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诸天大征战下载 应天大捷或称龙湾之战简介

火烧 2023-02-16 08:08:45 1040
应天大捷或称龙湾之战简介   就此,应天城里的将领们开始讨论具体的作战方案。讨论到最后,拍板: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讲,为了避免东西两面夹击、腹背受敌的狼狈局面出现,原则上宜用速决战术,乘东西方的张士诚与陈

应天大捷或称龙湾之战简介  

诸天大征战下载 应天大捷或称龙湾之战简介
  就此,应天城里的将领们开始讨论具体的作战方案。讨论到最后,拍板: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讲,为了避免东西两面夹击、腹背受敌的狼狈局面出现,原则上宜用速决战术,乘东西方的张士诚与陈友谅还没有联合好,就先给陈友谅迎头痛击,以此来震惊和吓退张士诚;其次,派胡大海去捣捣陈友谅的后方门户信州(今江西上饶),以此来牵制陈友谅,让他在应天跟我们作战时心神不宁;再次,为了适用速决战,眼下得派一个跟陈友谅有过交情的我方人员给大汉军“引引路”。这么思路引下来,大家马上想到了康茂才。> >   ◎陈友谅喜出望外:老同事来信了!> >   康茂才这人之前是的官员,朱元璋打下集庆时,他是当时元朝的集庆军事总指挥福寿的得力助手。福寿死后,朱元璋想尽办法将他劝降了,所以说他是“贰臣”。在古代这种贰臣的身份往往很尴尬,投降了新主子,新主子不一定信任,别人也会另目相看。朱元璋本身疑心病就很重,不过这个时候他的这个性格特征被抑制了,他要用人啊。但在用人的过程中,还处处体现出这种心理的潜影。在应天城里建立政权时,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带了一支队伍在应天郊外开荒垦田,垦田过程中顺便留作为军队的后备军,以备调遣。> >   大敌当前,到了考验康茂才作为贰臣是否忠心的时刻了。朱元璋找来康茂才,说:“听说你曾经跟陈友谅同过事,现在我们应天城很危险,需要你写一封信给陈友谅,把他迅速地诱入进来,免得时间一长,他与张士诚勾结在一起,那我们麻烦可大了。眼下也只有你才能救我们十万大军和应天全城人的性命啊!”至于康茂才何时跟陈友谅共过事,我查了一下《明实录》和《明史》,都没有直接的记载,但在其他史料上有这样的说法:康茂才曾经在蕲水附近一带当过小官吏,后来又聚集了一些人组建义军,而陈友谅也是那段时间在元朝地方衙门里混着,且也自己组织起义军,所以极有可能就是在那时候康、陈曾做过同事。> >   朱元璋让康茂才写信,可真是。一方面,他考验一下康茂才是否忠心;另一方面,正好可以引诱陈友谅进入埋伏圈。> >   这封信我们是没法看到原文了,因为历史上没有留下来。但大致的意思被人记载下来了,信里是这样写的:我康茂才带领部队投靠朱元璋并非真心,实属无奈。现在既然你老兄已经打到了应天城外,作为曾经共过事的老朋友,我的心自然是向着你的。你进城来,我们里应外合,打他朱元璋个措手不及,今天特地叫人来送信,希望我们的合作早日成功。> >   信写好后,康茂才喊来了一个曾经服侍过陈友谅的老门房,叫他驾着小船日夜兼程赶赴陈友谅的军营。> >   而此时的陈友谅正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攻打应天。他曾写信给张士诚,可张士诚一直也没回音,他心里暗暗地在骂道:“这盐贩子就是盐贩子,到死都改不了他那小家子气。”但骂归骂,眼前该怎么办,自己是远道而来的,两眼一抹黑,要是进入了敌人的埋伏圈,那就麻烦了。正发愁时,底下有人来报,说:“有个老头自称是伺候过您的老门房,他说他有急事要见您。”陈友谅听后当即吩咐,叫老人快快进来。> >   招呼入座,寒暄几句,老门房掏出了康茂才的信。陈友谅一看到信,顿时心里就乐开了花,这下可解了燃眉之急了。于是下令好生招待老门房,随后又跟老门房聊了起来。陈友谅问了:“康公在应天城里什么位置,我们接头有什么暗号?”> >   老门房说:康茂才的部队位于应天城的江东桥,那是一座木桥。具体位置呢?就在大胜关附近。老门房又说:“康将军反复叮嘱,如果您带兵打过去,到了江东桥附近,就喊暗号:‘老康!老康!’这样康将军就知道你来了,他会马上行动起来,跟您里应外合,双方汇聚成一股劲,给朱元璋来个阵前倒戈,打他个措手不及。”> >   兴许是攻取应天的心情太过于急切了,一向狡猾的陈友谅被即将来临的胜利欲火烧昏了头,经常阴谋搞人的人这次被人搞了。只见他带了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100多艘巨舰和几百条战舸浩浩荡荡地沿着长江一路下来,很快地就杀到应天城外。> >   朱元璋听了送信回来的老门房所描述的一切,知道陈友谅上钩了,就按照事前的部署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陈友谅准备着一个接一个的“惊喜”。