提高了杭州西湖在国内和国际的知名度。此后,西湖博览会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西湖大格局南线整合工程完善的第五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数项整治西湖环境的大型工程被启动。首先是“西湖南线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对西湖南线的四大公园(柳浪闻莺、老年公园、少年公园、长桥公园)进行整合。共拆除围栏2.25公里,拆除建筑6.57万平方米,开挖水系2.60万平方米,新种乔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万平方米。
四大公园均实现二十四小时免费开放,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旧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从此,雷峰塔与保俶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重现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为完整的全景。
西湖大格局三大综合保护工程建立的第六阶段: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湖西进工程”(即杨公堤景区)、新湖滨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等三大综合整治保护工程。在杨公堤景区建设中,主要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等总计70公顷的水面面积,并与西里湖互相沟通,改善和复原了周边的生态湿地。
目前,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上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新湖滨景区包括从断桥起,沿白沙路、圣塘闸、环城西路、湖滨路至二公园的沿湖地带,工程将湖滨机动车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为综合性休闲购物步行街。梅家坞地处西湖风景区腹地,为西湖龙井茶的重要产地,通过本次整治,景区恢复了茶文化和农家旅游的风格。
2003年,历时四年的西湖疏浚工程完成,共疏浚346.9万立方米,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65米加深到2.27米,水体能见度明显提高,水体容量由934万立方米增至1429万立方米。
2004年国庆节起,杭州花圃、曲院风荷、花港观鱼公园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加上2002年开放的南线四大公园,西湖沿线成了开放式大公园。
水文特征
西湖古称钱塘湖,又名西子湖,古代诗人苏轼就对它评价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白堤,苏堤等多个人工堤分割为八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形成各湖区水质差异的特点。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湖水总面积5.593平方公里。总容积1.1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97 米。
西湖的底质是由含有机质特别高的湖沼沉积而成,属于粉砂质粘土及粉砂质亚粘土,最上层为藻骸腐泥层(黑色有机质粘土),中层为泥炭层及沼泽土层,最下层为基底粉石砂层。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涧,主要补水河流为金沙涧、龙泓涧和长桥溪泄流 。
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4平方公里,湖中岛屿面积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浅处不到1米,泥泞最深处有5米,所以在西湖水面游玩要穿着救生衣物。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了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西湖多处水域处于富养化状态,年平均水温17.6℃,最高10月份, 28.6℃;最低3月份,4.0℃;基本无湖冰,但在2007年至2008年冬季时期,就有深层结冰,厚达20厘米;
西湖的鱼类有51种,分属10目16科43属。鱼类来源有:(1). 固有野生杂鱼;(2). 钱塘江流带入鱼类;(3). 人工引进驯化的养殖鱼种。养殖鱼类现在已经成为优势鱼种。西湖里还有一定量的乌龟、甲鱼,多是放生者投放的。
观赏植物
西湖不仅有着独特的山水名胜,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一年四季,西湖及周边群山中的植物花卉交替绽放飘香,不仅丰富了西湖的植物景观,也大大改善了杭州的环境质量。
1.桃花——西湖沿岸、苏堤、白堤等处,遍植柳树和桃树,形成了“一株杨柳一株桃”的代表性景观,另外夹种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性植物。杭州桃花的花期一般为2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
2.荷花——杭州地名中有荷花池头、荷花塘弄,传统食品有荷花糕,萧山跨湖桥遗址中曾出土莲子化石,至少在唐代之前就有人工种植荷花,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更是让西湖荷花名满天下。目前西湖湖面上共有荷花14块区域、130亩,大部分处在北里湖与岳湖间。根据常年统计,6月初西湖荷花开始绽放,6月底进入盛花期,一直绽放送香到8月底9月初。
3.桂花——作为杭州市花,桂花是杭州的代表性植物之一。诗人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说明早在唐代,桂花就在杭州出现。桂树被大量种植在西湖沿岸各大公园,尤其以新西湖十景的“满陇桂雨”和杭州植物园最负盛名。桂花可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种,以金桂、银桂为佳。每年中秋前后,丹桂飘香,成为杭州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桂花除供观赏外,还具有食用价值。金桂、银桂香气浓郁,是加工调味品的天然原料。醃制过的桂花和白糖拌在一起,即成了杭州传统食品之一的糖桂花。西湖桂花的花期一般从9月上旬开始,到11月初结束。
