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人结婚风俗 客家人结婚的流程是怎样的?

客家人结婚的流程是怎样的?
客家人结婚的流程是怎样的?
客家人结婚的流程:
归婚也就是完婚,这是婚姻的最后定局。归婚前一天的下午,男方先要办好“三荤三斋”或“五荤五斋”和相当数量的猪肉,派人到女家去敬祖公,叫“送家神”。女家接到以后,给来人一个红包示谢,然后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到祠堂祖宗神位前祭拜,讲明缘由,再用来设宴招待族中亲友,在所送“家神”中,另有两块切成长条状外带一小块的猪肉,是特成送给丈母娘和媒人婆的,叫做“肚痛肉”和“媒人肉”。现在男女为自由恋爱,“媒人”只是一种形式,但仍然可以领到“媒人肉”。
新娘出嫁那天要在里面穿一件“旧”衣裳,叫“带魂衫”。上轿时,由父母或兄长牵出门,这时新娘要哭嫁,做出很伤心不忍舍家而去的样子,而新娘的母亲(或家中长者)则手持一盆水,朝送嫁队伍泼去,意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样做无非是要女儿从此孝敬公婆,侍侯夫婿,就如同“覆水难收”,不能轻意离异。
送嫁队伍中由媒人在前面替新娘“径露水”,接着是新娘未成年的弟弟(胞弟或堂弟),扮演“阿舅”的角色,手里拖一束由柏树、松树扎成的“青”,叫做“拖青”。这里有两重含义,其一替新娘将沿途“凶煞”拖掉,使新娘能平安到达夫家,盖以“青”谐“净”也,其二,松柏象征“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爱情永笃。接着新娘后面是女嫔相,其中有一人专门用花篮装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用一条九尺红绸带两端绑住双脚,这叫做“子婆鸡”。“子婆鸡”一定要大要壮,最好一带进洞房,放在床下当日就会下蛋最佳。其用意是希望女儿嫁出去以后,能像鸡一样百子千孙、儿孙满堂,而九尺红绸带以“九”谐“久”,寓长久之意。
新娘下轿时,新郎用红包从“小舅”手中赎过轿门钥匙,将轿门用脚“踢”开,新娘则往外对“踢”,互相不甘示弱。新娘走出轿门,将手中一包“新娘果子”(里边有花生、糖果、莲子、枣子等)抛给前来接亲看热闹的人,自己则同新郎一起入屋“拜堂”、进洞房。
中午设宴请客,以婆媳的“妹”家为中心,他们分坐在正厅厨房来菜的第一、二张桌,称为上席,其他依次安席。在新娘母亲和媒人席上,还专门给她们放了两只大鸡腿,以示殊荣,宴席完后,山新娘、新郎给客人敬茶,被敬的客人则故意出一些难题刁难新娘,新娘也竭尽才智使每个人都接自己的“新娘茶”,因为喝过以后,客人必须在茶盘里放一个红包酬谢。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喜庆的娱乐形式。双方斗智斗勇,尽情玩乐而已。
下午由新郎“送”丈母娘回家,这是新郎一生中唯一可以接受丈母娘馈赠红包的一次。聪明的女婿,会让丈母娘多转几个门出去,这样丈母娘每出一次门,都要给新郎一个红包。丈母娘也趁此机会给小俩口道些吉利祝愿的话。
新娘过门后的第一次洗澡和洗脸水,都由家中姑嫂代为准备,待新娘淋浴以后,则要在水桶或脸盆里放一个红包答谢。借此沟通彼此之问的感情,以便日后和睦相处。第二天起早,新娘还要偕婆婆到莱园里转一圈,俗谓这样便可以婆媳有缘(“园”谐“缘”),相敬如宾了。
闹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如
月光光,看新娘,新娘肚屎圆丁当,今朝下种子,明年八月生出桂子满天香。
这类既带嬉戏又含祝福的四句词常引人捧腹大笑。
2016年军人结婚的流程是怎样的
先向组织打报告,上级会让你填申请表等,而后会让你到女朋友户口所在地跑一些手续,如函调表等,一般在社区、街道盖章,还要进行婚检,最后把所有这些手续上交组织,经批准后,你就可以带着女朋友去登记了。
客家人的婚礼是怎样的
客家人的婚礼一般就是男方在清晨就得拜门神,完了之后去接新娘,等到上午的时候就要张罗喜宴了(大部分在酒店),这过程中新娘要给男方的亲戚倒茶,男方的亲戚得给红包喜宴完了以后就回家了.
