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五君子是哪几个 战国四君子简介,中国古代战国四君子是哪些?
战国四君子简介,中国古代战国四君子是哪些?
中国古代战国四君子是哪些?
四君子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田文:即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齐宣王田辟疆之侄。因封袭其父爵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又称薛公,号孟尝君。
黄歇: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人,楚国大臣,曾任楚相。[1]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
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诸城),号平原君。
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扩展资料:
战国四公子指魏无忌、赵胜、黄歇、田文。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战国四公子
帮我找一下"战国四君子"的简介和关于他们的故事
平原君(?~前251)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赵国宗室大臣。即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司马迁称之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他礼贤下士,门下宾客至数千人。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被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进围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向魏告急并向楚国求援。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终于说服楚王救赵。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百姓炊骨易子而食,形势十分危急。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三年,直到楚、魏援兵赶到,邯郸解围。平原君虽立下了守卫邯郸之功,却不向赵王请封。 春申君(?~前238)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战国楚相,即黄歇。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逃回楚国即位,即考烈王。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信陵君(?~前243) 中国战国时期四君之一。本名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魏安盝王之弟。因受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故称信陵君。他礼贤下士,广纳门客,据说有食客3000人。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王求救于魏王。初,魏王派晋鄙往救。但魏王害怕秦国,又令禁止,故晋鄙率兵只到邺(今河北临漳)。信陵君窃虎符,杀晋鄙,率军救赵,打败了秦国。后留在赵国10年。公元前247年,秦国攻打魏国时,魏王被迫任他为上将军,他联合五国击退秦军进攻,破秦军于河外。秦收买人中伤他,魏王听信谗言,疏远了信陵君。他因此闭门托病,耽酒而亡。 孟尝君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即田文。田文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齐宣王的庶弟。孟尝君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孟尝君在薛时,广泛招纳宾客,达3000余人。秦昭王听说孟尝君的贤德,欲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入秦后,被任为相。后来秦昭王听信谗言 ,囚禁孟尝君并预谋杀害他。孟尝君在门客的协助下 ,逃回齐国 。孟尝君回到齐国之后,任为齐相。他坚持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国,并发展合纵抗秦的势力。后来遭人诬告而为齐王所怀疑,谢病归老于薛。后因日益骄奢的齐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魏相。他主张联合秦国、赵国与燕国,共同讨伐齐国,使战国形势为之一变。齐王死后,孟尝君返国,中立于各诸侯国之间。战国四君子之间有什么故事?
战国四君子平原君、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
孟尝君与冯谖之间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的威胁,同时也是为了增强了自己的实力,纷纷招兵买马,招募天下有才能的人。因此一时之间,出现了一股养“士”的潮流。而”战国四公子“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这四个人之中,实力最庞大,也是最具野心的便是来自齐国的孟尝君。
孟尝君,原名田文。齐国王室家族成员之一,幼时曾遭父亲的嫌弃和厌恶,最后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出众的表现,最终获得了父亲的认可,成功在四十几个兄弟中杀出重围,继承爵位。此后便大量招募有才能的人,给他们最优厚的待遇,因此他的食客号称达到了三千人。
冯谖是一个不一般的人才,他为了测试田文是否具有足够的胸襟和眼界,便故意装扮成无才无德的人来接近他,在孟尝君接纳他之后还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来刁蛮,但是田文却满足了他的所有要求。冯谖就此认定他确实是可辅佐他成就大业的人。
