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为什么帮朱棣 朱棣,靖难之役,朱棣的燕军为何能打败明军?
朱棣,靖难之役,朱棣的燕军为何能打败明军?
辅佐朱棣做皇帝的和尚叫什么?
姚广孝。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时,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辅佐朝政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成祖即帝位后,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
1404年(永乐二年),姚广孝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为姚,赐名广孝。明成祖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
后来,明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
此后,明成祖往来于南京、北京之间,并几次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1407年(永乐五年),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广孝
朱棣造反年龄 朱棣 多大的时候 才开始造反的
朱棣造反年龄为39岁。在朱元璋死后,朱棣是他最大的儿子,但是朱元璋却没有把自己的皇位传给朱棣,反而传给了朱允炆,虽然每个朝代的帝王都有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权力,但是这样的选择让朱棣感到非常的气愤。
因为对于朱棣来说自己是非常有可能做皇帝的,但是自己的父亲却把皇帝这个位子让给了他的侄子。其次就是朱棣和朱元璋一起打过仗,朱棣的军事能力非常的强,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和手段,然而朱允炆没有经历过战争,在朝廷中的地位也不如朱棣高。
也是因为朱允炆对战争比较陌生,所以这才给了朱棣一个机会。即使出现了战争,对于朱棣来说也是有胜算的,但造反主要还是因为削藩,而这一个措施的实施削弱了他的势力,那时候他也非常的生气。
同样在那个时候朝廷中的武将已经不在了,所以没有能控能够控制住他的人,即使发动了战争也没有人对他造成任何的威胁,朱棣对于战争非常的有谋略,最主要是朱允炆在那个时候军事力量不强,但是实力是很强大的,只要有一个会打的人做统帅,那么可能会赢。
而在之后的战争当中,朱棣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朱棣绕过了正面战场,直接进攻了南京,并且把朱允炆俘虏了,这才取得了成功。虽然整个过程中有着很大的风险,所以很可能会输,但是朱棣还是取得了胜利。
扩展资料
登基为帝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
即位后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
朱棣即位后,重建奉天殿(旧殿被建文帝所焚),刻玉玺,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
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朱棣
朱棣剐三千宫女的事真的假的
朱棣剐三千宫女的事是真的。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鱼氏与宦者“通奸”。
明朝后期的皇帝对此类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明熹宗甚至还亲自将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的。朱棣却勃然大怒。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
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拘捕与贾吕亲近的宫婢,亲自审讯,看贾吕等人是否还有其他阴谋。宫婢受了酷刑,竟诬服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
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杀本性。于是,接连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连千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
扩展资料
朱棣向来心狠手辣,屠戮宫女。
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宫有一位权贤妃,是从朝鲜选来的美女,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朱棣宠爱。不料永乐八年(1410年),权氏随朱棣率兵北征,死于归途,害得朱棣为宠妃很掉了几滴眼泪。
朱棣正为失去宠妃而悲伤之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也不细查,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对吕氏则采用酷刑,用烙铁直烙了一个月才死。受吕氏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暴君明成祖:朱棣活剐三千宫女
跟随朱棣靖难的功臣都有哪些?
1、张玉
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升任都指挥佥事,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击败李景隆。张玉最后为了救朱棣在被围困的时候力战而死,是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之一。
2、姚广孝
姚广孝是朱棣的谋士,足智多谋,善断敏锐。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3、朱能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
4、丘福
行伍出身,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之役时屡立战功,累升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位居功臣之首,后又加太子太师。最后在北伐鞑靼的时候因为轻敌而失败,最后战死。
5、刘才
跟随燕王靖难从战有功,封广恩伯,禄九百石,世指挥同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靖难
百度百科-刘才
百度百科-朱能
明史中对成祖朱棣的评价是什么(张廷玉的原话)?