4.梅花——宋代在孤山隐居的“梅妻鹤子”林逋,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也为西湖梅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积淀。灵峰、孤山和西溪是古来杭州赏梅的三大胜地。每年1月底至2月中旬的春节期间为梅花的开花期。
5.郁金香——杭州太子湾公园于1992年左右引进了荷兰的几乎全部郁金香品种,并持续举办郁金香花展,成为西湖边一大新景观。一般郁金香赏花时间为3月中旬至4月末。
动物
由于杭州市政府对于西湖的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西湖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逐渐改善。在西湖中可以经常发现西湖野鸭、翠鸟、野兔,锦鲤鱼等动物出现。另外在西湖沿岸的树木中,松鼠也成为游客们关注的对象之一。
西湖景区有山林面积5万多亩,历来就有野猪。上世纪60年代起开始封山育林并严禁狩猎,生态环境逐渐恢复,野猪种群数量逐年递增,豺狼虎豹等野猪的天敌至今没有发现,导致野猪毫无顾忌地增长。这几年到了秋冬季,都会有觅食的野猪在西湖周边出没。
西湖的巡山队员,几乎每年都能看到野猪,以前少点,是因为那时西湖景区里有人狩猎,后来枪枝管紧了,西湖山林成了禁猎区,野猪就慢慢多起来,最近几年更是看得多了。野猪多地方有:龙门山、吉庆山、上天竺、天竺山、韬光等地,最大只有300多斤。秋季有单独出来的,也有一家子出来的,一公一母两只大的,带着一帮小野猪。最近几年野猪为什么频频下山,甚至跑到人比较多的南北高峰地带呢?巡山队员认为:那是冬天快到了,野猪需要多吃点东西储备能量越冬,现在西湖山林不但禁猎,也禁止种植地瓜、玉米等农作物,光靠山林里的浆果,野猪肯定不够吃了。
看到野猪,赶紧悄悄开溜,这是躲避野猪最好的办法;要是野猪进攻,那只有上树一著了,选择高大的树木,爬上去,打个报警电话,等待救援。不过,一般只要不惹它们,野猪是不会来主动攻击人。但来西湖游玩时也注意,到边远地带游览时,要结成团伙去,不要单独去探险。
人文因素
中唐以后,在西湖景区建设得到持续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人文理念,融进了景区的营造和欣赏中。 而两次在杭州任职的苏东坡,则更是将儒家的人文理念,贯彻在他对西湖的整治和建构中。西湖的文化品位大大提高,苏东坡对西湖的人文理念也在后来的西湖景区营造者中得到遵循和发扬。
南宋时,临安(今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湖景区的建设突飞猛进,实际上,西湖已经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被构筑为充溢着中庸、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空间。 可以说,在两宋,西湖的核心人文价值已经确立。所以此时,一些诗人、画家在他们的诗作画作中,将西湖客观的景象和自己的人文感觉糅合在一起表现出来,就顺理成章了。
西湖不仅山水秀美,林壑幽深,更有大量的文物古蹟,以及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景物、人文、历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她特有神韵的景观现象。“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苏堤两边水波潋灩,游船点点。远处是天色空濛,青山滴翠,杂树升烟。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心醉神驰。西湖的美景不仅是春天繁花绚烂,更有夏日里莲碧接天,秋夜中月印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梅。还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濛中的楼台。即便是同一景色也节气的变化具有不同的特色。一年有四季,一季有六节,六节上中下,七十二变化。无论你何时来到这里,都会领略到她不同的风韵。
〈西湖〉
---- 张岱
追想西湖始,何缘得此名。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评。
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吾乡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泼墨米颠画,移情伯子琴。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到岸人心去,月来不看湖,渔灯隔水见,堤树带烟熇。
真意言词尽,淡妆脂粉无。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一山(孤山)孤山: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蹟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蹟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与“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西湖三怪。
孤山上主要的景观包括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慕才亭(苏小小墓)等。
中山公园原为清代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代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品10余万件, 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文澜阁在浙江省博物馆内西北角,清乾隆年间,为存放《四库全书》,仿北京故宫文渊阁格式改建。西泠印社于1904年创办于孤山西南麓,因地近西泠桥而命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团体。岛内还有杭城老字号饭店“楼外楼”,以在西湖活养的草鱼烹制“西湖醋鱼”闻名。
二堤(白堤、苏堤)1.白堤: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断桥,位于白堤东首,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因而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锦带桥位于断桥西,又称涵碧桥。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现桥长8.1米,宽8.6米,单孔净跨5.9米石拱桥。
2.苏堤
旧称苏公堤,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