于是便倾力相助,先是挺身而出接受了到薛城收债的任务,烧了百姓的借据为孟尝君买到了“义”。之后又“经营三窟”,帮助田文恢复并巩固了相位。可以说孟尝君能够数十年没有遭到什么灾祸,完全靠的是冯谖的计策。
孟尝君和冯谖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要有广阔的胸襟,要体恤下属;而下属在选择为谁工作是也要进行充分地考虑和思索,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结局。
扩展资料:
他们为什么被称之为“君子”
首先,在商周时,君子只是指代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是相对于奴隶与平民的贵族的称谓。并没有褒贬的意思在里面。
接下来,孔子在《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君子的论述,比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孔子或者儒家的君子代表的是一种道德完备的人。后来的人们完全将“君子”的社会地位这层意思去掉了。
那么,战国四君子,他们的君子称谓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1,他们都是贵族,是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出身要么是君王之子,要么是君王的亲戚。他们除了家境殷实之外,他们更是官僚,是社会的特权阶层;
2、他们都有很多门客,最多的有门客3000,最少的也有门客1000。这个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给人民的印象。
3、他们都是文化深厚的人。信陵君写过兵书,平原君博学多才,他们都能够礼贤下士,唯才是用;
4、他们都有一定的政治信仰,比如爱国、崇尚正义、爱好和平等。
所以,战国四君子被称之为君子,是综合了两种因素:社会地位和道德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四君子
战国四君子的来历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
【齐国孟尝君】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战国四君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幼子。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国(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又称薛公,号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 秦昭王时曾入为秦相,不久逃归,后为齐湣王相国。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齐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贵族田甲叛乱事,为湣王所疑,谢病归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国。曾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立,田文遂保持中立,不久复与莫联合相亲。死后诸子争立,领地薛为齐、魏共同攻灭。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厘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被秦所灭。 【魏国信陵君】 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是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因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君子。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厘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被秦所灭。 【赵国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姐夫。因贤能而闻名。刻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 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 赵胜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赵孝成王七年(前259),长平之战后,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胜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长达三年之久。赵王派赵胜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赵胜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赵胜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 【楚国春申君】 春申君,名黄歇,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秦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楚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之妹有身孕后,献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之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在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据《越绝书》表明春申君是在楚幽王之时为幽王所杀。 战国末期中原诸国为了抵制强秦的侵越以形成了很多网罗人才,礼贤下士,为自己君王尽力的贵族团体。其中最出名的就属战国四公子,他们对人才的重视和人才观,以及运用人才来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起死回生等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出了许多的军事家、思想家。当时的社会环境类似于希腊,是一个注重思想、注重人才的时代。所以才会有像孔子、老子这样的伟人,以及战国四公子等有贤德的人士。战国四君子分别是谁,以及他们的详细资料?