> >   ◎“老康!老康!你怎么还不出来?”> >   面对黑云压城之势的陈友谅数十万大军之进逼,朱元璋部署了几道关卡,打算每道关卡都让陈友谅吃尽苦头。> >   第一道关卡,设在从板桥过来的必经之路上,也就是大胜关。此地在元末明初时被叫做大城港,是从长江的上头(安徽当涂、马鞍山过来)到下头(应天城)的一个必经关卡。从大胜关开始,水域变得狭窄,所以在此设下伏兵,是极其好的战略位置。因为一旦到了这里,原本几条并行的大战船不能一起走了,只能解开绳索套,分开行驶。这样一来,从船上对岸上进行攻击的战斗力就会大大减弱。朱元璋派了杨率领兵士在此“等候”陈友谅的“光临”。事实上是后来陈友谅真的到了大胜关解开了几条并行大船的绳索,这就失去了他们自身的水军优势,而一旦再往前就进入了第二个关卡了。> >   第二个关卡,就是江东桥。按照老门房事前留给陈友谅的口信,这个桥是条木桥。但朱元璋下令让李善长连夜赶修成了铁石桥。而陈友谅一到江东桥,本以为是木桥,但眼见是铁石桥,一下子心里就慌了,一头雾水,弄不懂这是怎么回事。而心慌恰恰是在战术上很不利的。随后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到了江东桥按事前的约定,陈友谅大声喊了:“老康!老康!”多少遍,都没人应,这下他心里是彻底慌了,知道自己上当中了别人设下的埋伏了,赶紧下令军队船只掉头,可是为时已晚,早就隐蔽在两岸的伏兵瞬时向他们发起了进攻。> >   第三个关卡,龙湾即今日南京下关。为了躲避两岸射箭的夹击,陈友谅只得下令放弃船只登岸,直奔前面的龙湾,顿时在龙湾有万余名陈军将士立栅为营,一时间龙湾陈军阵营蔚为壮观。但陈友谅根本不知道周围已经布下了了:“冯国胜、常遇春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伏于石灰山(即今天南京幕府山)侧,军于南门外(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杨驻兵大胜港,张德胜、朱虎帅舟师出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外”,朱元璋则率兵潜伏在卢龙山(即今天南京狮子山),以旗帜作为指挥信号,山左偃伏黄旗,山右偃伏红旗,敌军来到时举红旗,伏兵杀出时举黄旗,各路军严阵以待。> >   卢龙山在南京城内的西北方,站在峰巅上,今日南京尚能一览无遗,更何况没有什么高层建筑的600年前了,朱元璋隐伏在那里,陈军的一举一动全在他的眼皮底下,只是觉得还没有到痛击陈军的时候。而南京自古就有火炉之称,农历的闰五月即平常年份的六月,相当于现在公历的7月,正是“火炉”发威的时候,将士们个个都汗流浃背,有的甚至等不及了,想冲去杀个痛快;但朱元璋非常笃定,因为他听算过了,今天再过一会儿,就会下起瓢泼大雨。> >   ◎龙湾之战> >   可士兵们看到天空中阳光灿烂,哪有一片云啊!于是就埋怨起刘老先生胡说八道。埋怨归埋怨,主帅不发令,大家还得等啊。半个时辰过后,天色突然开始变了,风起云涌,雷声滚滚。还没让人们全反应过来,应天城已经浸淫于雷雨之中了。再看在龙湾的陈友谅队伍中的将士们个个像落汤鸡,这时朱元璋发起总攻命令,陈军将士哪还有心思打仗,个个逃命都来不及,到处乱窜,但大多逃到下关江滩上。> >   陈军没想到,刚逃到下关江滩上,从应天城内的石灰山、卢龙山以及聚宝山三座山上俯冲下来的朱元璋军队死死地“咬住”了自己。早已成了落水狗的将士们哪有什么战斗力,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逃到停泊在附近的大船上。可不巧的是,正赶上退潮,在下关江滩边用于逃命的大船,载人多了,潮水一退,大船就搁浅了,于是陈军将士只好找小船逃命,慌不择路,狼狈不堪。> >   几十万的大军就这样倏地一下溃不成军了。被杀的、溺水而死的不计其数,据说当时下关码头一带全被鲜血染红了,光俘虏就有20 000多人。之前陈友谅花了好多本钱建造的特大型战船如混江龙、撞断山等百余巨型战舰全扔在了下关,白白地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走进了刚刚被丢弃的陈友谅所乘的大宝船里,居然在他所睡的船舱中发现了自己与康茂才合谋杜撰的那封信,不无嘲讽地说:“嘿,这个家伙竟然愚蠢到了这个地步,实在是让人嗤之以鼻!”>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应天大捷”,又称为“龙湾大战”,它是陈友谅和朱元璋的第一次大交锋,以陈友谅的失败而告终。> >   不过朱元璋却并没想就此罢手,而是乘胜追击,甚至打算彻底消灭陈友谅。但陈友谅毕竟家底深厚,拥有湖广和江西等地好大一个地盘,在应天之战以前,明显是他的势力要远远强于朱元璋好几倍;应天大捷后,朱元璋想翻盘,却没想到即使是失败了的陈友谅还是那么“经打”,双方战争又前后持续了4年的时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