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軍隊正步的前世今生,爲什麼許多國家的軍隊最後放棄了正步?

火烧 2022-01-31 12:56:02 1034
軍隊正步的前世今生,爲什麼許多國家的軍隊最後放棄了正步? 今天和大家聊一下軍隊裏面的正步,說起正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從初中開始就有一個不成文硬性規定,新生入學必須軍訓,軍訓中走正步永遠是重頭戲,磨鍊一

軍隊正步的前世今生,爲什麼許多國家的軍隊最後放棄了正步?  

今天和大家聊一下軍隊裏面的正步,說起正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從初中開始就有一個不成文硬性規定,新生入學必須軍訓,軍訓中走正步永遠是重頭戲,磨鍊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但說到正步是怎麼來的很少人知道是怎麼來的,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關於正步我搜了一些資料,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在拿破崙執政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期,一次拿破崙在部隊行進中發現,步兵方陣在行進中沒有炮兵方陣和騎兵方陣更有氣勢,顯得更弱小些,在打仗中氣勢就先輸一籌,這讓拿破崙很生氣。雖說破侖哥是炮兵出身,此一時彼一時,現在做的是“法國人的皇帝”要考慮的更多,他一聲令下要求下面整改,要步兵在下次行軍中拿出應有的氣勢。下面的將軍們也一籌莫展,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鵝在走路時的姿勢,他們從中獲得啓發,開創了“鵝步”,在之後步兵方陣行軍中拿破崙十分的滿意。後來在一系列征服歐陸的戰爭中,鵝步被其他國家廣泛學習,因爲這能讓步兵更好展示氣勢。另外一種說法是:在中世紀的歐洲有一種舞蹈,他流行於普魯士,這種舞蹈的特點是將腿擡高與地面平行。後十八世紀腓特烈大帝時期,普魯士吸取了這種舞蹈的步法。在這種步法基礎上發明了正步的雛形“刺步”,英語國家將它翻譯爲“鵝步”。

正步一經發明就被許多國家學習,據說在我國最早正步被使用的部隊是淮軍,當時的中國人稱這種步法爲鴨步,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也採用了新式步法,他模仿的是德軍。後來的國民革命軍和中華民國軍都採用了這種部隊行進步法,前者和後者比也是有很大的變化地,從步數上看小站練兵時期規定的步數分爲慢步和正步,慢步就是在正步基礎上,把每分鐘114步改爲每分鐘爲64步。後者國軍時期頒佈《步兵操典新草案》明文廢除了慢步,只有114步的正步。我們解放軍在正規化後,也曾考慮要採用哪一種步法,解放軍最早採用的是英式齊步,後來又採用了蘇式正步,但是解放軍發現中國人的身體並不適合這兩種步法,走出來沒有氣勢,最後解放軍還是不得已使用普魯士式正步,稍加改動,延續至今。以下是解放軍規定的德式正步:

“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釐米(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釐米),整個腳掌着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最下方衣釦約10釐米處(着夏季作訓服時,約與第三衣釦同高;着冬季作訓服時,約與第四衣釦同高;着水兵服時,手腕上沿距領口角約15釐米),離身體約10釐米;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釐米。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

由於是用手機發的,沒法給圖片加註,圖片均來自互聯網。上圖中可以清晰看見元首。

今年是建國70週年,在十月一號估計會有比較大型的閱兵儀式,屆時我們會欣賞到現世界上最整齊的隊伍式。

爲什麼很多國家的軍隊廢除了正步呢?

然而在正步的發源地及其他軍事強國,正步已經被軍隊所拋棄,或根本就沒采用。1991年兩德統一,正步正式在德國消失。在1991年之前也只有民主德國延續了正步的傳統,聯邦德國把它視爲納粹的象徵,在軍隊中永遠廢除了。進入新世紀海峽對岸新黨首次執政,他們以違反人體工學廢除“踢正步”,這個決定也得到了最高領導人的核定。但是三軍儀仗隊中,仍採用踢正步的方法顯示軍威。在美利堅,他們的決策者認爲:正步是舊大陸獨裁政權的象徵,並且不符合人體工學,另外訓練時也是花費大量人力和物力,沒采納。

我認爲自正步發明以來,能將正步傳播最廣的國家是蘇聯(俄國)和德國,俄國早在沙皇時期就學習走正步,後來的蘇共政權和當今的俄羅斯聯邦一直都繼承着這一習慣“走正步”。二戰前期莫斯科會戰,德軍一路打到莫斯科城下,蘇軍節節敗退,士氣大落,眼看莫斯科就要淪陷,斯大林決定幾天後的十月革命二十四週年檢閱式還是如期舉行,閱兵當天士兵們拿着荷槍實彈的武器,整整齊齊的用正步走向紅場,接受檢閱,士氣大增外加主場優勢,打敗德國。在二戰後的時代,蘇聯戴着打敗納粹的光環,還是社會主義的老大哥,得到許多的追隨者和模仿者,他們模仿蘇聯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正步”。

正步作爲一種步法能有效地顯示軍威,鍛鍊人的意志。但他也有不可否認的缺點。

軍隊正步的前世今生,爲什麼許多國家的軍隊最後放棄了正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