信陵君
信陵君名魏无忌(?~前243),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昭王少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魏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号信陵君。生年不详,死于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史记·魏公子列传》载:公子对于士,不论贤不肖,都很谦虚,以礼相待,不敢以富贵而傲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都来投奔他,以致食客有三千人。 一次,公子正与魏王下棋,得到赵兵将寇北境而举烽火的警报。魏王立即停博,欲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公子拦阻说:“是赵王出来打猎,不是入寇。”说完,又不失常态地与魏王博。魏王却惊恐不安,已无心再博。不久,又从北方传来消息说,赵王在打猎,不是入侵。魏王大为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赵王是出来打猎的?”公子说:“我的门客有能探听到赵王隐秘的人,赵王的活动总是向我报告,所以我能知道。” 尊礼侯生 魏国有个隐居的人,叫侯嬴,已经七十岁,因家贫,为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公子前往拜访侯生,想馈赠一份厚礼。他不肯接受,说:“我修身洁行几十年,不能因为贫困而接受您的财物。”公子设筵席大会宾客,都已坐好,他才带领随从的车骑,空着左边的上座,亲自去接侯生。侯赢整理破旧的衣冠,并不谦让,径直上车,坐到公子空出的上手座位。公子亲自握着马缰,越发恭敬。侯生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市中为屠户,希望委曲您的车骑,让我去拜访他。”公子引车至市中,侯赢下车,见到他的朋友朱亥。侯赢一面侧目窥察公子的脸色,又故意久立,跟朋友说话。公子的颜色越发温和。这时候,魏国的将相宗室宾客满堂,等待着公子回来饮酒。市人都看到公子手执缰绳等待。公子的随从都暗暗地骂侯赢。侯赢见公子始终面不改色,就辞别朱亥上车,到公子家。公子引侯生上座,向宾客一一介绍,赞美侯赢,又起立为侯赢敬酒。宾客无不惊异。侯赢从此便成为信陵君的上客。侯赢对公子说:“我所拜访的屠者朱亥,是个贤人,世人都不知道,今隐身在屠户间。”公子多次去看望朱亥,朱亥却不曾答谢。 公元前266年,范睢为秦相后,秦昭襄王欲替他报仇。曾经迫害范睢的魏相魏齐被逼逃亡赵国,匿平原君家。秦王诱骗平原君至秦而把他软禁,派使者对赵王说:“不把魏齐的头送来,不放平原君。”魏齐过从虞卿。虞卿解赵相印与魏齐逃至大梁,想通过信陵君而去楚。信陵君畏秦,犹豫不肯见,问门客说:“虞卿是个什么样的人?”侯嬴在旁说:“虞卿穿草鞋,戴斗笠,从远方至赵。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户侯。当此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急士之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加人。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为惭愧,亲到郊野去迎接虞卿、魏齐。魏齐听说信陵君起初对见他有难意,怒而自刭。赵王终于取魏齐头予秦,秦昭王才放平原君回赵。 窃符救赵 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秦兵围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说:“赵的国都很快就被攻下,谁敢救赵,等到破了赵就先打谁。”魏王恐惧,令晋鄙军留邺筑壁垒,名为救赵,实际上是观望两国的胜败。平原君向魏求救的使者接连不断,责怪公子说:“我以为你有救别人困危的崇高义气,今邯郸危在旦夕而魏国救兵不来。公子纵然轻易地抛弃我,难道也不怜惜你的姐姐吗?”信陵君为此事很忧虑,屡次去请求魏王,门客们也用各种办法劝说,魏王始终不听。公子估计魏王不肯派兵救赵了,便决定带一百多辆车骑去赵,跟秦军死拚。路过夷门,遇见侯赢,侯赢说:“公子勉励,我年老不能跟从。”公子已行数里,总觉得不痛快,心想,我待侯生不薄,现在将去拚死,为什么他没有一言半辞送我呢?于是又回来见侯生。侯赢笑着说:“您的行动好象是以肉投喂饿虎。”侯赢支开旁人悄悄对公子说:“我听说调动晋鄙的兵符在魏王的卧室内,魏王最宠爱如姬,她可随便进出卧室,能够窃到兵符。我还听说,如姬因为父亲被人所杀,想要报仇,三年没有找到仇人。如姬曾哭泣着求您。您派人取了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很感激您。如请她偷出兵符,就能救赵了。”信陵君依照侯赢的办法,果然得到了兵符。 信陵君带人要去调动晋鄙的军队,侯赢又对他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晋鄙如果不听从,就危险了。要带朱亥去,必要时就把晋鄙打死。”公子一行到邺,要代晋鄙领兵。晋鄙合符后,表示迟疑,不想交出兵权。在这紧急时刻,朱亥从袖子里抽出四十斤重的铁椎,把晋鄙打死。公子遂将晋鄙军,他下令军中,说,“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父母。”得选兵八万,进兵攻击秦军。秦军在魏军、楚军和赵军的外内夹攻下大败,邯郸围解。赵王及平原君亲自到邯郸郊界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袋为公子在前引路。赵王一再感谢说:“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 留赵十年 魏王恼怒公子偷盗兵符、矫杀晋鄙。这一点公子自己也知道。