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金湖在古代是什么地方 金湖的由来

火烧 2022-08-29 11:37:30 1061
金湖的由来 淮安历史沿革淮安市位于“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和年轻的京沪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璀璨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这里共辉。市境跨古淮河两岸,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市

金湖的由来  

淮安历史沿革

淮安市位于“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和年轻的京沪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璀璨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这里共辉。

市境跨古淮河两岸,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澜之意。

正象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五六千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踪迹,并留下载入史册的“青莲岗文化”。

夏商周时期

市境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既有邗沟(即淮扬运河)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

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

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

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

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

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

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

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

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魏晋南北朝时期

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

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值得一提的是,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

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

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

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

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

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

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宋元时期

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

政府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

“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

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兵火的长期荼毒。

经历长期战乱,市境一片凄凉。

而由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萧条。

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

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赵孟兆页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时期

境内置淮安府。

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开始兴起。

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境内水患愈演愈烈,农业衰落,鱼米之乡的盛景不再。

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

以清江浦河轴心的两淮城市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

两淮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

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楚州)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

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国时期

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

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

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

gcdzg组织于1927年成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节境内,lq、陈毅、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

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勋。

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

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

建国后

几经调整,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

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

1987年,辖县淮安、宿迁改为县级市。

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四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

建国以来,淮安人民发扬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淮安建设成为江苏新兴的交通枢纽、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民国《辞海》中有关淮安地区地名的若干注释

淮安:

(一)府名。

明置,清仍之,今属江苏省,治山阳,辖山阳、阜宁、盐城、清河、安东、桃源六县,民国废。

(二)县名:

(1)旧县名。

南齐置,即今江苏省淮阴县地。

(2)今县名。

属江苏省。

在宝应县西北;地濒运河东岸。

旧名山阳县,明清并为淮安府治;民国废府,改改山阳县曰淮安。

淮阴:

(一)今县名。

属江苏省。

在淮安县西北。

始置于秦,汉仍之,高祖封韩信为淮阴侯于此,故城在今治东南。

今治本为清江浦镇,旧为清河县治;民国改淮阴为清河,仍治此。

(二)郡名。

梁曰北兖州淮阴郡,东魏仍之,北齐废。

隋初复置,又废,故治在今江苏省淮阴县东南。

楚州:

唐于山阳置东楚州,改曰楚州,又改为淮阴郡;宋曰楚州山阳郡,改为淮安州。

故治在今江苏省淮安县。

清河:

旧县名。

宋置清河军,兼置清河县,故城在今江苏省清河县东;清乾隆间移今治,属淮安府。

民国改曰淮阴。

但我从以上史料到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某些人总说“淮阴”之名是盗用淮安的,“淮阴”是淮安的别名,后被淮阴所盗用,但史实并非如此,历史上是先有的淮阴之称,后有的淮安之名(淮安古名射阳,后改山阳)。

——详情请参见《汉书》至《南齐书》,淮安为射阳,《魏书》以后淮安为山阳。

而且,不但不是淮阴盗用淮安之名,相反则是淮安曾经盗用了“淮阴”之名:

《旧唐书》

“楚州中 隋江都郡之山阳县。

武德四年,臧君相归附,立为东楚州,领山阳、安且、盐城三县。

八年,废西楚州,以盱眙来属,仍去“东”字。

天宝元年,改为淮阴郡。

乾元元年,复为楚州。

旧领县四,户三千三百五十七。

口一万六千二百六十二。

天宝领县五,户二万六千六十二,口十五万三千。

在京师西南二千五百一里,至东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天宝元年,改为淮阴郡。

乾元元年,复为楚州。”

第二,“楚州”之名也是先为淮阴所有,后才被淮安(山阳)所用。

详见《隋书》:

“山阳旧置山阳郡,开皇初郡废。

十二年置楚州,大业初州废。

有后魏淮阴郡,东魏改为淮州,后齐并鲁、富陵立怀恩县,后周改曰寿张,又侨立东平郡。

开皇元年改郡为淮阴,并立楚州,寻废郡,更改县曰淮阴。

大业初州废,县并入焉。”