广东客家人的婚礼习俗, 一、繁琐。从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好婚礼日子开始,男方家就要开始筹备婚礼了,这中间的一些细节就不去说了,单说婚礼的前天吧。这一天,男方要请媒人送“篮子”到女方家,至于具体干什么我不清楚也不好问,但这个篮子可是很有讲究的,两只篮子里分别放有米(多少不清楚,一定与九有关),九只鸡蛋、九个苹果、九个桔子、九颗糖和花生、九个饼(现在也用旺旺饼干代替),九斤鱼、九斤肉(也可以用钱来代替),里面还有用红纸包好的几根葱、蒜苗等,媒人提着篮子在离开新郎家们之前,新郎的母亲边给媒人红包(这个就是讨个吉利)边说:“有来有往......”,然后篮子中途不能随便放在地上,只能到女方家里才能放下(当然我是坐车送的也就放在车上了)。到了女方家,篮子里的东西也不是全部留下,而是收一部分留一部分,具体怎样收就是女方家的意思,但是带回男方家的还是要讨好兆头的,随篮子带回去的还有新娘为新郎买的皮带和钱包,我想这个意思就是大概从此后我要将你牢牢的捆在我身边,你的钱也就是我的钱。当然带回去的还有女方家给我的红包哦,知道“有来有往”的意思了吧?呵呵!这还只是结婚前一天,婚礼的当天还得把两只篮子提来提去,但是讲究少了一点,多了两把伞,当新郎新娘走出门的那一刻起就要将伞撑起,直到新郎家才收伞,当然坐在花车上是不用打伞的哦。总之一句话,礼节很繁琐有很浓的民俗习惯在里边,但不管怎样就是为了一个好彩头。二、浪费。别的不说,比如新娘的首饰,单说在婚礼前一天请村子(毕竟是村镇嘛,还是有老家的)的全部老人吃饭,这个是免费的,但是不止是老人,与主家有一点关系的都会全家出动,这样的酒席花费不少。吃完饭后,新郎要请所有迎亲的亲戚朋友去洗头、剪发,然后去酒店开房唱K玩耍,以前是玩到二、三点的时候去准备迎亲车辆,现在没有那么早,但也要选好吉时出发,当然以前也有撞门的习俗,迎亲中有人告诉我他们开门的工具都带好了,这就是他们说的“撞大运”。扯远了,这一天基本上做事的人都是要派红包的,多少不等,就连所有迎亲车辆都能拿到红包哦。婚礼的酒席肯定是花费不少的啦,这里不说了。三、家族思想。记得当时讨论谁开花车的时候有人提到新郎的姐夫,新郎的父亲马上反对,说:“女婿虽然跟我很亲,但毕竟是外人,这辆车怎么还得由自己的弟兄开”,
旅行结婚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
新人去民政局登记领结婚证,请双方亲友办个简单的酒席见证一下,然后就可以开始你们的结婚旅行了。此前应该先计划好行程、订好酒店、机票等等,酒席过后才能顺利出行。
在百度贴吧结婚的流程是怎样的
1.求婚就是要昭告天下,发个求婚贴吧!而且是有礼物可以选择的,通过T豆购买的。
2.然后结婚贴就会自动发布在英三嘉哥吧(内测),被求婚人看到的贴子,等着被求婚人进行选择同意还是拒绝。
3.被求婚人会在贴吧“我的通知”中收到通知,记得要及时查看。
4.求婚成功后,就会在双方的名片中有所显示。
曝张柏芝10月结婚 结婚的办理流程是怎样的
怎样办的就只有当事人清楚了,
个人隐私事情还是不要妄加讨论,
要是真的想知道还是去找他本人,
或者网络上了解,至于真实与否就不敢去打包票了。
结婚接亲流程 接亲流程是怎样的
现在难题是:1。租酒店式公寓:租个三室一厅左右,里面家具全部都有,那我们就不用买家具了,可是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心里感觉贴上大红喜字怪怪的。这样好吗?2;直接在订婚宴的酒店订间房(或是使用赠送的婚房),那接亲是直接就接到酒店吗?送亲来的东西又怎么安置?床上用品套难道铺上去之后,第二天退房又全部掀起来抱回家吗?感觉更怪了。请亲们帮给个建议,选择哪种方式来做婚房好些?具体接亲流程怎么弄呢,不用接到老公家了吗?还是直接接到婚房的地方? 问题解答: 不用接到老公家,直接到新房。安置好后再到酒店即可。婚房不要选择第2个,不像样子。你倒是可以把它做个蜜月房,酒店赠送的婚房并不是结婚当晚就一定要用的。按常规是会给你余富出一段时间(比如三个月等)让新人灵活安排。什么时候想两个人周末出来浪漫一下,就把这房用了。酒店式公寓看起来倒还有个家的样子,做新房最起码还能说得过去。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布置一下,比如套个床罩,铺个喜庆点的桌布都行。酒店的就不行了,第一没那个家居式家具让你布置;第二空间也不行,你送亲的东西都没地方搁。至于好不好,就是自己的心理作用。结婚其实就是结给别人看的,按自己领个证就也算结了。所以,只要面儿上过得去就行。 结婚当天直接在办婚宴的酒店接亲的流程是怎样的? 接亲自然要新郎和新郎的朋友们去就行了。长辈们(双方的)都在酒店等着就好了。准备点小红包,包那些十块二十的零钱。
办结婚证流程是怎样的
需要男方年满22周岁,女方年满20周岁。
双方自愿前提,一起持各自身份证,户口簿,两位合影证件照片几张,一起到一方当事人户籍所在地区的民政部门,申请办理结婚证。
离异再婚的,需要出具离婚证,或生效的离婚判决书。
客家人的结婚风俗是怎么样的?