在退了秦兵后,公子便遣军归魏,而独与门客留赵,一直在赵十年。 赵王与平原君商议,为酬谢存赵的功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听说后,露出了矜功骄傲的神态。有客劝公子说:“物(事)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公子听到这一意见后,立即自责,好象无地自容的样子。说自己有罪过,对不起魏,无功于赵。赵王与公子饮酒到傍晚,因为公子的谦让,不好意思说出献五城的话。公子留赵后,赵王以鄗(今河北柏乡县北)为公子的“汤沐邑”。 公子听说赵有处士毛公隐于博徒(赌徒),薛公隐于卖浆家,很想见他们,但这两个人都躲着不肯见。公子打听到他们的住所,悄俏徒步前往,同两人交游。平原君对他的夫人说:“公子跟博徒、卖浆者来往,是个荒唐的人。”平原君的夫人把话告诉了公子,公子说:“我听说平原君贤,才背魏而救赵。平原君不是求士而只是以宾客多而感自豪。无忌自在大梁时,就听说这两个人贤,还怕他们不愿意与我交往,平原君却反以为羞耻。”公子整顿行装要离去。平原君免冠谢罪,固留公子。平原君的门客听到这件事后,离开平原君而归公子。 公子之死 公子留赵十年,未回魏国。秦闻公子在赵,出兵伐魏,魏数败。魏王忧虑,派使者至赵请公子。公子怕魏王恨自己,不肯回魏,告诫门下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门客都不敢劝公子归魏。毛公、薛公见公子说:“公子受到赵国尊重和名闻诸侯,都是因有魏国。现在魏国有急难而公子不顾惜,假如秦破大梁而毁掉先王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对天下人呢?”话还未说完,公子脸色骤变,催促驾车回魏国。魏王持公子而泣,以为上将军。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公子使人向各国求援。各国闻公子为将,都派兵救魏。公子率燕、赵、韩、楚、魏五国之师破秦军。秦将蒙骜战败逃走。五国之师乘胜追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 《战国策·魏四》载,安陵(今河南鄢陵县西北)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做官,秦派他守管(今河南郑州市)。信陵君攻管不下,使人对安陵君说:“你派缩高去攻管,我任用他为五大夫,使他为执符节的军尉,去招抚他的儿子。”安陵君说:“安陵是个小国,缩高未必听从,还是使者自己去请他。”就派官吏引导使者至缩高的住所。使者传达信陵君的命令后,缩高说:“叫我去攻管,是‘父攻子守,人大笑也;见臣而下,是倍(背)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推辞不去。信陵君大怒,派使者对安陵君说:“安陵如同魏国的土地一样,管攻不下来,秦兵一到,魏国必危。希望您把缩高捆缚送来。否则,我将领十万兵到安陵城下。”安陵君说:“我的先君成侯在接受魏襄王命令守安陵时,襄王亲手把‘大府之宪’交给先君。宪法的上篇记载:‘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也不包括在国家大赦的范围内。现在缩高不接受禄位,‘以全父子之义’,而您却要逮捕他。这是使我违背襄王的诏令,废大府的宪法,即使把我杀死,也不敢这样作。”缩高听到后说:“信陵君的为人,悍猛而自用,必将招来安陵的祸患。”他到魏国使者的住所,自刎而死。信陵君听说缩高自杀,穿起白色衣服(丧服),并避开正房,寝于他处,以示哀悼。派使者向安陵君谢罪说:“无忌是个道德低下的小人,考虑不周,对您失言,请释罪!” 信陵君尚未克管,秦对魏的威胁还没有解除的时候,秦王为了离间信陵君跟魏王的关系,派人持金万斤到魏国行贿,找到晋鄙的门客,叫他们诋毁信陵君说,“公子是魏将,诸侯的将也都归附他,天下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想要称王,诸侯也打算立他为魏王。”秦王又几次派人假意祝贺公子,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魏王天天听到诽谤的话,也就相信了,使人代公子将兵。公子知道自己因为谗言的诋毁再次被废止不用,便推说有病,不去朝见魏王,日夜以酒色自娱。如此四年,被魏王赐予鸩酒毒死。魏安厘王也死于同一年,即公元前243年。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领兵攻魏,拔二十城,开始设置东郡。公子死后十八年,秦兵虏魏王假,灭魏以为郡县,时在公元前225年。 历史地位 诸侯的宾客所进献给公子的兵法,公子皆书其名,世称《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中,有《魏公子》二十一篇。 信陵君盗窃兵符,夺晋鄙军而败秦存赵,是违背、对抗魏安釐王的意旨的,但实际上却是魏国的大利。赵存,使魏不孤立而有屏障。败秦军,消除了魏王尊秦为帝的幻想,减少了对秦畏俱思想,也使魏在东方各国间的威信有提高。 司马迁是把信陵君作为一个礼贤下士的人物来写的。他认为信陵君的“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名冠诸侯”,都实有不虚,所以历史上将信陵君排在四公子之首位。 《太史公自序》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之”。信陵君在秦汉之际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张耳,是梁人,“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 汉高祖刘邦少时,也“数闻公子贤”;当皇帝后,每过大梁,常祭祀公子;汉高祖十二年,更为公子置守冢五家,年年四时举致祭。 编辑本段孟尝君 田文简介 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是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田文的父亲名叫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 孟尝君 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权倾一时,谥为靖郭君。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子承父业 孟尝君父亲田婴从齐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后来成侯与田忌争着得到齐王的宠信而嫌隙很深,结果成侯出卖了田忌。