——“开皇元年(注:公元581年)改郡为淮阴,并立楚州,寻废郡,更改县曰淮阴。”

——“山阳旧置山阳郡,开皇初郡废。

十二年(注:公元592年)置楚州,大业初州废。”

第三,淮阴、淮安地区先有的淮阴做地区首府,后才有的淮安(山阳)后来居上。

《魏书》

“淮州萧衍置,魏因之。

治淮阴城。

领郡四 县九

山阳郡治山阳城。

领县二

山阳郡治。

左乡

淮阴郡

领县三

富陵 怀恩州、郡治。

《旧唐书》

楚州中 隋江都郡之山阳县。

武德四年,臧君相归附,立为东楚州,领山阳、安且、盐城三县。

八年,废西楚州,以盱眙来属,仍去“东”字。

天宝元年,改为淮阴郡。

乾元元年,复为楚州。

旧领县四,户三千三百五十七。

口一万六千二百六十二。

天宝领县五,户二万六千六十二,口十五万三千。

在京师西南二千五百一里,至东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山阳 汉射阳县地,属临淮郡。

晋置山阳郡,改为山阳县。

武德四年,置东楚州。

八年,去“东”字,治于此县。

县东南有射阳湖

淮阴 乾封二年,分山阳县置于隋旧废县。

第四,历史上淮阴曾有短暂的被淮安(山阳)吞并的历史,但不久就又恢复了。

《隋书》

“有后魏淮阴郡,东魏改为淮州,后齐并鲁、富陵立怀恩县,后周改曰寿张,又侨立东平郡。

开皇元年改郡为淮阴,并立楚州,寻废郡,更改县曰淮阴。

大业初州废,县并入焉。”

《旧唐书》

“淮阴 乾封二年,分山阳县置于隋旧废县。”

《新唐书》

“淮阴。

中。

武德七年省,乾封二年析山阳复置。”

二十五史地理志中的淮安与淮阴

汉书

临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

莽曰淮平。

户二十六万八千二百八十三,口百二十

三万七千七百六十四。

县二十九:徐,故国,盈姓。

至春秋时徐子章禹为楚所灭。

莽曰徐调。

取虑,淮浦,游水北入海。

莽曰淮敬。

盱眙,都尉治。

莽曰武匡。

B422

犹,莽曰秉义。

僮,莽曰成信。

射阳。

莽曰监淮亭。

开阳,赘其,高山,睢陵,莽曰睢陆。

盐渎,有铁官。

淮阴,莽曰嘉信。

淮陵,莽曰淮陆。

下相,莽曰从德。

富陵,莽曰B122虏。

东阳,播旌,莽曰著信。

西平,莽曰永聚。

高平,侯国。

莽曰成丘。

开陵,侯国。

莽曰成乡。

昌阳。

侯国。

广平,侯国。

莽曰平宁。

兰阳,侯国。

莽曰建节。

襄平,侯国。

莽曰相平。

海陵,有江海会祠。

莽曰亭间。

舆,莽曰美德。

堂邑,有铁官。

乐陵。

侯国。

后汉书

广陵郡,景帝置为江都,武帝更名。

建武中省泗水国,以其县属。

雒阳东一千六百四十里。

十一城,户八万三千九百七,口四十一万百九十。

广陵[一]有东陵亭。

[二]江都,有江水祠。

高邮,平安,凌,故属泗水。

东阳,故属临淮。

有长洲泽,吴王濞太仓在此。

[三]射阳,故属临淮。

[四]盐渎,故属临淮。

舆,侯国,故属临淮。

堂邑,故属临淮。

有铁。

春秋时曰堂。

海西,故属东海。

下邳国,武帝置为临淮郡,永平十五年更为下邳国。

雒阳东千四百里。

十七城,户十三万六千三百八十九,口六十一万一千八十三。

下邳,本属东海。

[一]葛峄山,本峄阳山。

[二]有铁。

徐,本国。

有楼亭,或曰古蒌林。

[三]僮,侯国。

睢陵,下相,淮阴[四]淮浦,盱台,高山,潘旌,淮陵,取虑,有蒲姑陂。

[五]东成,曲阳,侯国,故属东海。

司吾,侯国,故属东海。

良成,故属东海。

春秋时曰良。

[六〕夏丘,故属沛。

晋书

广陵郡汉置。

统县八,户八千八百。

淮阴。

射阳。

舆。

海陵,有江海会祠。

广陵。

盐渎。

淮浦。

江都,有江水祠。

宋书

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并东海。

明帝永平十五年,复分临淮之故地为下邳郡。

晋武帝太康元年,复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郡,治盱眙。

江左侨立。

《永初郡国》又有盱眙县,何、徐无。

领县七,户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二万二千八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广陵。