明史中对成祖朱棣的评价是:
赞曰:“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明成祖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郡县有遇到灾害的,就免租赈灾,荣受直言,保全功臣。
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国势极盛!唯独对建文帝忠臣处理过狠,不能说是没有遗憾的。
扩展资料
关于朱棣的故事:
1、燕王扫北
朱棣发动“靖难”战争后,各地官民对他进行了抵抗。据《南宫县志》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邢台县志》记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抗不应”。由于各地人民的大力抵抗,燕王的军队连受挫折,引起了燕王的极大愤怒。
于是燕兵毫无保留地对顺德一带进行扫荡,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这次扫荡几乎杀绝邢台一带人,即所谓“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兵事篇》)。
2、迎接麒麟
永乐十三年,郑和舰队在非洲东岸发现了长颈鹿,非洲麻林国代表团把它当做神兽“麒麟”进献给了皇帝。朱棣在奉天门亲自主持盛大的典礼,以迎接这个代表国家吉祥的巨兽。
“麒麟”的巨大体量,温和的容貌和奇异的长脖,并且跟神话叙事中的麒麟图式基本吻合,令心存疑虑的文武百官和京城百姓感到无比震惊。
3、元首外交
苏禄王率领庞大的使团来华觐见永乐帝,开创了中外元首外交的先例。1417年,苏禄国三位国王——东王、西王和峒王,以东王巴都葛·叭哈剌为尊,率领眷属、侍从共340多人组成庞大的友好使团访华。
一路上,地方政府按朝廷指令,以国宾礼遇接待。到北京后,使团受到永乐帝盛情款待,这是明代中国政府接待阵容最为壮观的外国使团之一。
面对阵容如此壮观的外国使团,永乐帝龙颜大悦,给予苏禄使团空前的礼遇。永乐帝、太子分别宴请苏禄国王,并对来访人员全部给予赏赐。苏禄国王共在北京停留了二十七天,了解中国民间的风土人情。
朱棣的棣,读什么??
朱棣的“棣”读音是:dì。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或称永乐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安徽凤阳人,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夺位,经过三年的战争,最终胜利,杀害方孝孺,驱逐其侄建文帝夺权篡位自封为帝。
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至今。
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扩展资料
“棣”的读音含义:
[ dì ]
1、〔棣棠〕落叶灌木,花黄色。果实黑色,供观赏。
2、同“弟”:贤棣。棣友(兄弟友爱)。
[ dài ]文雅安闲的样子。
[ tì ]通:~通(通达,贯通)。
人物成就: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
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朱棣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逝。
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在位期间,一方面严厉整顿和限制佛教,完成了对明代整顿和限制佛教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又大力对之加以提倡和保护。朱棣对佛教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对他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佛教整顿和限制政策也为后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历史上朱棣是个怎么样的人?
楼上说什么看侄子朱允炆太懦弱了,为了挽救明朝,所以才造反的。我看你是看书面历史的太多了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后,严格推行嫡长子继承制。他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即懿文太子),朱标死后,就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并留下遗训,要求后世子孙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但让朱元璋始料未及的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要抢朱允炆的皇位。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嫡子可以承继大位,庶子就没有资格这个资格。由此,正当朝廷军队与朱棣率领的燕军在前线鏖战之时,围绕着朱棣是嫡出还是庶出的口水之战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时,朝廷正在修纂“国史”《太祖实录》。在这一“实录”中,明确记载朱棣的生母为碽妃李氏,即高丽(现在的朝鲜)选送给朱元璋的那位妃子。这样记载,意思很清楚,朱棣是庶出(而不是马皇后嫡出),且有高丽血统(连纯真汉人都不是),却起兵谋反,真是大逆不道之事,应该“全民共诛之”。