田忌很害怕,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宣王立为国君,宣王知道是成侯陷害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宣王二年(前341),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之战大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庞涓。宣王七年(前336),田婴奉命出使韩国和魏国,经过他的一番活动使韩国、魏国归服于齐国。田婴陪着韩昭侯、魏惠王在东阿南会见齐宣王,三国结盟缔约后便离开了。第二年,宣王又与梁惠王在甄地盟会。这一年,梁惠王去世。宣王九年(前334),田婴任齐国宰相。齐宣王与魏襄王在徐州盟会互相尊称为王。楚威王得知这件事,对田婴很恼火,认为是他一手策划的。第二年,楚国进攻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军队,便派人追捕田婴。田婴派张丑去劝说楚威王,楚威王才算罢休。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宣王去世,愍王立为国君。愍王即位三年,赐封田婴于薛邑。 脚踏黑白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甚至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而且不分贵贱贫富,不分黑道白道,只要相投皆以礼待之,因此使天下贤志之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秦昭襄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执意前往。这时有个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听后,悟出了个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鸡鸣狗盗 秦昭襄王听说田文贤能,把他请到秦国,想让他就相位,但秦国宰相樗里疾担心田文夺他的相位,指使他的门客公孙?#93;谗言于昭襄王:“田文是齐国人,他必定先齐后秦。再说,他的门客都是藏龙卧虎之辈,对秦国的事务了如指掌,他一旦背叛秦国,秦国就危在旦夕。”。昭襄王去问樗里疾,樗里疾假作惊诧地说:“?#93;说得对呀,田文是秦国的祸害,不如杀了他!”,昭襄王将信将疑,就把田文软禁在馆舍里。秦泾阳君与田文要好,把真象告诉了田文,并献策说:“昭襄王宠爱燕姬,只有贿赂于她,让她在秦王面前求情,就有救”。田文找秦昭襄王宠妾燕姬求情,宠妾索要他的白狐毛皮袍子,但这件袍子已送了给秦昭王,幸好田文有一位下等门客,深夜里潜入库房,学狗叫骗过守库门吏,把袍子偷了出来,献给燕姬,燕姬向秦昭王求情,把田文放了。但不久,秦昭王后悔了,派兵去追,田文一行来到秦国边境函谷关,关口规定要鸡鸣才放人,由于时辰未到不肯开关。幸好下等门客中有人学鸡鸣逼真,带动其他鸡一起叫了起来,田文及时地过了边关。到了赵国,赵国人取笑他矮小,田文大怒,其门客把取笑他的人全杀了。回到齐国,成为齐相。田文感叹“明珠弹雀,不如泥丸;细流纳海,累尘成冈”,正是两位不知名的下等门客救了他,人才不可估量呀。于是,他把这两位门客提为上等客。后来齐湣王灭了宋国,十分骄横,要杀田文,于是田文逃到魏国为相,联合燕国、赵国、魏国、楚国、秦国几乎灭了齐国。 田文鸡鸣狗盗的故事,史记指是齐湣王二十五年,资治通鉴指是公元前298年,齐湣王三年。 编辑本段平原君 赵胜简介 平原君,名赵胜(?-前253年),是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平原县[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 平原君 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 政治生涯 赵惠文王元年(前298),平原君被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48年,历经惠文王、孝成王二朝。《史记·赵世家》记,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乐毅列传》也说“以相国印授乐毅”。《史记·赵世家》又记,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魏冉来相赵”。又记“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赵孝成王)二年(前263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除此三事之外,皆由平原君相赵。《将相和》中的“相”蔺相如与平原君同时代,其实并非相国。 解围邯郸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韩割上党地与秦,守将冯亭不愿降秦,献上党十七邑与赵国,欲引赵国抗秦。孝成王大喜,但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可接受。孝成王召平原君与赵禹商议此事,两人皆认为可以接受。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去受地,令廉颇领军驻于长平,引发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王以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将。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但后来白起下命秦军把投降的赵军全部活埋,共坑杀赵军四十万(一说为二十万)。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秦军围邯郸后,魏安厘王曾令晋鄙前往救援,但后来在秦国威胁之下,令晋鄙在荡阴按兵不动。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进入邯郸,向平原君说秦国发兵攻赵,只是为求为帝,劝平原君尊秦昭襄王为帝,即可罢兵。平原君对此建议犹豫不决时,鲁仲连正好游历至赵国,入见平原君,请求与新垣衍相辩,最后鲁仲连说服新垣衍不再提帝秦之议,平原君于是转而向他国求援救赵。 