射阳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凌令,前汉属泗水,后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又立,属广陵。

淮浦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广陵。

淮阴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广陵。

东阳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晋太康地志》属临淮。

长乐令,本长乐郡(别见),并合为县。

南齐书

临淮郡自此以下,郡无实土。

海西 射阳 凌 淮阴 东阳 淮浦建武二年省。

魏书

淮州萧衍置,魏因之。

治淮阴城。

领郡四 县九

山阳郡治山阳城。

领县二

山阳郡治。

左乡

淮阴郡

领县三

富陵 怀恩州、郡治。

隋书

江都郡梁置南兖州,后齐改为东广州,陈复曰南兖,后周改为吴州。

开皇九年改为扬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

统县十六,户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四。

江阳旧曰广陵,后齐置广陵、江阳二郡。

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为邗江,大业初。

更名江阳。

有江都宫、扬子宫。

有陵湖。

江都自梁及隋,或废或置。

海陵梁置海陵郡。

开皇初郡废,又并建陵县入,寻析置江浦县,大业初省入。

宁海开皇初并如皋县入。

高邮梁析置竹塘、三归二县,及置广业郡,寻以有嘉禾,为神农郡。

开皇初郡废,又并竹塘、三归、临泽三县入焉。

安宜梁置阳平郡及东莞郡。

开皇初郡废,又废石鳖县入焉。

有白马湖。

山阳旧置山阳郡,开皇初郡废。

十二年置楚州,大业初州废。

有后魏淮阴郡,东魏改为淮州,后齐并鲁、富陵立怀恩县,后周改曰寿张,又侨立东平郡。

开皇元年改郡为淮阴,并立楚州,寻废郡,更改县曰淮阴。

大业初州废,县并入焉。

盱眙旧魏置盱眙郡。

陈置北谯州,寻省。

开皇初郡废,又并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入。

有都梁山。

盐城后齐置射阳郡,陈改曰盐城,开皇初郡废。

清流旧曰顿丘,置新昌郡及南谯州。

开皇初改为滁州,郡废。

又废乐钜、高塘二县入顿丘,改曰新昌。

十八年又改为清流。

大业初州废。

有白禅山、曲亭山。

全椒梁曰北谯,置北谯郡。

后齐改郡为临滁,后周又曰北谯。

开皇初郡废,改县为滁水。

大业初改名焉。

有铜官山、九斗山。

六合旧曰尉氏,置秦郡。

后齐置秦州。

后周改州曰方州,改郡曰六合。

开皇初郡废,四年改尉氏曰六合,省堂邑、方山二县入焉。

大业初州废。

又后齐置瓦梁郡,陈废。

有瓜步山、六合山。

永福旧曰沛,梁置泾城、东阳二郡,陈废州,并二郡为梁郡。

后周改梁郡为石梁郡,改沛县曰石梁县,省横山县入焉。

开皇初郡废。

大业初改县曰永福。

有香山、永福山。

句容有茅山、浮山、四平山。

延陵旧置南徐州、南东海郡,梁改曰兰陵郡,陈又改为东海。

开皇九年州郡并废,又废丹徒县入焉。

十五年置润州,大业初州废。

有句骊山、黄鹄山、蒜山、长塘湖。

曲阿有武进县,梁改为兰陵,开皇九年并入。

旧唐书

楚州中 隋江都郡之山阳县。

武德四年,臧君相归附,立为东楚州,领山阳、安且、盐城三县。

八年,废西楚州,以盱眙来属,仍去“东”字。

天宝元年,改为淮阴郡。

乾元元年,复为楚州。

旧领县四,户三千三百五十七。

口一万六千二百六十二。

天宝领县五,户二万六千六十二,口十五万三千。

在京师西南二千五百一里,至东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山阳 汉射阳县地,属临淮郡。