朱棣则向国人反复宣称,他的母亲是皇后马秀英:皇后生五子,长懿文太子,次秦王樉,次晋王??,次燕王棣,次周王橚。意思很明显,他朱棣是嫡出,三个哥哥不在人世了,自己便可“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建文四年(1403年)六月,朱棣“靖难”成功,攻破南京城,完稿才仅仅半年的朱允炆版本《太祖实录》落入朱棣手中。朱棣不仅指责此书“遗逸既多,兼有失实”,而且迫不及待地予以销毁,同时下令另起炉灶,修纂朱棣版本的《太祖实录》。后“实录”全面推翻前“实录”,朱棣由前“实录”的碽妃庶子摇身一变,成为后“实录”的“皇考高皇帝、皇妣高皇后嫡子”。既是嫡子,“继位”自然天经地义。就像后来的孟森先生分析的那样:明初名教,嫡长之分甚尊。懿文太子以长子得立,既死则应立嫡孙,故建文之嗣为一定之理。燕王既篡,无以表示应得国之道,乃自称为马皇后所生,与太子及秦、晋二王为同母,明太子及秦、晋皆已故,则己为嫡长,伦序无以易之矣。这是多么精彩迭出的笔墨战呀!朱允炆说朱棣是庶出,朱棣则宣称自己是嫡子,还说朱元璋“有意”传位于他,还说建文帝是矫诏篡位。等到朱棣登上九五之尊后,更是反“咬”朱允炆一口,永乐(朱棣年号)年间的《玉牒》(明王朝不仅设有宗人府,专门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还有专门记载皇族宗室繁衍传递和生死娶葬的谱牒,叫做玉牒。玉牒每十年一修,由翰林院的官员专司其职,定期公布)说朱允炆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为诸妃所生”,只有朱棣和周王二人的生母是马皇后。 朱允炆和朱棣所言相互对立,显然是不可能同时成立的。那么真实情况又将如何呢?据史书记载,高丽称臣送贡女是在1365年,而朱棣生于1360年,其时朱棣已5岁了。很显然,碽妃不是朱棣的母亲,朱允炆所言不实。另据秘史记录,马皇后根本就没有生育能力,一生无子,只是抱养了太子朱标、朱樉、朱??,朱棣则不在马皇后的抱养之列。可见,马皇后也不是朱棣的母亲,甚至连养母都不是,朱棣所言不符合事实。那么,朱棣的母亲究竟是谁呢?是民间传说的元顺帝妃子洪吉喇氏或蒙古女子翁氏,今人便不得而知了。而可知的却是,朱棣生母之谜已成千古疑案。其实,朱棣的母亲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到,在残酷的皇位争夺和权力角逐中,为了置对手于死地,为了从“道义”上彻底击败对手,既可为对手“换”母亲,也可以自己给自己“换”母亲。因为在这些争夺者的眼里和心里,生身母亲是谁无关紧要,而最为紧要的则是,皇位才是他们最亲最爱的母亲,权力才是他们最亲最爱的母亲。那么,朱棣会是为了大明江山吗?不,他是为了自己,当时建文帝要削藩,又见削藩啊!历来削藩成功者就不多说了,但失败就是内战不休的局面,汉朝的吴楚七国之乱,很幸运的有个周亚夫。可是建文就没那么好运气了,朝中无人能与朱棣的军事谋略抗衡啊,导致京都失守,皇位都保不住。其实这跟朱元璋有关系,要留下藩王的隐患,他一死,那些藩王就不安稳,建文削藩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妇人之仁,当初没有在京都杀了燕王,放虎归山。不可否认,燕王的谋略、魄力,可他不是道德君子,历来枭雄都不是讲究道德,他们的大义只是为自己的行为披上冠冕堂皇的外衣。什么为了稳定江山,什么侄子害亲叔,什么被逼造反,都是浮云,唯有手握至尊权,才是真实的。很多历史都被篡改,特别是燕王是夺位者,现在的‘正史’有多少可信?建文就那么不堪?要说软弱我想只能是顾念叔侄之情,终究没有下杀手啊。而燕王是个很懂借势的人,很多人都是时势造英雄,而他却能英雄造时势。这不得不肯定。而在他当上皇帝后,又重用宦官,建立东厂,在锦衣卫之外再设一个特务机构,就是知道自己得位不正,要进一步巩固皇权。也就是因为如此,他才更想做个皇帝来掩盖自己的污点,可惜唐太宗是成功,玄武门之变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而他的靖难之役却是他永远的瑕疵。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李世民是嫡出,这是肯定的,其次李世民是经太祖传位,是正统,即使是胁迫,但至少可以说的过去。而朱棣却是直接起兵反叛。这是怎么都无法掩盖的。最后,朱棣当政时,施行的文字狱、诛十族,都是酷政啊,而李世民却是用仁政,连魏征都可以忍受,你说那些文人不向往吗?要是你骂皇帝,皇帝还不杀你,你不得心中佩服?任何笔墨不要钱的修饰唐太宗。其实他们的性质有点像,但行事行为却截然不同。结局当然也不同了。
之役(1)相关文章
- 姚广孝为什么帮朱棣 朱棣起兵途中經過一小鎮,給它改了個霸氣名字,如今成國際大都市
- 朱标在朱棣敢篡位吗 明朝两个神奇预言,一个预言朱棣称帝,另一个更不得了,出自刘伯温之口
- 朱棣对姚广孝评价 姚广孝墓塔壮观外形介绍,姚广孝神道碑考实探究
- 姚广孝为什么帮朱棣 朱棣简介,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生平
- 姚广孝为什么帮朱棣 夺取侄儿皇位的永乐大帝朱棣,暴虐成性,没想到竟是个妹妹控
- 姚广孝为什么帮朱棣 姚广孝擒龙经过介绍,《姚广孝演义》中姚广孝的一生
- 朱棣当了几年皇帝 朱棣靖难只是捡了漏,看看朱元璋预留给后代的军事班底有多强吧
- 姚广孝为什么帮朱棣 毫无战功的草包成了靖难的第一功臣,李景隆是怎么做到的?
- 姚广孝为什么帮朱棣 姚广孝是谁?历史上的姚广孝是怎么死的?死因是什么?
- 刘伯温为什么不得善终 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才是明朝第一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