平原君出使楚国,在门下食客毛遂的协助下,说服楚国谛结盟约;同时,平原君夫人为魏国信陵君之姊,平原君遂多次派人前往魏国促其出兵救赵。在平原君动之以情下,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下令发兵,魏王畏秦,不听其议,信陵君便依食客侯嬴之议,杀晋鄙夺其兵符,发兵救赵。 平原君回国时,楚国和魏国援军未到,秦国加紧攻击邯郸,邯郸告急。邯郸传舍吏之子李同提议说:“现在形势十分危急,但你的姬妾数百人仍穿好吃好,如果赵国被攻破,你还能这样吗,不如让夫人以下的人都帮助守城,把家里的东西都拿来犒劳士兵,如果守得住,还愁没有这些东西吗。”平原君于是将家财散尽犒赏军队,募得敢死之士三千人,由李同率领攻击秦军,秦军退却三十里,李同在此役中战死。楚、魏的援军随后赶来,解了邯郸之围。 杀笑躄者 一次,有个跛子经过平原楼下,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大笑起来。第二天,跛子到平原君面前,跪着请求杀了这个小妾。平原君答应之后,却认为这个要求太过分而没有理会,他的门客因此走了一半。经过查问之下,才知道原来门客们认为平原君重女色,轻士人,于是平原君杀了这个小妾,亲自登门向跛子道歉,门客才陆陆续续的回来。 《平原君》 元· 杨维桢 平原君,起朱楼。 美人盈盈楼上居,蹒跚跛汲彼何叟,美人一笑蹒跚愁。 门下士,引去不可留。 高价千金值,千金不惜美人头。 君不见帷中妇女观跛者,一笑五国生戈矛。 利令智昏 战国时,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伐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泌阳县),使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北)受到极大的威胁。“上党守将准备归附赵国,希望得到赵孝成王的保护。赵孝成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平阳君赵豹认为,无故受利,会招致祸殃,以不要为好。但平原君赵胜却认为,这么大一块好地方,不费任何代价,送上门来还不要吗?最后赵孝成王采纳了赵胜的意见,派他到上党把这块地方接受了过来,井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这样一来,把秦国激怒了。秦国又派白起去打赵国,使赵军大败。后来,差一点儿打进赵国的都城邯郸。 拔擢赵奢 赵奢为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税,赵奢便依法杀了平原君门下9人,引起平原君的忿怒。平原君原本要杀赵奢,但在听了赵奢的劝讽之后,认为他很贤能,于是向赵王推荐,赵王便以赵奢治理赋税。 庇护魏齐 赵孝成王元年(前265),当时秦昭襄王任用范睢为相,范睢在魏国时曾受当时宰相魏齐之辱,于是威胁魏国要杀了魏齐。魏齐于是逃到赵国,躲在平原君之处。秦昭襄王得知后,修书邀平原君宴饮,平原君不敢不从。到了秦国之后,昭襄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齐,平原君却回答:“在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魏齐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会交出来,何况他现在不在我那里。”拒绝了秦王的请求。 秦王于是扣留了平原君,威胁赵孝成王交出魏齐,赵王于是紧急发兵包围平原君的宅第。魏齐趁夜逃出,拜访虞卿,虞卿认为赵王无法说服,带着魏齐逃奔魏国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一开始不愿意见他们,魏齐得知此事后,自刭身亡;赵王于是取魏齐头送到秦国,平原君才得以回国。 著名食客 毛遂与毛遂自荐。 秦国进逼赵国邯郸时,平原君准备找二十个文武兼备的门客去楚国,游说楚王合纵抗秦。找了十九个人,余下一个名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毛遂便上前自荐。平原君说:“如果锥子放在袋子中,尖头一定会露出来,怎么没有听说过你呢?”毛遂则说:“我今日才要求放到袋子中,如果早在袋子中,整个锥子一早就整出来了。”于是平原君带毛遂同到楚国。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了半天,还未有结果,于是毛遂带剑上前说:“合纵的利害,两句话就说完了,怎样说到现在。”楚王说:“我和你的主人说话,你来干什么?”毛遂于是拿着剑上前说:“大王喝叱我,不过仗着楚国人多,但在十步之内,大王的性命在我手里。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对手,白起只是小子而已,但一攻下楚都,二烧了夷陵,三侮辱了楚国祖先,这是楚国的大仇,赵国也感到羞辱,但大王倒不觉得可恶。合纵的目的是为了楚国,不是赵国。我的主人就在面前,为什么要喝叱我呢?”于是赵国成功和楚国结盟。 平原君回国之后,自惭观人相士的能力不足,未在毛遂入赵之时就发现他的才能,于是立刻奉毛遂为上宾。 公孙龙 名家代表人物,曾经在平原君门下为食客,擅长“离坚白”等论点。虞卿在邯郸之围解除了之后,曾欲以说服信陵君出兵为由,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连夜入见平原君,认为平原君在战事中并无功劳,不应以此为由请封,平原君便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 平原君原本待公孙龙甚厚,后来邹衍到赵国时,平原君就向邹衍请教关于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题。邹衍认为公孙龙之流是“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有害于大道。从此以后,平原君便绌远了公孙龙。 编辑本段春申君 黄歇简介 春申君,名黄歇(前320~前238)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 春申君 ,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受命赴秦 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在楚顷襄王熊横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在秦国作为人质。前302年,熊横在私斗中杀死秦国的一位大夫逃回楚国,秦国和楚国的关系开始恶化。前299年,秦国伐楚,攻下八个城池,楚怀王入秦国求和,被秦昭王强行扣留,最后于前296年死在秦国。前298年,楚顷襄王即位,秦昭襄王对其非常轻视,大举出兵准备灭掉楚国。秦昭王派遣白起攻打楚国,夺下巫郡(今四川东部)、黔中郡(今湖南、四川、贵州交界地区)两郡,并于前278年攻下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向东直打到竟陵(今湖北潜江),楚顷襄王被迫把都城向战国四君子是哪几个?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战国四君子?