晋置山阳郡,改为山阳县。

武德四年,置东楚州。

八年,去“东”字,治于此县。

县东南有射阳湖

淮阴 乾封二年,分山阳县置于隋旧废县。

新唐书

楚州淮阴郡,紧。

本江都郡之山阳、安宜县地,臧君相据之,号东楚州。

武德四年,君相降,因之,八年更名。

土贡:赀布、纻布。

户二万六千六十二,口十五万三千。

县四:山阳,上。

有常丰堰,大历中,黜陟使李承置以溉田。

盐城,上。

本故汉盐渎县地。

隋末,盗韦彻据其地,置射州及射阳、安乐、新安三县。

武德四年来归,因之。

七年州废,省射阳、安乐、新安,置盐城县。

有盐亭百二十三,有监。

宝应,望。

本安宜。

武德四年以县置仓州,七年州废,来属。

上元三年以获定国宝更名。

西南八十里有白水塘、羡塘,证圣中开,置屯田;西南四十里有徐州泾、青州泾,西南五十里有大府泾,长庆中兴白水塘屯田,发青、徐、扬州之民以凿之,大府即扬州;北四里有竹子泾,亦长庆中开。

淮阴。

中。

武德七年省,乾封二年析山阳复置。

南九十五里有棠梨泾,长庆二年开。

元史

淮安路,上。

唐楚州,又改临淮郡,又仍为楚州。

宋为淮安州。

元至元十三年,行淮东安抚司。

十四年,改立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设录事司。

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兼领临淮府、海宁、泗、安东四郡,其盱眙、天长、临淮、虹、五河、赣榆、朐山、沐阳各归所隶。