客家人重视婚嫁风俗,解放前养育成人的女子,在媒人的周旋下,如果门当户对就互换年庚喜帖,时辰八字,没有相克就选择良辰吉日,筹办婚事,在出嫁时需例行几项风俗。
叫夜谱(“叫”称“哭”实意“唱”)
婚前两晚,女子的闺房中有一群女伴作陪衬活动,俗称“就妹仔”。出嫁女通过传统的哭唱,向女伴通报自己喜事将临,深感依依不舍。有的人很早就学会传统的唱词,不会唱的就由中年妇女领教,直至自己背诵训唱为止,不唱就是不尊重陪人,或者不吉利。这种习俗在解放后就渐渐消失了,今天只有80岁左右的妇女,还可以唱出来。哭唱和唱山歌有所不同,哭唱是喜中有闷,唱起来没有延长腔。
迎接娶亲队
娶亲队由男方组成,四个儿童举着彩旗先行,接着媒人带路,两个抬轿老、酒担、六个六音吹鼓手,抬嫁妆若干人。酒担由好命的人肩挑,两个箩中有一坛酒、猪肉、鸡蛋、大乌咸鱼和槟榔等食品,还有一个圆型红色的酒托盆,装着两枝柏叶和两封利市。吹鼓手路过村庄要奏乐,向人通报以示兴意。进入女家作一定时间演奏,接着新娘就哭唱:扫净上厅接酒担,扫净下厅接媒人;扫净门坪放花轿,扫净屋檐绷彩旗。
拜别祖宗
拜别祖宗前还有一场闹剧,那称“拖妹仔”(新娘)。房门外由中年妇女组成,强行进入嫁女房中请她出来上轿,但陪女们坚持不准进入,互相发生推拉的嬉戏,甚至用口喷酒来防患。为了不耽误新娘回男家的时间,最后由老陪娘扯着新娘出来拜别祖宗,后拜父母亲就哭唱。
开伞出门
开伞是由新娘的亲兄弟开的,无亲兄弟的由其他亲属代替。开伞者站在大门口左边,打开伞后,由陪娘拉上新娘从伞底下穿过。走到轿门前新娘有点假意不愿进去,还流泪哭唱,甚至用脚踢轿门,陪娘就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或者回去早生贵子的吉利话劝她上轿。从拜别祖宗上轿两段时间,是真正的哭唱,因为10多年生活在父母的身边,突然离开深感依依不舍,怎不令她流泪而唱:往日担伞去趁街,今日开伞送妹行;妹嫁开哥唔好哭,好好照顾父母亲。
送 轿
送轿是由村中的男女老少送的,送的里程一般是一华里左右,但中途要停三次轿,以示依依不舍离开亲人。新娘并在轿中撒些利市红包,谁拾归谁。第三次起轿后一直回到男家,也不再哭唱。最后两句:阿哥送轿到河边,回去持家要揾钱;细佬送轿到路中,回去创业早成家。
到夫家
到夫家门前时,由男方的老陪娘在轿门前说些“白发齐眉、三年抱两”等吉利话。事前门口放上一个面盆,盛上小量水,放上一把菜刀、一把尺、小扎茅草和桃叶,意思是驱神赶鬼,同时用一小扎干草点着火,意思是干干净净回夫家。新娘在陪娘的牵引下,用米筛遮挡在新娘的头上,先跨过面盆,后跨小火堆进入新房。晚饭后,新郎邀请村中的男中青年看新娘,俗称“闹新娘”,一直闹到深夜送走他们后,双双进入洞房。第二天早晨新娘由陪娘牵引,向祖先、老爷、奶奶敬茶后,向新娘赠送手饰和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