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伤寒论有多少味中药 《傷寒論》:此方只有四味葯,卻是張仲景「治病求本」的典型方劑
《傷寒論》:此方只有四味葯,卻是張仲景「治病求本」的典型方劑 茯苓甘草湯,出自漢張仲景的《傷寒論》,用於治療傷寒汗出而不渴,或厥而心下悸的方劑,在《傷寒論》中關於此方證的表述有兩條《傷寒論》第73條說
《傷寒論》:此方只有四味葯,卻是張仲景「治病求本」的典型方劑

茯苓甘草湯,出自漢張仲景的《傷寒論》,用於治療傷寒汗出而不渴,或厥而心下悸的方劑,在《傷寒論》中關於此方證的表述有兩條《傷寒論》第73條說:「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傷寒論》第356條說:「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其方葯組成為茯苓二兩,灸甘草一兩,生薑三兩(切) 桂枝二兩(去皮)。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本方劑的功效為解表化飲。
《傷寒論》第73條主要講五苓散適應症和茯苓甘草湯證的鑒別。「傷寒,汗出而渴者」,傷寒,可以是廣義的傷寒,也可以是太陽傷寒。太陽傷寒本來是無汗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比如吃發汗藥,反正患者是出汗了,就不再是麻黃湯的適應症了,就變成桂枝湯證,「口渴」,里熱傷津可以口渴,膀胱氣化不利也可以口渴,但里熱傷津的口渴,必有熱象,如舌乾苔黃等。若舌質水滑,舌質胖大就是里有水飲,口渴就是因為氣化不利造成的。當然五苓散證有「小便不利」的表述,故是由於膀胱氣化不利所引起的。五苓散證是膀胱的陽氣不足,也可以是膀胱經絡有實邪阻滯,從而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茯苓甘草湯證屬於陽虛水停,即中焦陽氣不足,廢水不能正常代謝外出,積在體內,一般沒有小便不利的癥狀,由於陽氣不足,故不渴。其針對的是胃脘虛寒,水停心下,所以重點是溫胃,故生薑用量較大,而茯苓桂枝的用量相對則較少。
同理《傷寒論》第356條的傷寒也可指太陽傷寒,厥是四肢厥冷,心下悸就是有水的證候,寒水凌於心下,胸陽被遏,不能達於四末,故四肢厥冷,人飲水多,水停心下,浸凌於心,心神被水氣所郁遏,若郁遏輕微,則短氣,嚴重者則心下悸。厥而心下悸,肯定是里有水,所以,條文中說「宜先治水」,用什麼葯呢?用茯苓甘草湯,以桂枝甘草為基礎,《傷寒論》說:「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桂枝可以治療氣上沖,因為有水,所以加茯苓,因為是胃虛寒,故加生薑以溫胃,當然也許還有嘔逆的現象。「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指出了治病不能被癥狀表現所迷惑,而治其厥冷,從而導致水氣內盛而逆亂,水漬入胃,下注於腸必定會導致下利。此治療方法體現了張仲景治病求本的原則,治病要分先後,不能局限於病證表現,而要針對病變證機。用茯苓甘草湯,可利水通陽,既能治本又可治標,並且不會出現不必要的變證。
此方即桂枝湯去芍藥大棗而加茯苓,以防水漬入胃而引發其它的變證。水停心下,無所不入,侵於肺則咳,傳於胃為嘔,溢於皮膚為腫,漬於腸間則為下利。因為水停於心下而導致心下悸,茯苓淡能滲水,甘能寧心助陽,故以茯苓為治水的主葯,甘草載桂枝入心以固心陽,辛能散飲,溫能發汗解肌,故用生薑,桂枝益土而制水。生薑佐茯苓溫中而散寒,水停於心下,得桂枝,生薑的辛溫而解,而茯苓乃得利水的功效。故《傷寒附翼》說:「肺為水母,肺氣不化,則水氣不行。茯苓為化氣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薑,則從辛入肺,使水氣通於肺,以行營衛陰陽,則外走肌表而為汗矣;佐甘草以緩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傷寒心悸無汗而不渴者,津液未虧,故也用此方大發其汗。用姜、桂與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藥、大棗,是大發其汗。佐甘草者,一以協辛發汗,且恐水漬入胃也」。
總之,此方為溫中化飲,通陽利水之劑。治療外感寒邪,心陽被傷,水邪不化,留於心下,水氣乘心,導致厥而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在臨床上主要可以治療胃及心臟方面的疾病,如噁心、嘔吐,心律失常、頭暈目眩等等。現代醫學認為,此方治療胃炎和冠心病都有非常好的療效,而且對於奔豚症的效果也很明顯。
很赞哦!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