二十七年,革临淮府,以盱眙、天长隶泗州。

户九万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

领司一、县四、州三。

州领八县。

至元二十三年,于本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立洪泽屯田万户村。

录事司。

县四

山阳,上。

至元十二年,安东州归附,以本县马罗军寨作山阳县。

十三年,淮安路归附,仍存淮安县。

二十年,省淮安、新城入焉。

盐城,上。

桃园,下。

清河。

下。

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明史

淮安府元淮安路,属淮东道宣慰司。

太祖丙午年四月为府。

领州二,县九。

西南距南京五百里。

洪武二十六年,编户八万六百八十九,口六十三万二千五百四十一。

弘治四年,户二万七千九百七十八,口二十三万七千五百二十七。

万历六年,户一十万九千二百五,口九十万六千三十三。

山阳倚。

北滨淮。

高家堰在其西南。

南有运河,永乐中浚。

西南有永济河,万历九年开,长六十五里,亦谓之新运河。

东南有射阳湖。

东北有马逻乡、庙湾镇、羊寨乡三巡检司。

清河府西。

县治滨黄河,崇祯末,迁治县东南之甘罗城。

南有淮河,东北与黄河合,谓之清口,旧谓之泗口。

自徐州至此,皆泗水故道,为黄河所夺者也。

南有洪泽湖,有洪泽巡检司。

又东有马头镇巡检司。

清史稿

淮安府:冲,繁,疲,难。

隶淮扬海道。

顺治初,因明制,州二,县九。

雍正二年,升海、邳为直隶州,赣榆、沭阳属海,宿迁、睢宁属邳。

九年,析山阳、盐城地置阜宁。

南距省治五百里。

广三百八十里,袤二百七十里。

北极高三十三度三十二分。

京师偏东二度五十二分。

领县六。

山阳冲,繁,疲,难。

倚。

漕标副将驻。

北运河南流,乌沙、涧河诸水注之。

东六草荡,南白马湖,汇洪泽湖水,与宝应错,东北会于运河。

北黄河故道。

咸丰三年徙,今堰存。

河所经南北岸,设同知、管河县丞、主簿、巡检,弁官废置不常。

咸丰十年裁。

板旁镇有钞关巡司一。

镇二:北神、庙湾。

菱陵、高堰、杨家庙有汛。

驿一:淮阴。

驿丞裁。

阜宁繁,疲,难。

府东北一百六十里。

雍正九年置。

东北:大海。

有堰曰范公堤。

射阳湖上承苔大纵湖水,汇淮水为湖,又东流,会诸水入海。

运盐河受射阳湖水,迳城南流,循范公堤入盐城。

西有黄河故道。

镇三:马逻、北沙、蒙龙。

草堰巡司一。

盐城繁,难。

府东南二百四十里。

东:大海。

港二:新洋、斗龙。

有新兴、五佑盐场,盐课大使驻。

运盐河自草堰口环城流,至便仓镇入兴化。

苔大纵湖西南与兴化错。

县西诸水所汇。

有天妃旁,旁官裁。

小关、刘庄、新阳、沙沟有汛。

镇九:上冈、大冈、沙沟、冈门、新河、安丰、清沟、喻口、新兴。

上冈、沙沟巡司二。

清河冲,繁,疲,难。

淮扬道治所。

江北提督、总兵驻。

旧置总河,后省入总漕。

自府城徙此,光绪三年裁。

里河同知及河库道均先后裁。

府西北三十五里。

北:清江浦。

明陈瑄开,宋沙河也。

运河西北自桃源入,歧为盐河。

又东为中河口,水经谓之中渎水,出山阳白马湖。

又东迤南至清口屈而东,迳三旁,与清江浦合,东南入山阳,是为淮南运河。

南:六塘河自桃源入,东北迳刘家庄入沭阳。

盐河东北流,迳西坝,淮安分司运判驻,乾隆二十八年移海州。

又东至周庄入安东。

西南:洪泽湖,西有黄河故道。

镇十:王家营、洪泽、老子、西坝、渔沟、官亭、大河口、涧桥、马头、周桥。

王家营、马头、河北、渔沟有汛。

一驿:清口。

有驿丞,裁。

涧桥巡司一。

安东繁,疲,难。

府东北六十里。

西南盐河自清河入,贯县境,入海州,与六塘河合。

东北:一帆河自海州入,南至旗杆村。

水经,淮水东左右各合一水,至淮浦入海。

东北:黄河故道。

淮海河务兵备道驻,咸丰十年裁。

镇三:太平、长乐、鱼场口。

五港、佃湖有汛。

佃湖巡司一。

桃源冲,繁,难。

府西北一百二十里。

运河自宿迁南来,迳古城驿,入清河,歧为六塘河,一曰北盐河,东北流入沭阳。

洪泽湖西南与清河错。

西北有黄河故道。

镇七:三义、河北、崔镇、众兴、张泗冲、白洋河、赤鲤湖。

崔镇、洋河、三义有汛。

二驿:桃源、古城。

驿丞裁。

有巡司。

明罗洪先《广舆图》中标注的淮阴

明时无淮阴县,淮阴县已在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山阳县(1914年后改名淮安县)。

图中淮阴标注在当时山阳县运河以西部分。

《广舆图》转绘自元朱思本《舆地图》,其时距淮阴县存在的时间不远。

唐宋时淮阴县地在元至元二十年(1283)并入山阳县,明时为山阳县之西乡。

现为洪泽县、淮安市清浦、清河区大部,楚州区运河以西、淮阴区张福河东南部分。

其中在今淮阴区的地方极少,尚不足二十分之一。

现淮安市淮阴区其实绝大部分地区都在淮北,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明时为清河县。

语言、人文、风俗都与真正的淮阴——淮南的洪泽县、清浦区等地有较大区别。

现在介绍淮阴历史的几乎所有资料均把淮阴县和清河县混为一谈,称淮阴县“明改名清河县。

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 ,包括本行政区划网站地名索引中关于淮阴的介绍也是如此。

其实都未经过最基本的考证,以讹传讹,结果就闹出了现在淮阴区却位于淮河以北的笑话来。

《宋史》、《元史》中的清河县和淮阴县:

清河县 :

宋史:

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清河军,咸淳九年置。

县一:清河。

元史 志第十一 地理二

清河。

下。

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同期的淮阴县 :

宋史:

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楚州,紧,山阳郡,团练。

.......县四:山阳,望。

建炎间入于金,绍兴元年收复。

绍定元年,升淮安军,改县为淮安。

盐城,上。

有九盐场。

建炎间入于金,绍兴元年隶涟水,三年,又来属。

淮阴,中。

绍兴五年,废为镇,六年,复。

嘉定七年,徙治八里庄。

, 宝应。

紧。

宝庆三年,升为宝应州,而县如故。

元史 志第十一 地理二

淮安路,上。

唐楚州,又改临淮郡,又仍为楚州。

宋为淮安州。

元至元十三年,行淮东安抚司。

十四年,改立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设录事司。

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兼领临淮府、海宁、泗、安东四郡,其盱眙、天长、临淮、虹、五河、赣榆、朐山、沐阳各归所隶。

二十七年,革临淮府,以盱眙、天长隶泗州。

户九万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

领司一、县四、州三。

州领八县。

至元二十三年,于本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立洪泽屯田万户村。

从以上史实可见,淮阴县与清河县本即两地。

淮阴县唐宋时均属楚州,其间数度并入山阳县,最后一次并入山阳是在元至元二十年,其后再未分置。

而清河县在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且均不属淮阴县所在的楚州。

直到元时,为统制需要,混一南北,清河、淮阴才同属淮安路管辖。

淮阴县在淮南,而清河县则在淮北(清河原为河名,即泗水,是位于淮北的一条淮河支流)。

本来就不是一家。

淮阴县在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山阳县(民国后的淮安县)后再未分设,明清时原淮阴县地为山阳县的西乡。

所以在明清时淮阴一直作为山阳县的别称,与清河县没有任何关系。

比如明清时山阳县的驿站叫淮阴驿,清河县则为清口驿:

清史稿 志三十三 地理五

山阳冲,繁,疲,难。

倚。

漕标副将驻。

北运河南流,乌沙、涧河诸水注之。

东六草荡,南白马湖,汇洪泽湖水,与宝应错,东北会于运河。

北黄河故道。

咸丰三年徙,今堰存。

河所经南北岸,设同知、管河县丞、主簿、巡检,弁官废置不常。

咸丰十年裁。

板旁镇有钞关巡司一。

镇二:北神、庙湾。

菱陵、高堰、杨家庙有汛。

驿一:淮阴。

驿丞裁。

清河冲,繁,疲,难。

淮扬道治所。

江北提督、总兵驻。

旧置总河,后省入总漕。

自府城徙此,光绪三年裁。

里河同知及河库道均先后裁。

府西北三十五里。

北:清江浦。

明陈瑄开,宋沙河也。

运河西北自桃源入,歧为盐河。

又东为中河口,水经谓之中渎水,出山阳白马湖。

又东迤南至清口屈而东,迳三旁,与清江浦合,东南入山阳,是为淮南运河。

南:六塘河自桃源入,东北迳刘家庄入沭阳。

盐河东北流,迳西坝,淮安分司运判驻,乾隆二十八年移海州。

又东至周庄入安东。

西南:洪泽湖,西有黄河故道。

镇十:王家营、洪泽、老子、西坝、渔沟、官亭、大河口、涧桥、马头、周桥。

王家营、马头、河北、渔沟有汛。

一驿:清口。

有驿丞,裁。

金湖在古代是什么地方 金湖的由来

淮阴县非清河县一直到民国初都是很清楚的事情,明清时直到民国初,淮阴一直是山阳县(1914年后改名淮安县)的别称。

清的“淮”确实指现在的淮阴市’

前面已经说过,清代并不存在淮阴这个地名,明清时所指淮当然是淮安,当时的清江浦则叫浦或清。

‘当时的淮安仅十几万人口,比清江浦要差的多’

清时清江驻有河道总督,乾嘉时因河工及南船北马的交通中心的地位而盛极一时,人口有50余万,而明清时淮城则是漕运总督、淮北盐运分司、淮安府驻地,人口有30余万。

清江的城市特点是交通中心,水手搬工等食力者众,而淮城则是盐商富贾、学者文人住地,毕竟有条件的都要住在城里。

从经济文化上讲,明清时淮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