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重庆第三钢铁厂旧址 重庆特钢厂历史

火烧 2022-05-10 02:05:48 1044
重庆特钢厂历史 一、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介绍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简称“重钢集团”)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前身是1890年中国晚清政府创办的汉阳铁厂。重钢集团实

重庆特钢厂历史  

一、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介绍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简称“重钢集团”)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前身是1890年中国晚清政府创办的汉阳铁厂。重钢集团实行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现有子公司23家,其中全资14家、控股9家,核心子公司钢铁股份公司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交所上市。2011年末,重钢集团在岗职工2.1万余人,资产总额632亿元,是重庆市属最大国有工业企业。2011年,产钢603万吨钢,实现销售收入314亿元,其中船用钢板全年以208万吨的年产量稳居全国行业第2位。2011年9月,以特有的“重钢速度”实现了环保搬迁工程全线竣工投产,长寿新区形成了年产钢650 万吨规模。同时,大渡口老区钢铁生产系统全部安全有序关停。2012年10月25日,重庆钢铁重组,170亿元收购搬迁资产。

二、磁器口的历史背景

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岩场,始于(998—1003年)宋真宗咸平年间,因为这里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

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宫后削发为僧。当他流落到巴渝一带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长达四五年。

世人知情后,就以皇帝真龙天子曾经隐居在此的事实而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 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

1918年,瓷器本地商绅集资在镇中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远销蜀外。后来随着工艺进步,瓷器品种增多,名气也扩大了起来。

龙隐镇里,瓷器业最发达时有70多家。 民国时期,重庆成为陪都,因为水运方便,龙隐镇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的集散之地,城里的一些大商贩干在磁器口开设分店收购货物,输出以棉纱、布匹、煤油、盐糖、洋广杂货、日用百货、五金颜料、土碗土纸和特产烟丝等为大宗。

扩展资料磁器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已有1800年的磁器口素有巴渝第一古镇之称,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建。

古镇有古朴粗犷的巴渝遗风,有古风犹存的茶馆、有历史传承的码头文化;有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九宫十八庙;有正气凛然的红岩志士抗战遗址;有独具特色的川剧清唱、火龙表演,有工艺独特、品种繁多的传统旅游产品,有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 每年磁器口古镇都会以传统佳节为主线,大力挖掘具有鲜明传统民俗地域特色和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红岩文化、陪都文化、沙磁文化及巴渝文化,积极组织筹办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文化传承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磁器口古镇。

三、重庆磁器口古镇,磁器口这个名称历史怎么来,起源什么生意历史

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岩场,始于(998—1003年)宋真宗咸平年间,因为这里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

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宫后削发为僧。当他流落到巴渝一带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长达四五年。世人知情后,就以皇帝真龙天子曾经隐居在此的事实而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

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1918年,瓷器本地商绅集资在镇中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远销蜀外。后来随着工艺进步,瓷器品种增多,名气也扩大了起来。龙隐镇里,瓷器业最发达时有70多家。

民国时期,重庆成为陪都,因为水运方便,龙隐镇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的集散之地,城里的一些大商贩干在磁器口开设分店收购货物,输出以棉纱、布匹、煤油、盐糖、洋广杂货、日用百货、五金颜料、土碗土纸和特产烟丝等为大宗。据统计磁器口每天有300多艘(船均载重10吨)货船进出码头,有商号、货栈和各种作坊达1670多家,摊贩760多户。每天都有300多艘(船均载重10吨)货船进出码头。码头河坝中搭建起临时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还有专业性的木竹街、铁货街、陶瓷街和猪市、米市,各有一地,各为其市。这些商人渐渐为龙隐镇改口,叫成了瓷器口,缘由是这样更贴切、顺口。后来,因为“瓷”字与“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磁器口的商贸集中在大码头和靠码头的金蓉正街,除大码头外,还有历史悠久的4家丝厂,一家制呢厂,24兵工厂(现特钢厂),25兵工厂(现嘉陵厂),都设有自己的货运码头。码头上从早到晚,水陆两路,商旅川流不息,装卸搬运,络绎不绝。行商坐商,批零量购,货畅其流。大码头右侧的豆芽湾,是米粮帮、木材帮、篾货帮、煤炭帮的地盘。与码头河街相邻的是铁货街、猪市、鸡鸭蛋市和盐市口。各行业的同业公会都有事务所,食品糕点业26家,棉纱布业20家,茶馆酒馆116家。

解放以后,磁器口繁华依旧,码头上从早到晚,过往商旅川流不息,,被誉为”小重庆“。这种繁荣,至今还深深地留在“老重庆”的脑海中。当年流传一首民谣:“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来上千只船上的船公划着船向码头停靠。”“万盏明灯”是指形容码头上商贾云集,入夜后各自点亮油壶、电石灯、汽灯,经江水一漾,亮光炅炅,如星辰闪烁。

1958年,码头移至汉渝路,磁器口过去水陆码头的集散地和中转站的作用,逐渐消失。为了保存这片蕴藏丰厚历史和文化的遗迹,政府采取培修和恢复明清建筑风格进行开发,将磁器口古镇建设成为了民俗文化街区景点。1997年,重庆新发行的一套《最后的回忆》地方磁卡,与解放碑、通远门、临江门并列的就是磁器口大码头。

重庆第三钢铁厂旧址 重庆特钢厂历史

四、重庆杨公桥的来历

杨芝瑞,当涂举人,明崇祯十三年任庆元知县,为人披肝露胆,精勤敏练,洁己爱民,对百姓事言而守信,孜孜为百姓根本计虑,多有建树,故尊之为杨大夫。

庆元县城城北五十步的地方原有桥,嘉靖末被水冲毁,后经万历年又建又毁,到杨芝瑞就任庆元知县时已有六十年没有桥,杨知县说:“你们来建议是“诚善”的,但是政有缓急,治有标本,眼下匪警多,县里经济也相当困难,百姓吃饭还成问题,造桥不用急,等待一段时日。”杨芝瑞上任之后,他专心治县“缮城池,创关隘,练乡勇,肃匪患之后,马上大搞农田建设,修仓葺狱,日夜不停。等到县情好转,那些老百姓又来建议造桥。这时杨芝瑞高兴地说:“好!”于是杨芝瑞一面将建桥的事上报上级,一面将建桥的具体操作作部署,把建桥的事当作自己的应尽责任,并从口袋里拿出俸金伍拾两,以此倡导建桥。在他的行动感召下,全城的百姓纷纷前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热闹的场面非常感人。该桥“经始于癸未岁孟夏,以是年秋仲告成。中竖一巍阁,东北分建两桥,架屋计十九间,其长计二十四丈,宽计二丈一尺”。从此车马可通,商旅可行。庆元的士民欢呼载道,为纪念杨知县的功德,称此桥为“杨公桥”。

五、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前身创立于我国清代的洋务运动,即1890年9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1938年3月为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存我国仅有民族基础工业,国民政府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大冶铁矿、等的主要设备拆迁,,抢运内迁至抗日大后方重庆大渡口地区,完成逆江而上、迁渝建厂的悲壮历程,设立为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厂。新中国成立后,重钢曾先后更名为西南工业部一零一厂、西南钢铁公司、重庆钢铁公司、重庆钢铁(集团)公司,1995年6月,改制为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详情请参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