战国四公子指魏无忌、赵胜、黄歇、田文。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注:除春申君以外,其余三人皆是君王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春秋战国时期四君子分别指的是谁,战国时期四大君子
战国时期四大君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1、孟尝君
田文,即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君”之一(注:战国四君亦称战国四公子),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齐宣王田辟疆之侄。因封袭其父爵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又称薛公,号孟尝君。
孟尝君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门下有食客数千。秦昭王求贤若渴,听说孟尝君的名气,便想将他招揽到秦国来,封为丞相,不久逃归。后为齐湣王相国。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
齐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贵族田甲叛乱事,为湣王所疑,谢病归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国。曾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立,田文遂保持中立,不久复与莫联合相秦。死后诸子争立,领地薛为齐、魏共同攻灭。
2、平原君
赵胜,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诸城),号平原君。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建议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
赵胜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赵孝成王七年(前259),长平之战后,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王派赵胜向魏和楚求援。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同赵胜去楚国求援,最终毛遂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
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赵胜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长达三年之久。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
3、信陵君
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魏无忌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前243年,魏无忌因伤于酒色而死。
十八年后,魏国为秦所灭。著有《魏公子兵法》。
4、春申君
黄歇(前314年-前238年),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人,楚国大臣,曾任楚相。[1]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在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据《越绝书》表明黄歇是在楚幽王之时为楚幽王所杀。
扩展资料
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时称“战国四君子”。
虽然人们对战国四君子或褒或贬,但有一点却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们在当时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动魏国的心思。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皇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倾其家有,犒赏食客,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击退秦兵三十里。不久魏国、楚国的救兵赶到,邯郸围解。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君子之一,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从此黄歇辅国持权二十五年,说一不二,荣宠不衰。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君子之一。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被任为魏国宰相,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从此,中立于诸侯国之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战国四公子
战国(21)中国古代(28)