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历史叫什么名 文登历史感受300字
文登历史感受300字
文登
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名胜颇多。

被誉为“海上仙山之祖”的昆嵛山 ,不仅景色秀丽幽美,还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有雕有老子《道德经》上下卷计6000余字的圣经山摩崖石刻,有金元时期的七真人庙、东华宫、白玉台、朝阳洞、烟霞洞等道教遗迹,有山东半岛最早的庙宇无染寺等;城东的文山,是秦始皇东巡时召贤士文人论功颂德的地方,山上建有古召文台、秦庙等;小观南海旅游度假村、北海旅游开发区、天福山革命起义观光区,环境优雅、设施完备,是避暑、疗养的理想去处。
文登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文登学”的美誉。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诗作赋、歌功颂德,留下“文人登山”的传说,“文登”也因此得名。
汉代大儒郑玄曾在文登城西15里的长学山阳开院讲课,邑人读书求学由此蔚然成风。
最能彰显文登学儒学特点的地方是学宫,最初于北宋庆历年间建在城南。
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迁建学宫于县治东,规模宏大,冠于诸县,其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孔庙),周围建有儒学署、训导署、明伦堂、庠科、名宦祠、乡贤祠等。
此外,文山脚下有文山书院,是当时城中的最高学府;明清两代还先后有万卷楼、听雨楼两座藏书阁,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自陕西东来,据“海上仙山之祖”昆嵛山创建了道教全真派。
此间,王重阳收马丹阳、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七人为徒,世称“北七真人”或“海上七真人”。
明朝文登籍尚书丛兰曾在此辟出学堂,教授族中子弟读书,并取“书中自有万石(音担)粟”之意题写山名“万石山”勒于石上。
科举取士起,文登就榜上有名,明清两朝最为可观,有进士61名,是全国每县平均数的两倍,并且走出了一代名人徐士林。
其中清朝顺治乙未年科场上,文登有7人同时高中进士,并出现于鹏翰、于涟父子同榜,刘欣、刘辉兄弟连镳的盛况,传为美谈,“文登学”名震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